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杜甫《八阵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杜甫《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作品。 首二句系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功盖三分国”是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越,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功劳盖世,无与伦比。“名成八阵图”是写诸葛亮军事方面卓越的才能,说他创制的八阵图成就了他世代不朽的名声。“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这是诸葛亮在作战布阵上的一种创造,在战争实践中取得了屡战屡胜的奇迹。这二句对仗工稳,言简意赅,乃警辟、凝练之笔。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是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的平沙上。据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5尺,60围,纵横棋布,排列为64堆,始终保持原样不变,即使夏季被洪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石出,八阵图之石堆依然如故,600年来岿然不动。这两句诗的前一句,首先是写出了八阵图遗迹这一具有神奇色彩的特征;其次“石不转”三字也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坚如磐石之心的象征。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正道出这终天之恨的具体指向,其意是说先主刘备失策于吞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方使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此诗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色,但未流于抽象,不仅语言形象生动,而且感情色彩浓郁,诗人将“伤己垂暮无成”之情渗入,使怀古与述怀相融为一,在对古人的吟叹中震颤着自己壮志未酬的余音。 杜甫《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大历元年,头发变白的杜甫漂泊到夔州。这里最能牵动诗人的心肠、令他时时不得平静的,大约无过于三国刘蜀政权君臣所留下的遗迹旧址及有关的文化材料(如记载、传说、祭祠等),为此,诗人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八阵图》即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历来被视为杜诗名篇,但对它的理解也历来意见不一。仅就最后一句而言,仇兆鳌归结出四种说法:以不能灭吴为恨;以先主之征吴为恨;不能制主上东行而自以为恨;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吞吴失师为恨(《杜诗详注》卷十五),看来“遗恨”是全诗的关键。现在还是从全诗说起。 八阵图是诸葛亮一生军事才能杰作之一。据载其址在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聚细石为之,大概因其用八卦之理而得名。夏天阵图为江水淹没,但冬天水退后又依然如故。因此,杜甫咏八阵图实际就是在咏诸葛亮。诗的大意是说:诸葛亮的功绩大概就在于成三分天下之势,八阵图因为诸葛亮而更有名同时它也使他更加享誉古今。江水奔腾不歇而阵石却依然不动,诸葛亮可能还在为吞并吴国之失而抱恨九泉。全诗表达的是一种沉重的历史和人生的遗憾之情及无奈之感。首句用一“盖”字,表明并非定论,也许并不是杜甫内心真正的评定。在杜甫的心目中,诸葛亮的形象是极其高大而光辉的。依孔明的才能品德所当成就的功业,远不是“三分国”所能尽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评论孔明时,只能称道他的“三分国”;八阵图固然有名,人们一看到它就难免要对孔明赞叹一番,但八阵图对孔明来说又算什么呢?更何况它最终并没能帮助孔明实现其理想。江水奔流,阵石依旧,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位历史伟人的人生“遗恨”。是的,孔明的遗恨实在不止于一端。参照杜甫其他作品,我以为此诗中的“遗恨”起码应该有如下含义:以孔明之德才,为王佐成就一统天下尚绰绰有余(所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是也。),其实孔明何尝不欲成就王霸之业?无奈“运移汉祚终难复”,不得已而退守“三分”之志,时运不济,乃为仁人志士之最大遗恨,此其一;刘蜀君臣,原有据蜀望吴进而一统天下之意,但最终反为吴所败,刘备愤懑而死,“三分”之势也不能守,此为诸葛亮又一遗恨也,此其二;诸葛亮为刘蜀鞠躬尽瘁,但是君臣之间并非尽如人意。刘备先是擅自征吴(依东坡说),后又托孤嘱之以“不才自取”,至使孔明以“死而后已”相许。无论就国势还是人事上说,孔明都有“知其不可而为之”之意,“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此又一遗恨也,此其三;以孔明之才志,盛年不能成其大业,晚岁不能归隐南阳(“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终于死于军旅,此又一遗恨也,此其四;杜甫不仅以孔明为楷模,而且以王佐之才自许。如今人老头白,眼见江流不息,人事如此,于是满怀怅恨,见于诗中,此其五。而所有这些,又都是古代大志大才之士生不逢时,遇不得人,最后是蹉跎抑郁终生,到晚年反顾从前,一切都成为过去……的共同“遗恨”,这正是本诗感人力量的关键所在。 这首诗融凭吊古迹与咏史抒怀为一体,看去是写古迹,实际是写人,在写人中寄托自己的认识、评价、怀抱和人生感慨。因此,浮现在读者眼前的,与其说是满怀遗恨的诸葛亮形象,倒不如说是怀才不遇一生坎坷的晚年的杜甫形象,或者说这两个形象已经有机地叠映在一起,不分彼此了。诗人以“三分国”、“八阵图”、“江流”“石”、“吞吴”等形象入诗,使得作品不仅气象开阔,声势宏伟,激情壮烈,而且具有足够的历史感和空间感,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