字词 | 进口替代战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进口替代战略import substitution strategy以发展本国产品替代原需进口的同类产品,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曾先后采用过这一战略。目的在于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进口,节省外汇支出,保护国内市场,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其手段主要是采取高关税、高汇率、进口限额等措施,限制进口,并采用一系列优惠办法,鼓励发展替代进口产品的生产,逐步建立本国的工业体系。一般可分为轻工业产品进口替代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口替代两个阶段。 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jinkou tidai zhanlue又称“内向发展战略”。出口主导战略的对称。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优先发展本国工业制成品,以取代同类进口产品,并进而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战略。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拉美一些国家就实行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所采用,并盛行于50年代和60年代初。这种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减少经济上的对外依赖性。但也妨碍本国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和质量的提高,不利于产品的出口。因而一些发展中国家60年代后,由进口替代战略转而实行出口主导战略。然而,即使在出口主导战略下,有些国家对一些关键性产品也还是采取保护措施,发展本国产品,以替代进口。 ☚ 外向发展战略 内向发展战略 ☛ 进口替代战略又称“内向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本国制成品替代进口产品,以带动其他部门经济发展的战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拉美国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采取过此种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努力在国内建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发展本国工业制成品来替代同类进口,减少对国外市场依赖性的内向型发展战略。采取这种战略的目的在于发展本国独立的工业体系; 减少国际收支赤字; 使本国市场不致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和影响。为此,采取这一战略就要通过各种措施限制进口,从而不能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会导致本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等。 ☚ 进口押金制 进口商品的索赔 ☛ 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依赖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国民的工业化。 ☚ 出口替代战略 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 ☛ 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进口替代战略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通过高关税或进口限额等措施排斥来自国外的竞争,建立起本国的工业体系。可见,进口替代战略是一种内向型的工业化战略。 ☚ 贸易保护理论 出口促进战略 ☛ 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优先发展本国的某些工业,以其产品顶替进口,进而以这些工业的优先发展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在政治上独立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摆脱在经济上对外国的严重依赖,首先集中力量发展本国居民必需的轻工消费品生产,以替代进口,同时也为重工业发展较快积累资金。采取这一发展战略的优越性,一方面可以保护本国的幼小工业,扶植新建工业,防止外国货竞争,另方面可以通过征收关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其不利之处是,由于这种战略过分依赖贸易保护政策,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缺乏与外部世界的竞争,因而没有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压力和动力; 而同时建立和发展民族工业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设备、技术和原材料,这就导致国际收支和财政状况的恶化,加重对外的依赖性。 ☚ 技术密集型产业 出口替代战略 ☛ 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品代替以前从国外进口的同类商品,以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对外贸易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的主要之点是,需要通过贸易保护措施,为本国工业企业保留国内市场,发展民族工业;自力更生或利用引进方式在国内建立生产能力生产工业品,从而减少在制成品方面对国外市场的依赖;而出口只是为了提供进口的支付手段。19世纪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20世纪许多发展中国家采用过或仍在采用这种战略。实行这种战略都是同这些国家的历史条件、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相联系的,对于发展这些国家的民族经济能起到积极作用。它的不利方面是,限制和束缚这些国家充分利用国外各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本国工业技术水平。尤其在搞进口替代时部分设备和材料如果还要依赖外国,则会形成或加大国际贸易逆差。毛泽东关于进口替代战略的一些思想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国内外强大敌人的封锁,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克服了重重困难,支持了人民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其中一条宝贵经验就是毛泽东常说的,中国无论何时也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脚点。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942年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他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规定为根据地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1943年视察南泥湾时,毛泽东高度赞扬了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抨击了国民党的政策,还说,我们不能像国民党,他们连棉布都要靠外国人。他非常鄙夷这种作法。1949年,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非常仇视,采取不承认和施行封锁的政策,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满怀信心地说,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历史证明了毛泽东的判断。建国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人民通过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上苏联的援助,建立了许多大型工业基地,有史以来中国能自己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等等工业品了。1958年,由于赫鲁晓夫集团单方面撕毁建设合同,我国遇到新的考验。毛泽东作出指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帐是很难还的。搞一些人,吃饭不干别的,五年不行,十年,总是可以搞出来的。果然过了这么多时间,中国自己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历史再次证明了毛泽东的判断。中国要向外国学习,问题是采取什么态度学习。1956年,在同音乐工作者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深刻地指出,学外国的东西,不等于统统进口,硬搬外国的一套,要批判地吸收。向古人学习是为了今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中国人。学习外国的东西,是为了研究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就这一点说来,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是一样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许多过去依赖进口的产品自己能生产了,许多引进技术自己能消化吸收,翻版制造和创新发展了。1959年,毛泽东在对外贸工作的一次指示中说,对于兄弟国家的贸易,应以互相促进,自力更生为目的,对于民族主义国家的贸易也应在对方愿意和我方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我们宁愿少做棉布出口生意,而帮助人家建立纺织工厂,这就是我们的贸易方针。这段话绝好地体现了毛泽东关于进口替代战略的思想,也体现了他无私的国际主义的胸怀。多年来,进口替代战略对建立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起了积极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还要注意把它和出口替代战略恰当结合,以促进我国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改革,增加国际竞争能力,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带动国民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 ☚ 利用外资 对外经济援助 ☛ 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的对称。利用本国的资源,生产原先需要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代替同类进口商品,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减少对国外市场依赖性的内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它的目的在于主要通过高关税和严格限制进口数量的措施,限制、减少外国工业品进口,通过征收关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积极发展本国工业品生产,减少对外国的依赖性。利用进口替代,可以超越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阶段,直接过渡到现代经济增长水平,并可缓和国际收支矛盾,加速工业化步伐,保证所需商品有稳定可靠的供给,减轻国际经济危机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冲击,但也具有封闭性,在保护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工业,往往成本高、质量差、效益低、竞争力弱; 国内工业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也不能充分利用外国的资源和市场,连销效应弱,很难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 进料加工 技术密集型产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