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是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体血型抗体经胎盘进入胎体引起的同种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我国多见于ABO血型系统不合(85%),国外多见于Rh血型系统不合(14%)。Kell,Duffy,Kidd,S等血型系统不合偶可见。
发病机理
ABO血型是抗原性最强的血型系统。AB血型的天然抗体多属IgM,不能通过胎盘。抗A或抗B抗体常为IgM及IgG混合物,O型血清内常含IgG抗体,它可以通过胎盘导致新生儿产生同种免疫反应,使红细胞溶解。A型和B型抗体主要是IgM,不能通过胎盘,故O型母体更易使新生儿发病。由于只有IgG部分可由母体进入胎儿血流,所以ABO血型不合导致溶血的程度常不严重,但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结合胆红素能力差,溶血后产生高胆红素血症,严重时产生核黄疸,须紧急治疗。
由于ABO血型抗体为天然抗体,所以在第一胎小儿即可发病。ABO血型不合妊娠约占20~25%,但发病仅占10%。
Rh血型系统有多种抗原,其中D抗原最强,发病率最高,其次为E抗原,而C、c、e抗原较弱。用抗D血清检定红细胞能凝集者为Rh阳性,不凝集为阴性。母体Rh阴性,而胎儿为Rh阳性具有D血型物质,则妊娠后期,胎儿的少量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作为抗原刺激母体产生Rh(D)抗体,这种免疫抗体属IgG,能通过胎盘。但较大量的胎儿血进入母体是在分娩时,因此往往在分娩后数周母体中抗体达到高峰,故第一胎Rh不合的妊娠往往不发生溶血病。在第二次以后的妊娠母体中免疫抗体增强,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溶血病。严重时导致胎儿水肿死于宫内。若母亲妊娠前接受过Rh血型不合的输血,则第一胎也可发病,但非绝对。如果母子Rh不合同时有ABO血型不相容,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即被抗A或抗B抗体破坏,不能诱发相应的Rh抗体,亦不发生新生儿溶血病。Rh溶血病,一经发病,以后的妊娠是否发病,取决于父亲Rh(D)抗原属纯合子(DD),还是杂合子(Dd)。纯合子者,一经发病,以后胎儿则全部发病。受胎间隔愈近,胎儿溶血愈重。杂合子者,则胎儿不一定发病。如能查明父母亲上一代或同代兄弟姐妹的血型,有助判断父母亲属纯合子抑或杂合子,及时做好预防。由于患儿本身均属杂合子,故患儿成长后所生育子女(即第三代),其得病机率较纯合子者理论上少50%。
病理所见为红细胞破坏增加,单核吞噬系统以及肝肾细胞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着。骨髓及髓外造血组织呈现代偿性增生,肝、脾肿大。心脏扩大,血管扩张,全身苍白、水肿、体腔积液,胎盘绒毛水肿增粗。高胆红素血症引起全身黄疸,基底核、苍白球、尾状核等处有胆红素沉着以及由此造成的组织坏死。
临床表现
多数病例分娩前无特殊症状。个别重型病例发生胎儿水肿。此时孕妇体重、腹围剧增。X线检查可见胎儿身体变胖、胎盘阴影增大;常为死胎、流产或早产。娩出后主要症状为黄疸、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黄疸严重者可发生核黄疸。
ABO血型不合者,多数病情不重,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黄疸,一般在生后24~36h内出现,3~7天内消退。轻者无贫血,肝脾不大。少数病情较重,贫血、肝脾大、胆红素增高。个别有胎儿水肿。
Rh血型不合者,约50%患儿属轻型,无贫血,轻度高胆红素血症。直接Coombs试验阳性,婴儿血中Rh抗体可持续存在2~3月,因而可加重婴儿的生理性贫血。约25%患儿属中型,有贫血,脐血胆红素>68.4μmol/L(4mg/dl),生后24h内出现黄疸,严重者发生核黄疸。约25%患儿属重型,溶血重,出生时为死胎或水肿胎儿。活产者很快出现黄疸,羊水亦可呈黄色,可因颅内或肺出血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脐血血红蛋白低于140g/L为贫血指征。红细胞体积较正常大,周围血出现较多幼细胞。胆红素增高,尤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轻型脐血总胆红素<68.4μmol/L(4mg/dl);中型者68.4~119.7μmol/L(4~7mg/dl);重型者119.7μmol/L(7mg/dl)以上。黄疸出现愈早。进展愈快,则病情愈重。
诊断
夫妇血型如不合,母体血清中IgG抗A(B)较高时,可在妊娠3月后抽取羊水检查胎儿血型,以便作好防治措施。母血清中抗A(B)≥64时,其不合胎儿有可能发生ABO溶血病。效价≥256时,其不合胎儿受害可能性较大。患儿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足以诊断。患儿红细胞抗体洗脱液可测出特殊性抗体。Rh溶血病一般影响第二胎或以后胎儿。产妇的血清学检查抗D抗体效价在64或64以上,则其不合胎儿的死胎率增高。效价在16以下其不合胎儿的溶血一般较轻。患儿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血清中检出不配合红细胞的IgG抗体均为确诊依据。
治疗
目前治疗的办法较多,中药、西药、光疗、换血等,治愈后和正常儿无异。血清胆红素>342μmol/L (20mg/dl)可发生核黄疸或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及时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可资预防核黄疸。ABO 溶血病多数病情轻,不必采取预防措施。对Rh溶血病预防的原则是防止Rh(-)的妇女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在第一次分娩后36~72h肌注抗D(IgG)200~300μg,即可对99.8%第二次分娩的妇女起到预防作用。苯巴比妥可加强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于孕期36~38周每晚服0.03~0.06g,直至分娩;新生儿生后24h每日服4~8mg/kg,4天,是公认的较好疗法之一。中药茵陈汤或三黄汤有助于黄疸消退。在可能发生核黄疸者可采用光疗。如产前已确诊,出生时血红蛋白低于12g、水肿、肝脾大、心力衰竭或脐带血胆红素>4mg,血清胆红素6h达102.6μmol/L(6mg/dl)时应换血,输入Rh(-)血或O型血。换血量150~180ml/kg,总量约400~600ml,可换出约85%的致敏红细胞。

☚ 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输血反应 ☛
000030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