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xinsheng'er jingjue
惊厥又叫抽风、惊风或抽痉,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新生儿比较多见,一般在生后10天内,尤以3天内为多,这与其解剖生理特点和易患的疾病种类有关。新生儿由于大脑皮质发育尚不成熟,故惊厥的症状多不典型。有的表现为眼球震颤、斜视、凝视;有的为面部肌肉小抽动或吸吮动作;也可四肢不自主运动、手握空拳迅速抽动,但也可表现为强直性和阵挛性发作。应指出的是有些新生儿在睡眠过程中常可出现眼球在眼皮下快速转动、也可有手指、足趾的微小抽动,快醒时还可有手足乱动,这些属正常现象,不要误认为是抽风。引起惊厥的原因很多,常见有:颅脑损伤(产伤、颅内出血);代谢改变(低血糖、低血钙、维生素B6缺乏、高钠或低钠);先天性代谢异常(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脑水肿;新生儿破伤风;感染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败血症)、药物过量或中毒等。惊厥为一急症、起病急,变化快,故应立即处理。首先应保持安静,可给镇静、止痉药,并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伴高热者可同时降温;寻找原因进行病因治疗。(赵玉芳)新生儿体温不升 (xinsheng'er tiwen busheng) 体温低于36℃。多见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或体弱儿。病因:
❶体温调节功能差:早产儿、未成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出现体温不升。
❷受环境温度影响:新生儿娩出后在寒冷的室温下,全身沾有羊水,又湿又凉,如不及时揩干、保暧,30分钟后皮肤温度可下降4. 5℃。在寒冷冬季取暖不足,可因室温过低造成新生儿体温不升,甚至出现硬肿症 (寒冷损伤综合征),给新生儿带来很大的危害。
❸新生儿患严重感染时,有的不但不发烧反而出现体温不升,说明病情严重。新生儿体温过低往往会引起机体代谢的一系列改变,如精神萎糜、反应低下、食欲减退、血糖过低、继而导致微循环衰竭,甚至引起死亡。为防止体温不升,新生儿居室的室温应在22℃左右,体温过低,应加强保暖,如将热水袋放在褥子下面,用新棉衣、棉被等,尿布烤热再换。但使新生儿恢复正常体温不能操之过急,保暖过度也有害。如经以上处理,体温仍不升者应到医院检查和接受治疗。
新生儿惊厥
新生儿期惊厥与其他年龄期不同,其病因大体可分为5类:
❶颅脑产伤与缺氧窒息引起的颅内出血(硬脑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脑实质出血)及(或)脑水肿;
❷代谢紊乱,包括低糖血症、低钙血症,高磷血症、低镁血症、维生素B6依赖症、维生素B1缺乏症、水中毒、低钠和高钠血症、核黄疸、糖槭浆尿症及高甘氨酸血症等;
❸感染,包括胎内感染的风疹综合征、疱疹病毒感染、巨细胞包涵体病、弓形体病等和生后感染如各种脑膜炎、败血症、破伤风等;
❹先天性脑发育异常;
❺药物如咖啡因、回苏灵、麻黄素、氨茶碱、可的松、洋地黄等过量或中毒; 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及麻醉剂脱瘾综合征等。新生儿期特发性癫痫极少见,高热惊厥也不常见。
新生儿惊厥表现多不典型,如上肢呈钟摆样动作,下肢呈踩踏动作,斜视,眼球震颤及眨眼,咀嚼及吸吮动作,伴流涎、瞳孔散大,有时表现为异常哭叫或伴植物神经症状等。典型表现类型有:
❶阵挛性发作,呈全身性或局限性半身抽搐,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意识改变较轻微,半身抽搐可伴有头、眼的旋转。
❷强直性发作,如全身性或局限性肌强直。局限性者常伴头、眼的转动。
❸肌阵挛性抽搐与婴儿痉挛症相似,可伴哭吵。
❹阵发性呼吸暂停,表现为几次喘息后停止呼吸,或双目凝视,颜面潮红。呼吸停止若干秒钟后全身肌肉松弛。
❺全身肌张力丧失性发作,可伴有面色苍白或眼上翻。
诊断首先需与一些正常状态鉴别。正常新生儿由睡眠转为清醒时,可有突然的惊跳样动作; 当饥饿时,可有激惹或震颤样动作; 有时可有下颌或四肢抖动,均不能误认为惊厥。应详询病史,包括母亲疾病史、妊娠经过及分娩史; 全面体格检查,包括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根据初步印象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糖、钙、磷、镁之测定,血培养,尿液找巨细胞包涵体; 头颅超声检查,头颅X线摄片及CT检查,硬脑膜穿刺,腰椎穿刺等。将上述资料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比较确切的诊断。
应及早治疗原发疾病,未查明惊厥原因前,应先处理,一般可先静脉推注20~25%葡萄糖10~15ml(若是维生素B6缺乏则不可用葡萄糖);若惊厥停止,考虑有低血糖存在,并进一步观察分析。若无效,则以10%葡萄糖酸钙2ml/kg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同时观察心律。仍未见效时,可静脉推注维生素B6 50mg,若为维生素B6缺乏及依赖症惊厥可立即停止。维生素B1缺乏者每日肌注或静注维生素B1 20~50mg,1~2次,约48小时内可见效。经上述处理仍不能控制发作,则可给安定、副醛、苯巴比妥等药物交替使用。安定用于惊厥持续状态效果好,一般用每次0.2~0.3mg/kg静脉缓注,必要时每日重复2~4次,密切观察呼吸和心率。苯巴比妥钠用于惊厥严重时的剂量每次为5~10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缓注,注意防止发生呼吸抑制。副醛较安全,不易产生呼吸抑制,但对肺有刺激作用,剂量为每次0.1~0.3ml/kg肌内注射。若有硬脑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可作硬脑膜穿刺和腰椎穿刺,以明确诊断。硬脑膜穿刺放液治疗时每次放液量不宜过多。如有药物过量,则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或用拮抗药对症处理。如系感染引起者,应及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