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

《六丑 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1。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2。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3。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4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5。残英小、强簪巾帻6。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7。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8?



【释】

1.过翼:本指飞鸟,这里喻指光阴迅速。

2.“夜来”二句:形容夜间风雨埋葬了美丽的蔷薇花。陆龟蒙《重题蔷薇》诗:“更被夜来风雨恶,满阶狼藉没多红。”周词意本此。将美人西施比落花,应说吴宫,但受音律所限,此处须仄声,故说楚宫,吴、楚地望相接,楚宫亦多美人,故借用。“倾国”语出汉乐府《李延年歌》,这里用作美人的代称。

3.“钗钿”四句:描写花瓣散落地面的情形。钗钿:女子头上饰物;比喻花瓣,语本唐·徐夤《蔷薇》诗:“晚风飘处似遗钿。”桃蹊、柳陌:桃树、柳树下的路径;语本唐·刘禹锡《踏歌词》四首其二:“桃蹊柳陌好经过。”

4.蜂媒蝶使:指蜜蜂和蝴蝶,因它们终日来往花丛中,故称“媒”称“使”。窗槅(音ge):窗格子。

5.“长条”三句:意本梁元帝《看摘蔷薇》诗:“横枝斜绾袖,嫩叶下牵裾”及唐·储光羲《蔷薇歌》:“低边绿刺已牵衣。”蔷薇多刺,易钩牵人衣,这里用以形容人、花互相依恋。

6.残英:落花。巾帻(音ze):头巾。簪:插。

7.颤袅:摆动。欹(音qi)侧:倾斜。

8.断红相思字:典出唐·范摅《云溪友议》:“卢渥舍人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乃有一绝句。……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这里借指有人像题红叶那样,把相思字名题在蔷薇花瓣上。



【译】

正赶上试夏衣、尝新酒

的节气,

可恨,我身在客乡,

将春光韶华白白抛弃。

我祈祷春神暂留些时日,

春却如鸟儿飞舞的双翼,

一去,便再无踪迹。

你若问春花儿在哪里?

一夜的风雨,

将这些倾国倾城的

南国美女,

埋葬入地。

那宝钗玉钿遗落之处,

还弥漫着馥郁的香气。

那纷飞的落英,

杂乱地点撒在桃蹊,

又轻盈地翻飞在柳阴路堤。

唉!谁人多情

为落花残红怜惜?

只有蜜蜂和蝴蝶儿,

这些花儿的媒使,

把我的窗格子叩击,

似在报告着落花的

消息。



东园渐渐归于沉寂,

悄悄地蒙上了一层碧绿。

我静静地徘徊在蔷薇丛底,

不禁摇首叹息。

蔷薇那长长的枝条,

似乎故意

要惹我这游子的愁思,

牵着我的长衣,

要与我诉说心曲,

那离别之情,

无尽无极。

我拾起一片

小小的落花,

勉强能簪在

头巾里,

到底不如一朵鲜花

插在美女的头上,

颤颤袅袅地

向人斜倚。

落花呀!你莫要

趁着流水潮汐

漂流而去,

恐怕花瓣上有

相思的诗句,

也未可见得。



【评】

这是一首吟咏蔷薇落花的词。其内在包蕴的题旨,颇让后人揣度。前人多认为是作者自比落花,借花表现自己的零落身世,如清人黄苏云:“自叹年老远宦,意境落漠,借花起兴”(《蓼园词选》)。今人亦有认为此论“求之过深”的。“细玩文意,作者并无自比落花之意。其中花是花,人是人,作者独立花外,描述清楚,决无借花自白身世的线索。邦彦之意,不过是用拟人的手法,写他自己客居无聊之中惜花惜春的一份心情而已”(刘扬忠语)。此论确有创见。但作者满怀深情地歌咏落花,在惜花惜春的心情中,总还有着某种寄托。或是对生命,或是对事业,或是对爱情的体验,词人在面对雨葬落花的审美观照中,溶入他主体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加以体现。这种理解,亦当在情理之中。

起句“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题本咏“蔷薇谢后”,却不直入主题,而先从观照者之心境出笔,遂使全篇,无不含纳在主体情怀的笼罩之中。在落花的生命流程中,有一双欲与之化为一体的眼睛在观照着。这一观照者的境况与落花何其相似:已是试单衣,尝新酒的暮春节气,而我却还在异乡,将光阴虚掷。点明节气,一为词人客居遗恨,一为花谢铺垫,可谓一石双鸟。不仅如此,还可顺势推出对春追留的心态:“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此“十三字千回百折、千锤百炼”(周济语),承上而留春,春却如鸟之过翼,一去无迹,自然启下之问花,表惜春、留春之心态,开下面人惜花、花恋人之妙境。故此佳喻一出,“以下如鹏自逝”(同上)。

以上六句,从词人主体之目光出发,以下则渐幻化入花体:“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为问花何在”五字,为主客体转幻之枢纽所在。与上文“恨客里光阴虚掷”句对照,“既突兀又绵密,妙只五字束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夜来风雨”二句,只是说夜来风雨埋葬了美丽的蔷薇花。唐人韩偓《哭花》诗:“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周词本此,却在“西施”喻处再生发为美人,又因音律限制,改吴为楚,再用汉书《李延年歌》“倾国倾城”之典:“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以下,再从此喻生发联想:“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钗钿”“香泽”两喻,完全是由美人意识流的产物。借鉴徐夤《蔷薇》诗:“晚风飘处似遗钿”。“乱点”“轻翻”则又回到落花的本体之中,但又兼有美女灵魂飞逝的想象。“多情”句则又回到词人主体的角度,发一声同情的叹息。

“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仍从我的角度,描述落花葬后的情景。“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也在沟通着主客体、词人与落花之间的消息,真为媒使也!

上片词人目光由客里窗槅而至窗外风雨落花,下片在蜂媒蝶使的叩请下自然踱步于窗外东园。“岑寂”、“暗碧””、“静绕”、“叹息”,两个形容词显示了词人对东园这一客体的感受,两个动词则更多溶入主体的情感,遂使二者进一步合一。“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真叫人称绝!然其妙处无他,只是词人对落花之“别情无极”也,只有词人这一往情深,方见长条待我之别情无极。此处写枝条,由枝条挂衣,引发难会之联想。清人周济评此处以下云:“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残红”(《宋四家词选》)。此云手法之高妙,然手法高妙,终在情深。“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此写落花,以残英鲜花对照,更见出惜花怜花之情。此中不仅有花与花之比,亦含有人与人比,与前片开端呼应,见出词人情致。“漂流处”以下用红叶题诗典故,“节起新枝,枝发奇萼”,为长调所不可多得(明人沈际飞语)。


唐宋词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

《六丑 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注释】 ①过翼:本指飞鸟,这里喻指光阴迅速。②“夜来”二句:形容夜间风雨埋葬了美丽的蔷薇花。唐·韩偓《哭花》诗:“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陆龟蒙《重题蔷薇》诗:“更被夜来风雨恶,满阶狼藉没多红。”周词意本此。将美人西施比落花,应说吴宫,但受音律所限,此处须仄声,故说楚宫、吴、楚地望相接,楚宫亦多美人,故借用。“倾国”语出汉乐府《李延年歌》,这里用作美人的代称。③“钗钿”四句:描写花瓣散落地面的情况。钗钿:女子头上饰物;比喻花瓣,语本唐·徐夤《蔷薇》诗:“晚风飘处似遗钿。”桃蹊、柳陌:桃树、柳树下的路径;语本唐·刘禹锡《踏歌词》四首其二:“桃蹊柳陌好经过。”④蜂媒蝶使:指蜜蜂和蝴蝶,因它们终日来往花丛中,故称“媒”称“使”。窗槅(ge格):窗格子。⑤“长条”三句:意本梁元帝《看摘蔷微》诗:“横枝斜绾袖,嫩叶下牵裾”及唐·储光羲《蔷薇歌》:“低边绿刺已牵衣。”蔷薇多刺,易钩牵人衣,这里用以形容人、花互相依恋。⑥残英:落花。巾帻(ze责):头巾。簪:插。⑦颤袅:摆动。欹(qi)侧:倾斜。⑧断红相思字:典出唐·范摅《云溪友议》:“卢渥舍人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乃有一绝句。……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这里借指有人象题红叶那样,把相思字句题在蔷薇花瓣上。

【译文】 时令已进入换上单衣品尝新酒的夏季,我感到心情愁烦十分孤寂。春天的光阴本来宝贵,但我在客舍里只好任它白白地浪费!我多么希望春天再停留一些时候,无奈春天却象鸟儿飞过,快得留不下一丝儿痕迹。试问这满树的蔷薇花如今在哪里?哎,昨天夜里一场狂风猛雨,竟把这些南国美女全都埋葬在地!花瓣儿就象美人头上的钗钿到处散落,园子里飘浮着它们遗留的香气。落花乱纷纷地掉在桃树下的小路上,又时时在柳荫道上轻轻地翻飞。在这种时候,有谁又肯把残红爱惜?只有那些殷勤的蜜蜂和蝴蝶不断飞来,敲打着窗格子向我报告落花的信息。

东园里静悄悄地没有声息,茂盛的草木呈现出一片单调的暗绿。我默默地徘徊在蔷薇树丛下,只能不停地摇头叹气。长长的枝条有意要博得我的欢喜,牵住我的衣襟好象有许多话要说哩!它依依不舍的样子使我感到无限的离情别意。我拾起一朵小小的残花,勉强地把它插在头巾的夹缝里。不过这始终不如一朵好花插在美女的头钗上,那样才偏侧摇曳,姿态娇媚。落花啊,你可别随着潮水漂流而云。我只怕残花上还有什么人写下的相思字句,要是漂走了就再也不能咏诵品味。

【集评】 宋·庞元英:“唐小说记红叶事凡四……本朝词人罕用此事,唯周清真乐府两用之。《扫花游》云:‘信流去,想一叶怨题,今到何处’?《六丑》咏落花云:‘飘流处,莫趁潮汐,恐断鸿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脱胎换骨之妙极矣。”(《谈薮》)

明·沈际飞:“真爱花者,一得将萼,移枕携襆卧其下,以观花之由微至盛至落,至于萎地而后已,善哉。”“‘漂流’一段,节起新枝,枝发奇萼,长调不可得矣。”(《草堂诗余正集》)

清·周济:“‘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十三字千回百折,千锤百炼,以下如鹏羽自逝。”“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残红。”(《宋四家词选》)

清·黄苏:“自叹年老远宦,意境落漠,借花起兴。以下是花,是自已,比兴无端,指与物化,奇情四溢,不可方物,人巧极而天工生矣。结处尤缠绵无已,耐人寻绎。”(《蓼园词选》)

清·谭献:“‘愿春’二句,逆入平出,亦平入逆出。‘为问’三句,搏兔用全力。‘静绕’三句,处处断,处处连。‘残英’句,即‘愿春暂留也’。‘飘流’句,即‘春归如过翼’也。末二句仍用逆挽,此片玉所独。”(《谭评词辨》卷一)

清·陈廷焯:“美成词极其感慨,而无处不郁,令人不能遽窥其旨……《六丑·蔷薇谢后作》云:‘为问家何在’,上文有‘怅客里光阴虚掷’之句,此处点醒题旨,既突兀又绵密,妙只五字束住。下文反复缠绵,更不纠缠一笔,却满纸是羁愁抑郁,且有许多不敢说处,言中有物,吞吐尽致。”(《白雨斋词话》卷一)

清·蒋敦复:“清真《六丑》一词,精深华妙,后来作者,罕能继踪。”(《芬陀利室词话》卷一)

近代·夏敬观:、一气贯注,转折处如天马行空。所用虚字,无一不与文情相合。”(《唐宋名家词选》引)

【总案】 关于此词主题,前人多以为是作者自比落花,借花表自己的零落身世。这求之过深了。此词虽有羁旅之愁,但毕竟不是一篇之主旨。细玩文意,作者并无自比落花之意。其中花是花,人是人,作者独立花外,悼花惜花,描述清楚,决无借花自白身世的线索。邦彦之意,不过是用拟人的手法,写他自己客居无卿之中惜花惜春的一份心情而已。微言大义是没有的,值得我们看重的倒是它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此词在谋篇布局上煞费匠心,千锤百炼,技巧非常圆熟老辣。它修琢而不伤气,细巧不妨浑成,缜密典丽,富艳精工,确属清真独特艺术风格的一篇代表作。其优点主要有四:一曰格律精严,音调谐美;二曰章法缜密,措辞精粹;三曰比兴深婉,形象鲜明而丰满;四曰作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欣赏这首词,常常令人联想到一件制作精美的高级工艺品。它的美,是一种炉火纯青的人工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