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损伤
新生儿损伤指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的新生儿损伤。
新生儿骨折 常见的有:
(1) 锁骨骨折:是产时损伤性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因头位时牵拉肩部引起,亦可发生在臀位牵引时,损伤部位多见于锁骨中段或中外1/3交界处。患侧上肢紧靠胸侧而不能活动,被动活动时患儿哭吵,局部肿胀,可发觉骨磨擦音,患侧拥抱反射消失。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是在腋下置一棉垫,将上臂与胸壁用绷带包扎或用腕颈带托住前臂,2~3周即可痊愈。当患肢恢复活动,局部压痛消失时就解除绷带,预后佳。
(2) 股骨骨折:多因作臀位牵引或其他手术产时,用手钩出下肢所引起,以股骨中段斜形骨折较常见。患侧大腿极度肿胀,有缩短,向前隆起畸形,患儿多将大腿外旋,不活动。被动活动时哭吵。X线摄片可确诊。此症可用悬垂牵引治疗。将下肢伸直,屈髋90度即与腹部成直角,下肢内外侧用胶布粘贴后向上悬吊牵引,约三周左右可愈合。一般无后遗畸形。
(3) 肱骨骨折: 多因在臀位分娩过程中手臂由头上方转为向下时发生或难产时用手指钩拉上臂引起,骨折部位常在上、中1/3交界处,系横断骨折,常有移位,患肢有畸形,肿胀,压痛,患肢在胸侧不动呈瘫痪状,X线摄片可确诊。治疗可在患儿腋下置一棉垫,使肘关节处于直角位,用绷带缚于胸侧,固定时必须使患儿手指指向对侧肩部,以免产生旋转。二周即可愈合。
新生儿周围神经损伤 常见的有:
(1) 面神经麻痹: 大多数是由于产时面神经受产钳压挤损伤引起,患侧面部表情动作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哭时口角偏向健侧。治疗可用针刺、按摩、理疗,也可口服新维生素B1、地巴唑、肌注维生素B12,急性期可服用强的松2.5~5mg,每日三次,连用1~2周。面神经若未撕裂,数周后便见好转,若为面神经撕裂,恢复则很困难。
(2) 臂麻痹: 新生儿出生时因其臂丛受伤而引起完全或部分麻痹称为臂麻痹。按受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上、前、全臂型三种。上臂型最多见。常因难产,过度牵拉胎头所致。损伤部位是第5及第6颈神经,患儿表现出特殊姿势,上臂及前臂内收,旋前感觉障碍轻。前臂型的损伤位于第8颈神经及第1胸神经,手的大小鱼际萎缩,呈爪样,前臂内侧感觉丧失。如损伤颈交感神经纤维,可出现Horner综合征(上睑下垂,瞳孔缩小)。全臂型极少见,临床上多见混合型。臂麻痹预后尚佳,以保守疗法为主,可用针刺配合按摩,被动运动。若为上臂型应使臂部置于外展外旋位,而前臂型则可将垫料置于婴儿掌中。
新生儿肌肉损伤 常见的有:
(1) 膈肌麻痹:新生儿娩出时,如牵拉不得当,可引起膈肌损伤而致膈肌麻痹,此时患儿呼吸困难,快速而不规则,伴紫绀、呼吸运动限于胸部,患侧呼吸音减轻,X线透视发现患侧膈肌升高。目前尚无特殊疗法,可将患儿卧向患侧,给氧,鼻饲喂养,并预防肺部感染。
(2) 胸锁乳突肌血肿: 接产时因胎头旋转过度或臀位产时过度牵引,使胸锁乳突肌的肌纤维及血管破裂出血而致,也可因胸锁乳突肌肌肉纤维已有变性,稍受外伤即形成血肿。血肿多在胸锁乳突肌中部,以右侧多见。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胸锁乳突肌局部可触及大小不一的棱形肿块,随肌移动。血肿多半于生后数周内自行吸收,不留任何病变,少数患儿因纤维性变而致斜颈,若1~2年后仍不消失可考虑矫形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