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生儿皮下坏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生儿皮下坏疽neonatal subcutaneous gangrene

系新生儿的一种严重急性皮下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致。病理改变:多为腰、背、骶、臀部皮下组织广泛性坏死,并与皮肤分离。临床表现:发热、哭闹不宁、拒食、呕吐、呼吸困难、紫绀、腹胀、黄疸;局部广泛性皮下坏死等。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切开、充分引流;适当输血、血浆、液体;损伤面积大者后期可植皮。

新生儿皮下坏疽neonatal subcutaneous gangrene

是发生于新生儿期的一种急性皮下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病理特点是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在背部、臀部及腰骶部出现广泛性皮下组织坏死,并与皮肤分离,有“漂浮感”。炎症边界不清。患儿拒食、哭闹、呕吐,可迅速出现唇周灰青、呼吸困难、腹胀、黄疸等败血症征象。应早期切开引流,由炎症中心向外至周缘作多数小切口,使引流通畅。并选用广谱抗生素,适当输血或血浆。创面过大者,尚需植皮。

新生儿皮下坏疽

新生儿皮下坏疽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继发于创伤、感染的皮下组织坏死。临床并不少见。冬季发病较多,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南方。本病特点为起病急骤,病变蔓延迅速,病死率高。近年因重视分娩期无菌操作及加强新生儿护理,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局部创伤,如注射剂的化学刺激、静脉补液(如高渗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外溢、动脉导管术引起血管痉挛、静脉导管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以及包扎过紧等均可为诱发因素。
皮下坏疽可由局灶性感染如丹毒 (多数为溶血性链球菌)、蜂窝组织炎(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脐炎及脐周围炎等发展而来,也可并发于败血症。致病菌除上述二种外,绿脓杆菌、脑膜炎双球菌亦不少见。败血症病例发生坏疽者,常有免疫缺陷或为极低出生体重的婴儿。新生儿常卧位,背、臀、尾骶及枕部易受压可致瘀血及局部营养不足; 尿布区及其他部位清洁护理时揩擦过重易引起创伤,以上均为局部感染创造条件。
早期表现常为局部有一感染病灶,皮肤红肿,触之硬肿感、边缘不清,短时内中央区变为暗红、质地变软,触之有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的漂浮感 (乃皮下组织坏死液化造成)。病变蔓延迅速,病区不断扩大,皮肤由暗红变为紫黑色坏死。少数严重病例在病变部位先出现少许水皰或脓疡,偶呈出血性,中央变成黑色焦痂,下有深部脓疡,脓疡融合形成大片坏死区。全身症状以发热、哭吵为常见,少数可无热甚至体温不升,此外尚有厌食、呕吐和腹泻等。
实验室检查可见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增多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增高、左移或偏低; 血小板计数常减少。DIC指标可呈阳性。局部感染灶涂片及培养可获致病菌。
除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外,并需全身支持疗法如应用输血、血浆、免疫球蛋白等。极早期的局部病变可作封闭疗法。早期外科切开处理可及时防止因肿胀压迫而引起的组织进一步坏死。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 ☛

新生儿皮下坏疽

新生儿皮下坏疽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新生儿特有的一种严重的皮下组织急性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白色或柠檬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等,病原菌常来源于产房、新生儿室的用具以及工作人员中的带菌者。冬季多见。
新生儿皮肤屏障机能较弱,且多仰卧,背部皮肤常受压及被服摩擦、大小便浸渍,致使局部损伤,感染细菌。病变多见于骶、背及枕部。起病骤急,伴发热、哭吵、拒食等全身症状,局部皮肤红、稍硬、略肿,指压时变白,边缘不清,数小时内迅速扩大,中央区变为暗红色,触之有皮肤与皮下分离感觉,称“漂浮感”。积脓稍多时有波动感。继续发展则皮肤呈紫黑色,甚至溃破,流出稀薄脓液。严重时可并发败血症。
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如中央区皮肤暗红出现“漂浮感”时应立即切开引流,切口要小而多,要布及病变区和正常皮肤交界处,每个切口长约1~2cm,切口之间相距约3cm,要求引流通畅。如病变扩散随时补充切口。依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可选用二种抗生素联合使用,静脉滴注,并须给以输血。

☚ 丹毒   走马疳 ☛
000126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