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质型多角体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质型多角体病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桑蚕病毒病的一种,由桑蚕质型多角体病毒寄生于桑蚕中肠圆筒细胞,并在细胞质内形成多角体的一种传染性蚕病。又称中肠型脓病,俗名干白肚。本病于1937年由石森直人首先发现,本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在中国大量发生。
病原 属呼肠孤病毒科,质型多角体病毒学名为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CPV.病毒为直径60~70毫微米球状粒子(图1),具
12个顶点,各顶点有一衣粒。整个病毒由内外两层正20面体的蛋白质衣壳所构成,两层衣壳相对应的顶点间各为一根管状结构所连接,内壳的中心就是病毒的髓核。沉降系数为415~440s,核酸为双链糖核酸(dsRNA),含量为


图 1 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


16~30%,总分子量为14.6×106,其编码为R/2: ∑13/25∶SO/S∶1/0。质型多角体病多角体是1种蛋白质晶体,其内包含着大量病毒,表面附有游离病毒。多角体通常为六角形,长宽为0.5~10微米,也有四角形和三角形(图2)。病毒的稳定性与病毒所处的状态及环境有密切关系,在多角体内的病毒比游离病毒保持活性的时间要长得多; 在干燥状态下,质型多角体病毒于1年后还保持相当的活性,有时4年后还不完全失活,但遇高温容易失活。质型多角体病毒在0℃以下保存时,致病力几乎不变,在普通蚕室条件下,致病力至少可保持3~4年。在25℃2%甲醛的石灰饱和液中浸渍20分钟;在20℃有效氯0.3%的漂白粉溶液中浸渍3分钟;在25℃1%石灰浆接触5分钟以及在比重1.06克/厘米3的盐酸44℃中浸渍3分钟,都能使质型多角体病毒失去传染性。100℃湿热经3分钟和日光直晒经10小时也能使质型多角体病毒失去传染性。


A.质型多角体六角形
B.质型多角体钝四方形
C.质型多角体四方形
图 2 质型多角体


传染 质型多角体病主要是食下传染,并通过蚕座传染而扩散蔓延。多角体随桑叶食下后,经碱性消化液的作用被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通过中肠围食膜,首先在圆筒形细胞数量最多的中肠后段侵入圆筒形细胞。接着病毒核酸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逐步合成与其本身同样的双链核糖核酸,然后将这些核酸移行至细胞质中,随后在细胞质的成病毒基质中出现大量新合成的病毒蛋白质,并在此处完成病毒粒子的装配,感染细胞最后破裂、脱落,多角体游离于肠腔内,随粪便和污液排出体外。在蚕座内造成本病迅速蔓延、传染。影响传染的因素主要有蚕的体质、营养、饲育环境等方面。蚕对本病的抵抗力,杂交1代较其亲本为强,杂交品种中,夏秋蚕品种对本病的抵抗力较春蚕品种为强。同一品种,龄期越小感受性越高,同一龄中,以起蚕抵抗力最弱,食桑后渐次增强,盛食期抵抗力最强,接近将眠期时,抵抗力又复减弱。1~3龄长时间持续给予嫩叶、日照不足叶、萎凋叶、偏施氮肥桑园的桑叶,以及给桑量不足等,都将导致在大蚕期有多发病的倾向。同样,如饲喂受甲醛溶液、二二三、杀螟松等农药污染的桑叶,也会削弱蚕对本病的抵抗力。长时间接触30℃以上的高温,本病发病率高。浸酸时间过早或过迟、脱酸不充分、越年种越夏时长期处于32℃高温,或使解除滞育的蚕种接触20℃的气温10~20天,以及小蚕期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等,都可能提高本病的发病率。
病征 本病春蚕期发生少,夏秋蚕期发生多,发病以4~5龄,特别以5龄第5~6天发作为多。潜伏期因食下病毒量、感染时期和饲育条件而不同,通常在7天左右。肠内细菌大量繁殖,可加速其发病和死亡。本病发展经过缓慢,病程长,可拖延2~3个龄期;病蚕发育迟缓,蚕体瘦小,病重者饷食后很少生长,蚕体不见增粗,也不转色;食桑与行动极不活泼,常呆伏于残桑中或蚕座四周;发育极为不齐,蚕体大小差异显著,甚至同一蚕群内龄期也有差别;大蚕发病严重时,表现空头、下痢、吐液、缩小等症状,在第8环节及其前数环节的背面透现黄白色或白色,体壁显著“白化”,肛门口常有乳白色或淡褐色粘液状稀粪附着,这类粪中含有大量的质型多角体和游离病毒,从而污染蚕座,造成严重的蚕座传染。质型多角体病肉眼可见的组织病变,是最先在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前方出现乳白色的横皱,中肠内食片减少,随着病情发展,乳白色病变部分逐渐向前扩展,以致扩及整个中肠。最后肠内完全空虚,乳白色横皱病变终于呈糜烂状态,病蚕血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大大减少,尿酸的排泄量显著增加,中肠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降低。
诊断和防治 质型多角体病诊断的依据是群体发育显著不齐,病蚕常排乳白色粘粪。当挤压病蚕胸部或尾部时,挤出的肠液呈米汤状,粘粪带乳白色。轻度病蚕可从第8环节背面撕开体壁,如中肠后部有乳白色横皱者即为本病。防治方法:❶消灭病原。蚕期前,蚕室蚕具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或0.5~1.0%的新鲜石灰浆消毒,都有良好的效果。能密闭的蚕室,可用甲醛石灰水或毒消散或优氯净烟剂消毒。同时注意蚕期中及蚕期后消毒。
❷防止病原扩散传染。在饲育期间须根据本病传染特点,适时严格分批提青,防止可能存在的再感染。在整个饲育过程中,应以防止食下传染为重点,切忌喂饲湿叶。发病批次在严格淘汰病小蚕的基础上,可每天早晚各使用1次新鲜石灰粉进行蚕座消毒。眠中也可用焦糠石灰粉(2:1)代替干燥隔沙材料,减少蚕座传染。病毙蚕应集中深埋或焚毁;病蚕㯩沙应制作堆肥,做好桑园除虫工作,不使患有本病的虫尸虫粪等有可能经桑叶传染于桑蚕的机会。
❸加强饲养管理。除选育和饲养抗病抗逆力强的蚕品种外,饲养管理上应增强蚕的体质、促使发育齐一。蚕期要防止偏离饲育适温的过度高温,特别在大蚕期要避免长期高温闷热等不良饲育环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