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中共中央1979年4月召开的工作会议所制定的对我国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这个方针的目标是:逐步把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调整过来;使国民经济纳入健康发展轨道;改革经济体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整顿现有企业,健全工作秩序;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在贯彻八字方针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从1983年开始,改革成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内容。 ☚ 铁的工资规律 资本 ☛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The Policy of Adjustment Reform,Rectify and Upgrade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的经济方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文化大革命” 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尚未解决,就开始了脱离国情国力的 “洋跃进”,导致经济工作中出现新的失误。直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才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以前的 “左” 的错误。全会指出: “由于林彪、‘四人帮’ 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的比例失调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妥善解决。我们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地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经过1979年春季的酝酿、研究,在4月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调整,主要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及其内部各部门能够比较协调地发展,使积累和消费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改革,就是积极而又稳妥地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整顿,主要是整顿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制定比较严密的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制度,保持正常的生产秩序,使各项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本企业和本行业的历史最高水平。提高,指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调整是中心,其他三个方面则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并为这个中心服务。调整大体分两个阶段: 1979年至1980年为初步调整阶段。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 集中精力加快农业的发展。要求在三五年内,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到18%左右; 对农业的贷款,从1979年到1985年,要比过去增加1倍以上; 从1979年3月起,陆续提高18种农产品的收购价格。(2)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优先保证轻纺工业生产所需的燃料、动力和原材料供应,适当增加轻纺工业所需的原材料的进口,增加轻纺工业的贷款。同时,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一些机械工业和国防军工企业采取“重转轻” “军转民” 等形式,生产一些工艺相近、产品对路的日用工业品。(3) 缩小基本建设规模,停建、缓建不具备建设条件和不急需的建设项目,集中力量保证国家急需的重点工程,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果。到1980年底,在建的大中型项目由1978年的1700多个减少到904个。(4)认真调整整顿工业企业。根据燃料、动力和原材料供应的可能,调整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对那些产品没有销路、质量差、消耗高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以保证那些产品为社会所急需、质量好、消耗低、盈利多的企业能够开足马力进行生产。整顿企业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5)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生活。以上措施使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但是,由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还没有摆脱“左” 的思想影响,对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调整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八字方针的贯彻很不得力,国民经济发展中仍潜伏着相当大的危险。 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从1981年起按照 “该退的坚决退够,该进的坚决前进” 的原则,对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主要措施有: (1)把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作为进一步调整的中心环节。对所有在建大中型项目逐个审查,该停建、缓建的都要坚决停下来。在基本建设管理上,要求所有大中型基建项目都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规划,小型项目也纳入地方基本建设规划。(2) 对部分生产条件不足的企业继续实行“关、停、并、转”。对保留下来的小企业限期整顿提高,对农村社队企业进行调整。(3)坚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继续优先保证轻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放宽农村经济政策,鼓励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争取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 的政策 (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确保轻工业、纺织工业加快发展步伐。(4) 大幅度压缩国防、行政管理和其他非生产性开支,力争财政金融和物价的稳定。经过第二阶段的调整,基本建设规模过大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趋于协调,轻工业产品质量提高,花色品种增多,财政收支和信贷接近平衡,全国物价上涨势头有所缓解,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调整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也着手进行,有力地配合了国民经济的调整: (1)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第一步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包工到组、包产到组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农业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打破了原来生产队的集体统一核算制度,改为生产队统一经营与各户分散经营相结合,以各户分散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制度。第二步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派制度,放开农副产品的价格。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步成功,农村经济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2) 城市改革的启动。城市的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要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1979年7月,国务院下达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5个文件。1981年5月国家经委、国务院体改办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 《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巩固提高扩权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给企业扩权的内容概括为八个方面,即生产计划、利润留成和使用、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试制、出口和创汇、价格、机构设置及劳动人事等,同时提出要减轻企业负担。改革初期,尽管放权极其有限,让利也微乎其微,但毕竟开始承认企业具有独立利益,因而有效地调动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企业也开始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1980年2月,国务院发布 《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扩大地方财权,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积极性。财政体制的改革带动了计划、基建、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同年8月,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要求广泛开辟就业渠道,适当鼓励和扶持个体经济发展。随着大批知青回城和城镇劳动力就业的需要,多种经营形式逐步恢复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商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3)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在对内搞活的同时,也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并确定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具体措施有: 第一,兴办特区。1979年7月,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授予两省对外经济贸易较大的自主权,从而拉开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的序幕。1980年8月,全国五届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的建议,兴办特区工作全面展开。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起到了示范和 “窗口” 的作用。第二,扩大地方、部门的对外贸易经营权,促进对外贸易,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国际旅游业,有计划地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支持重点建设和企业的技术改造。第三,利用外资,扩大资金引进规模。如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吸收国外贷款,在国际市场发行外币债券等。 1979~1982年,由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所造成的不稳定状况逐步扭转。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并未结束。1981年11月,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指出,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鉴于国民经济中的潜在危险还没有完全消除,有必要用5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在“左” 的思想指导下的一套老的做法,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渐进改革 ☛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是中国共产党针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提出的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也是对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工作上的长期“左”倾指导思想的纠正。1957年以后,我们党在经济发展中长期犯有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在这种“左”的思想指导下,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严重的三年经济困难。1961至1965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制定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中的极“左”,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头两年,由于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改变,又发生了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冒进错误,对石油、煤炭、钢、化工的生产等方面,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顾国力,过多过急地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和举借外债,企图以此来实现高速度的发展,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一些重大比例失调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过来。全会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然要求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精简经济行政机构;按经济规律办事;应当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等。全会要求在几年中逐步地改变重大的比例失调状况,消除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混乱现象,切实做到综合平衡,基本建设必须积极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其中就包括了调整、改革的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停滞、倒退的局面虽已扭转,但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对此,中央一些领导人逐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意见,对“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针对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中有很大缺口的问题,陈云指出,不要留缺口。主张宁肯降低指标,宁可减建某些项目;有物资缺口的,不是真正可靠的计划。邓小平指出,我们要从总方针来一个调整,先搞那些容易搞、上得快、能赚钱的,减少一些钢铁厂和一些大项目。引进的重点要放在见效快、赚钱多的项目上。今年计划有些指标要压缩一下,不然不踏实,不可靠。1979年3月,陈云在《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提纲中指出,(1)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2)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3)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计划经济,这是基本的主要的;市场调节,这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4)忽视了市场调节部分的另一后果是对价值规律的忽视。(5)我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而且人口多,耕地少。(6)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实际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这两种经济的比例的调整,将占重要地位。3月14日,陈云、李先念在《关于财经工作给中央的信》中提出:(1)前进的步子要稳。(2)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3)现在的国民经济是没有综合平衡的,比例失调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4)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才能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调情况大体上调整过来。(5)钢的指标必须可靠。钢的发展速度,要照顾到各行各业发展的比例关系。(6)借外债必须充分考虑还本付息的支付能力。3月21日至23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陈云提出,(1)我们搞四个现代化,要讲实事求是。我国有9亿多人口,80%在农村,现在还有要饭的,需要改善生活。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2)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要看到本国的实际。不按比例,靠多借外债,靠不住。(3)要有两三年调整时间,最好三年。现在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调整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按比例,能比较按比例地前进。(4)到2000年钢产量达到8千万吨就不错了。邓小平在会上提出,现在的中心任务是调整。过去提以粮为纲,以钢为纲,是到该总结的时候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不光决定于钢,把钢的指标减下来,搞一些别的。谈农业,只讲粮食不行,要农林牧副渔并举。这次会议为“八字方针”的最后形成作了充分准备,会议决定用3年时间进行调整,并将这一决定提交即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通过。 1979年4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李先念作关于国民经济调整问题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八字方针”。指出,从1979年起,要用3年时间进行调整,坚决地、逐步地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调整过来,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继续整顿好现有企业,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建立健全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积极而稳妥地改革工业和经济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按经济规律办事。会议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并经6月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所谓调整主要是指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包括调整农、轻、重,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等以及调整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要求从国家财力、物力的实际出发,缩短基本战线的规模,停建、缓建一些长线建设项目,保证急需的重点工程。集中力量把农业搞上去,加快轻工业发展和能源、运输建设。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燃料、动力、原料工业同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逐步协调起来。所谓改革,是指逐步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我国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财政上统收统支,物资上统购包销,外贸上统进统出,吃大锅饭,缺乏经济效益观念。当前全面改革的条件不足,重点是进行那些有利于调整的改革。所谓整顿,是指整顿现有企业的领导班子和经营管理,要求企业的各级领导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正确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把现有企业整顿好、管理好。所谓提高,是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各种形式,对企业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普遍进行轮训,把职工的文化学习和技术培训工作切实开展起来。“八字方针”以调整为中心,在调整中改革,在调整中整顿,在调整中提高。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党在经济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开始实现了根本转变,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始摆脱“左”的思想干扰,开始走上了一条投资比较少,积累率不太高,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新路子。“八字方针”的制定和贯彻,对于纠正前两年工作中的失误,消除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引向正确轨道具有重大作用。 ☚ 三项指示为纲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经济工作方针。简称“新八字方针”。调整,指针对“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的状况,自觉调整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使农、轻、重和工业各部门协调发展,使国民经济积累和消费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 改革,指对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坚决地有步骤地实行全面改革,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 整顿,指将企业特别是管理混乱的企业整顿好; 提高,指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1981年11月,国务院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今后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具体体现。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的一系列成就,正是贯彻执行上述方针的结果。(参见“十大经济建设方针”)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十大经济建设方针 ☛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tiáo zhěnɡ、ɡǎi ɡé、 zhěnɡ dùn、 tí ɡāo指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有步骤地对现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现有企业特别是管理混乱的企业进行全面整顿、提高企业素质、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readjustment, restructuring, consolidation and improv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