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番荔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番荔枝 【概况】: 异名 林檎(广东),唛螺陀、洋波罗、蚂蚁果(广西)。 基源 为番荔枝科番荔枝属植物番荔枝的干燥根。 原植物 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 历史 “番荔枝”见于《植物名实图考》载:“番荔枝产粤东,树高丈余,叶碧,果如黎式、色绿、外肤摞砢如佛髻。一果内有数十包,每包有一小子如黑豆大;味甘美。花微白。 ”此描述与番荔枝植物的植物形态特征相符。其果实现今已成为热带区著名水果。 《植物名实图考》中所附图,唯叶片对生与本种有些出入,本种的叶片为互生。 形态 落叶小乔木,高3~5m;树皮薄,灰白色。叶薄纸质,排成2列,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6~17.5cm,宽2~7.5cm顶端急尖或钝,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叶背面白绿色,初时叶下面生微毛、后变无毛;侧脉每边8~15条,上面扁平,下面凸起。花单生或2~4朵聚生于枝顶或叶腋内,长2cm,青黄色,下垂;萼片3,小,三角形。有毛;花瓣2轮,外轮3片镊合状排列,狭而厚,基部凹陷,长圆形,长约1.4cm,顶端急尖,有微毛。内轮极小,鳞片状,有毛;每心皮有胚珠1颗,聚合浆果球形或心状圆锥形,直径2~8cm,黄绿色、外面有白色粉霜。 花期5~6月,果期6~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0卷.第2分册.173页.图版79) 生境与分布 原产热带美洲。中国浙江、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有栽培。 。【化学】:茎和叶含多种阿扑菲类生物碱,如番荔枝碱(Anonaine)、绕袂碱(Romerine)、海罂粟碱(Glaucine)、紫堇定碱(Corydine)、异紫堇定碱(Isocorydine)、去甲紫堇碱(Norcorydine)、去甲异紫堇定碱(Norisocorydine)、去甲月桂碱(Norlaurine)等[1],又种子含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如鳞番荔枝醛A{((+)Squamostanal A),[(5s)-3-(12-Formyldedecyl-5-methyl-2,5-dihydrofuran-2-one]}[2]。 另全株含鞣质。其皮中有树脂、有机酸。 果实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成分。种子含油量达20%[1]。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 新华本草纲要.第一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70 [2] Tetrahedron lett 1996;37(10)∶1593 。【药性】:性味 根:寒,苦。 叶:微寒,苦、涩。 功效 根:清热解毒,解郁。叶:收敛解毒。 主治 ❶ 《新华本草纲要》:“根:急性赤痢,精神抑郁及脊髓病。叶:小儿脱肛及恶疮肿痛。成熟果可治疮毒。未成熟果及种子可杀寄生虫。” ”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福建药物志》:“治腹泻:番荔枝根适量,水煎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