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福建的闽剧、莆仙戏和梨园戏、高甲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福建的闽剧、莆仙戏和梨园戏、高甲戏

福建的闽剧、莆仙戏和梨园戏、高甲戏

福建省流行的剧种很多,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都是代表剧种。
闽剧,又叫福州戏。流行于闽中、闽东及闽北等地。
明末清初,在闽中长乐、福清一带,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和用方言演唱的“平讲班”以及唱昆曲、徽调的“唠唠班”同时存在。最后形成了以“平讲”为主,与“江湖”、“唠唠”为辅的合而为一的班社,叫“三下响”。另外,在福州还流行着一种“儒林戏”,它是外来声腔与俗曲俚歌相结合而成的,以“逗腔”为主要唱调。辛亥革命后,“儒林班”逐渐与“平讲班”、“唠唠班”合而为一,形成了今天的闽剧。
闽剧的声腔曲调有逗腔、洋歌、江湖、小调、板歌五类。伴奏乐器有横箫、二胡、椰胡、头管、唢呐等。
闽剧的传统剧目有《炼印》、《紫玉钗》、《渔船花烛》、《毁塔》等。著名闽剧演员有郑奕奏、林芝芳、林赶山等。
莆仙戏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宋代同属兴化)一带,也叫“兴化戏”。早在南宋,就出现了用歌舞来表现故事的兴化杂剧。到了明初,兴化杂剧在吸收四大声腔的基础上,形成了兴化腔,在明代中期非常盛行。清代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4年,被正式命名为“莆仙戏”。
莆仙戏的表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保留了早期傀儡戏的一些表演动作,和其他剧种大不一样。唱腔主要为“兴化腔”。伴奏乐器主要为大笛、吹笛、笛管等。
莆仙戏的传统剧目很多,有相当一部分还保存着南戏的风貌,如《蔡伯喈》、《王魁》、《刘知远》、《张协状元》等。解放后经整理演出的剧目有《春草闯堂》、《团圆之后》等。名编剧有陈仁鉴,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等。
梨园戏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南戏的剧目和音乐。
梨园戏分为大梨园和小梨园。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这三种流派各有特色。“上路”是指从浙江传入福建的戏曲,其中包括了不少的南戏剧本,如 《王魁》、《蔡伯喈》、《王十朋》等等,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下南”是指漳州、泉州一带的戏曲,剧目有 《吕蒙正》、《郑元和》、《刘秀》等。下南戏以轻松诙谐、生活气息浓厚著称。小梨园以生、旦戏为主,格调温婉,剧目主要有 《蒋世隆》、《董永》、《陈三五娘》等。
梨园戏和莆仙戏一样,也保存了一些傀儡戏的动作,有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梨园戏中还有许多南戏的音乐,基本曲调是 “南音”。洞箫、南琶是主要的伴奏乐器。传统剧目有 《朱文太平钱》、《朱弁冷山记》、《高文举》、《陈三五娘》、《胭脂记》等。著名的演员有苏乌水、林玉花、苏鸥、施织等。
高甲戏又叫“九角戏”,流行于福建南部的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及东南亚的华侨聚居处。明末清初,闽南民间出现了装扮梁山人物的简单表演。到了清代中叶,出现了由儿童演出梁山故事的组织,人称“宋江仔”。尔后,有了由成人组织的专业戏班,叫“宋江戏”。宋江戏吸收了梨园戏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发展成为“合兴班”。在清末,它们受到了昆腔、徽戏、弋阳腔和京剧的影响,形成了 “高甲戏”。
丑行是高甲戏中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行当。丑行分公子丑,破衫丑、大服丑、傀儡丑、傻丑、女丑几种,其中又分长短衫、正反面、老与少等。丑角戏吸收了不少傀儡戏的表演艺术。
高甲戏的著名演员有董义芳、吴远宋、蔡秀英、许仰川、柯贤溪等。有影响的剧目有《真假王岫》、《连升三级》、《桃花搭渡》、《许仙谢医》等。

☚ 台湾的歌仔戏   浙江的越剧、婺剧、绍剧和甬剧 ☛
0000110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