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虎耳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多年生草本 > 虎耳草 虎耳草 hǔ’ěrcǎo 亦稱“石荷葉”、“金絲荷葉”。虎耳草科。多年生草本。匍匐枝如絲狀,紅紫色,隨處生苗。葉於地面叢生,肉質多汁,腎形或圓形,内面紫紅色。夏季開白花,花瓣五枚,下兩枚特大,上三枚較小,卵形,基部有深紅色及深黄色斑點。供觀賞,入藥。多生於山坡陰濕之地。廣佈於華東、華南及西南一帶。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九·虎耳草》:“〔釋名〕石荷葉。〔集解〕時珍曰: 虎耳生陰濕處,人亦栽於石山上。莖高五六寸,有細毛,一莖一葉,如荷蓋狀,人呼爲石荷葉。”《事物異名録·虎耳草》:“一名金絲荷葉。《群芳譜》又名石荷葉。” 虎耳草 虎耳草strawberry geraniumSaxifragastolonifera,别名金线吊芙蓉。虎耳草科虎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4~45cm,全株被疏毛,具丝状匍匐茎。叶基生或生于茎下部,肾形,边缘波浪状,有钝齿,叶面绿色,具白色网状脉纹,背面及叶柄紫红色,两面均有白色长毛。圆锥花序,花梗细长、直立,萼片5、卵形,小花稀疏,不整齐,花瓣5,上方3枚小,卵形,下方2枚大,披针形,花白色,具黄斑或紫斑,花期5~7月。蒴果。园艺品种有花叶虎耳草(cv.Tricolor),叶细长,叶缘具不整齐的白、粉、红色斑。原产亚洲东部,中国秦岭以南均有分布,多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地及岩石缝、溪边等处。不耐寒,喜阴湿、凉爽,宜中性至微酸性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夏季休眠时,需置通风凉爽处,并控制水分;秋季恢复生长后,需增加浇水量。华北地区室内过冬。虎耳草匍匐茎容易生根,可利用匍匐茎繁殖,也可播种繁殖。 虎耳草植株小巧,叶形美,盆栽悬挂于室内,其茎下垂,茎端着生幼株,故又名金线吊芙蓉。宜于岩石园、墙垣及野趣园中种植。 同属植物约370种,常见栽培的有:圆锥虎耳草(S.paniculata),别名软骨虎耳草。宿根性。叶椭圆形至狭匙形。圆锥花序,花梗直立,花白色。原产北美。其中有粉斑变种(var.balcana)、厚叶变种(var.baldensis)、黄花变种(var.flavescens)和粉花变种(var.rosea)等。红毛虎耳草(S.rufescens),宿根性。株高20~40cm,全株被红紫色柔毛。具根状茎。叶基生、肾形。产中国云南、四川西部,生于海拔2100~4000m的高山阴处。 虎耳草药名。出《履𡺎岩本草》。又名石荷叶、金线吊芙蓉、金丝荷叶、耳聋草、猫耳朵、铜钱草。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L.) Meerb.的全草。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及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苦、辛,寒,有小毒。疏风,清热、解毒,凉血。 虎耳草creeping rockfoilSaxifraga stoloniferaMeerb.,又称猫耳朵。虎耳草科,虎耳草属。多年生常绿小草本。生于海拔1 900 m以下山地阴湿地区。分布于长江流域、华南、西南、华东、陕西、河南的西南部和台湾;朝鲜半岛、日本也产。茎细长线状,匍匐,赤紫色。叶基生,圆形或肾形,肉质,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9~11浅波裂,有齿,两面密生长伏毛,叶背面常红紫色,叶柄密被褐色柔毛。圆锥花序,不整齐花;萼片5枚;花瓣5枚,白色或淡粉红色,其中3枚较小的呈卵形,2枚较大的呈披针形;雄蕊10枚;子房上位,2室。蒴果。全草药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风止痛,主治中耳炎、鼻前庭炎、疮疖、冻疮渍烂、皮肤湿疹、风湿疼痛等症;也供观赏。 虎耳草hǔ ěr cǎo《本草纲目》草部第20卷虎耳草(1)。药名。 虎耳草hǔ’ěrcǎo中药名。出宋·王默庵《履 虎耳草 虎耳草虎耳草,又名石荷叶、金线吊芙蓉、金丝荷叶。始载于《履巉岩本草》。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Saxifragastolonifera (L.) Meerb. 的全草。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及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等省。 ☚ 千里光 白蔹 ☛ 虎耳草kiss-me 虎耳草saxifrage 虎耳草saxifrage(whole plan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