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 扫除文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 扫除文盲

(三) 扫除文盲

1952年4月,“速成识字法” 的创造者祁建华来津传授教学法,同年6月,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展识字运动的决定》,提出 “争取在三五年内完成扫除全市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的伟大历史任务”。在农村出现了第一次扫盲高潮。全市有1 136个行政村,组成速成识字班2 342个,有116 446名青年农民集中突击学习,要求3~5个月达到扫盲标准。由于计划要求过急,铺的摊子过大,占用时间过多,影响生产,脱离实际情况,因而出现大量夹生、掉队现象。1956年,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高潮的发展,农村出现了第二次扫盲高潮。麦收前,全市有2 715个行政村建立学习组织,有334 142人参加扫盲学习。1958年,伴同农村公社化和大跃进,天津市又掀起了第三次扫盲运动高潮。据统计,全市有90%以上村建立了学习组织,80%以上文盲参加了学习,学员达235 627人。各区县于秋收前后相继宣布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经济上急于求成、急躁、冒进风行,扫盲工作受其影响也出现了浮夸现象。1960—1962年,农村生活出现暂时困难,扫盲工作曾一度停顿。在1964年前后,农村扫盲工作结合开展“四清”运动有所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 期间,扫盲工作遭到严重破坏,长期停止学习,青壮年脱盲而又回生复盲,在青少年中亦增加了一批新文盲。在批林整风运动中,部分村恢复了民校,学政治、学文化。1974年5月,天津市召开业余教育工作会议后,各区县将已恢复的民校改为政治夜校,学习内容以政治为主,结合学习文化和技术。但是,“四人帮”为达到篡党夺权反革命目的,江青炮制了所谓小靳庄的 “典型”,利用舆论工具,说什么“扫盲是刮右倾翻案风,偏了方向,犯了路线错误”等等,一时搅乱了干部、群众的思想,使大部分社队扫盲学习又停了下来。
1979年以后,天津市各级政府把扫除文盲切实列入工作日程,采取有力措施、踏实而有效地工作,1991年基本扫除了青壮年中的文盲,经国家教委检查验收,认定全市农村12个区县达到了 《县级扫除青壮年文盲单位检查评估办法》规定的各项要求。1994年国务院宣布天津市为首批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的省市。
1.扫盲对象、年龄和重点。1950年12月,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开展农村冬学运动的通知》中指出:农村识字教育的对象,应首先着重农村干部、积极分子和青年男女,逐步推广到一般农民。1954年11月市教育会议确定,农村扫盲以14~45岁为主要对象。1956年又改为以14~50岁的人为主。1958年又改为14~40岁,但对干部中文盲、半文盲不受年龄限制,一律参加扫盲。1965年,市人民委员会《关于今冬明春开展农村业余教育的通知》中指出: “以青少年中的文盲、半文盲为重点,特别组织贫下中农青年、基层干部和党团员的学习”。
70年代末,天津市根据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和第二次全国农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确定农村扫盲重点是少年、青年、党团员、社队干部和农业技术员,年龄在12~40岁。1989年11月,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市第二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搞好扫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扫盲对象的年龄上限从40周岁提高到45周岁。
2.脱盲标准和基本扫除文盲乡镇的要求。1950年规定识字教育标准:认识常用字1 000个以上,并具有初步读、写、算能力。1954年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农民可认识1 000个常用字,大体能阅读通俗的书刊,能写农村常用的便条、收据等。1958年5月,市教育局、市扫除文盲协会规定:郊区县、乡镇农业社员,手工业合作社的青壮年非文盲达到总人数的80%时,就是基本扫除文盲。
1980年4月,市工农教育委员会颁发《关于农村扫盲验收试行办法》规定农(市)民脱盲标准:能认识1 500个以上常用字;能够看懂浅显通俗的报刊;能够记简单的账目、写简单的便条。1990年6月,市第二教育局《关于扫盲工作的检查验收和评比暂行办法》又增加一项规定为能计算简单的加减法。乡镇企业职工能认识2 000个以上常用字,达到“四会”(会读、会讲、会写、会用)。基本扫除文盲单位的标准:15~45周岁中非文盲率达到98%以上;凡有条件学习的脱盲对象全部扫除。达到上述标准的村(厂)即为基本扫除文盲的村(厂);乡镇所属村(厂)及单位都达到上述标准,即为基本扫除文盲的乡镇。
3.教材、学习时间及办学形式。教材本着“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来选用或自编农村扫盲教材。50年代,曾选用过国家教育部统编人民出版社出版《农民识字课本》一、二册(1950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农民识字课本》全四册(1954年4月)。天津市曾先后自编《农民速成识字教材》和《农民速成识字阅读课本》(1952年);自编农民记工识字三步教材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市第二教育局和静海县教育局结合农村生产建设和农民日常生活的需要编印《农民识字课本》全一册。许多民校还结合当地当时情况,自编或选编了一些补充教材。
农民学习一般按“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的原则,由村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学习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主要形式有:
❶集中班。主要吸收家务少、负担轻、学习条件好者参加,按识字基础编班分组,定时集中上课,分散复习。
❷学习组。主要吸收家务多、学习条件差者参加。按居住片或生产场所建组,或学员自愿结合建组,利用晚饭后、午休时间或其他空隙时间学习。
❸包教保学。对学习条件差、困难多的妇女文盲包教保学。倡导夫妻互学、姐妹互助、子女保教、小学生送字上门等形式。
❹乡村企业办班。大村自办、小村联办,按工种和上下班时间编组建班,利用班前班后上课。
❺联村班。在文盲少的村,对基层干部、党员和生产骨干中的文盲,利用冬闲季节,集中时间学习,促其尽快脱盲。
4.脱盲考试和考核验收办法。50—60年代,脱盲考试内容一般分为识字、阅读、写作三项。到80—90年代初,又加试计算能力一项。50年代,脱盲验收考核,由农业社队、城镇市民在基层单位之间互相评比检查,再由乡镇派人检查批准,乡镇由区县派人检查;区县由市派人检查,报上一级部门批准方为有效。90年代,脱盲验收工作由各级政府领导下进行,各级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参加。个人达到脱盲标准,经村(厂)验收后,报乡镇政府批准,由县教育部门审核并发给“扫盲结业证”;基本扫除文盲村(厂),由乡镇政府审核同意,报区县政府核准发给“基本扫除文盲村(厂)证书”;基本扫除文盲的乡镇,由区县政府核准后,报市政府备案核实后,由市教育部门、区县政府联合发给“基本扫除文盲乡镇证书”;基本扫除文盲的区县,由市人民政府审核并发给“基本扫除文盲区县证书”。
5.政策规定和具体措施。为保证扫盲工作正常开展,各级政府适时地作出了一些政策性规定和措施。市级规定主要有:1955年市人民政府拟定《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参加脱产扫盲学习的实施方案》,其中规定:利用冬春农闲时间,分批抽调农村干部学习3个月,达到脱盲标准。乡村未脱产的干部在学习时间的生活费、学习费由政府拨款供给;脱产干部的费用全部自理。1980年2月,市革命委员会批转市农委《关于我市农村民办教师待遇和业余教育中几个问题的解决意见》中提出:农村社、队工副业用人,今后要实行文化考核;扫盲和夜校教师因开会、补课和教研活动误工,要给补贴工分;对干部中的文盲、半文盲,要举办多种形式的识字班,抓紧脱盲;青少年中的文盲,在冬春季节,可以占用一些白天时间,加快扫盲进度。1982年1月,市人民政府批转的《天津市农民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规定: “兼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经社、队批准脱产、半脱产学习的社员,应给予适当的报酬”,“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不记工分的社员,可以从公益金中列支”,“12岁以下失学儿童,由农村小学负责动员回校学习”,切实堵住产生新生文盲的漏洞。1989年11月,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市第二教育局 《关于进一步搞好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各级政府要把扫盲列入为群众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单位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制定有利于鼓励文盲学习、促进扫盲教育的具体措施,对扫盲实行包教保学责任制等规定。
各区县、乡镇和基层单位也相应地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主要有: 制定扫盲工作量化标准,对基层单位和专职干部实行百分考核,完不成扫盲任务者不能评为先进单位或先进个人; 登记结婚、领取计划生育指标、领取个体经营执照、开据外出参加劳务活动证明时,要查验“脱盲证书”; 乡镇企业新招职工不准招收文盲、半文盲,原有职工中的文盲在限期内未达到脱盲标准者,减发奖金,并不得转为技术工种。多数乡镇企业还规定: 奖励按期脱盲者,向逾期未脱盲者征收扫盲费,待其脱盲后方停止征收。

☚ (二) 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四) 业余中、小学 ☛
000110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