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番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番薯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 朱薯(《闽书》),山芋、甘薯(《群芳谱》),红山药(《农政全书》),香薯蓣、红薯(《汲县志》)。 金薯(《甘薯录》),番茹、土瓜(《纲目拾遗》),地瓜(《闽杂记》),白薯(《岭南草药志》)。 基源 为旋花科番薯属植物番薯的块根。 番薯属全世界约300种;中国约有20种,其中15种供药用。 原植物 番薯Ipomoea batatas(Linn.)Lam.(lpomoea batatas var.edulis Makino),又名红苕(《广州植物志》)。 形态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也有时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通常为宽卵形,长4~13cm,宽3~13cm,全缘或3~5裂,裂片宽卵形、三角状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叶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顶端渐尖,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叶色有浓绿、黄绿、紫绿等,顶叶的颜色为品种的特征之一;叶柄长短不一,长2.5~20cm,被疏柔毛或无毛。 聚伞花序腋生,有1~7朵花聚集成伞形,花序梗长2~10.5cm,稍粗壮,无毛或有时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针形,长2~4mm,顶端芒尖或骤尖,早落;花梗长2~10mm;萼片长圆形或椭圆形,不等长,外萼片长7~10mm,内萼片长8~11mm,顶端骤然成芒尖状,无毛或疏生缘毛;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4cm,外面无毛;雄蕊及花柱内藏,花丝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时无毛。开花习性随品种和生长条件而不同,有的品种容易开花,有的品种在气候干旱时会开花,在气温高、日照短的地区常见开花,温度较低的地区很少开花。 蒴果卵形或扁圆形,有假隔膜分为4室。 种子1~4粒,通常二粒,无毛。由于番薯属于异花授粉植物,自授粉常不结实,所以有时只见开花而不见结果。(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663页.图1817) 生境与分布 番薯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现已广泛栽培于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主产于北纬40度以南)。 我国在多数地区都普遍栽培。。【生药】: 采集 冬季采挖块根,除去泥土。 【药理】: 昆明种小鼠接种S180后食用番薯,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福建医学院学报 1992;26(1):16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纲目拾遗》:“甘,平。” 归经 《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效 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主治 ❶ 《岭南采药录》:“醋煮服,治全身肿。” ”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或煮食。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❶ 《纲目拾遗》:“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 方选和验方 《福建药物志》:“治扭伤:番薯粉、醋共煨热,敷患处。” 单方应用 ❶ 《岭南草药志》:“治乳疮:白番薯捣烂,敷患处,见热即换。” 食疗 ❶ 《金薯传习录》:“治酒湿入脾,因而飧泄者:番薯煨熟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