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屈赋比兴与象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屈赋比兴与象征 屈赋比兴与象征一、屈赋在艺术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比兴手法。司马迁引刘安语云:“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王逸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楚辞章句·离骚经序》)刘勰亦云:“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文心雕龙·比兴》)游国恩《论屈原文学的比兴作风》以为,屈赋比兴表现为:以栽培香草比延揽人才、以众芳芜秽比好人变坏、以善鸟恶食比忠奸异类、以舟车驾驶比用贤为治、以车马迷途比惆怅失志、以规矩绳墨比公私法度、以饮食芳洁比人格高尚、以服饰精美比品德坚贞、以撷采芳物比及时自修、以女子身份比君臣关系。并认为这种比兴作风一面与古诗有关,一面又与春秋战国时的“隐语”有关。徐承焕认为,更主要的应从战国时代人们的文学观念上去探讨,从战国时代纵横策士的辞令特点上去探讨(《屈原赋比兴探源》,1984年辽宁省屈原研究会编《楚辞研究》)。二、屈赋比兴与象征并存。戴志钧提出,《离骚》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是,把“直陈”(赋)与“象征”(比兴)结合起来,构成政治生活意象体系(君臣)、婚姻爱情意象体系(男女)、神话传说意象体系(人神)三个层次(《论骚二集》)。赵逵夫认为,楚人文学作品中的“比兴”运用偏于象征,是有着悠久传统的,只有比喻与象征的结合运用、本体同喻体、象征体之间用一双关的词加以联系等方法,才是屈原的独创。(《藻辞谲喻,意蕴宏深》,1988年第三期《辽宁师大学报》)三、屈赋艺术形式上最主要的特点不是比兴而是象征。毛庆分析,屈赋象征特色表现为丰富(内容丰富、象征手法的大量使用、用作象征物的广泛)、多样(有直接式、间接式、集中式、分散式),尤以间接式和分散式两种象征,构成屈原象征艺术手法独到之处。他还认为,屈骚的象征系统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动植物系统、事物系统与人物系统,整个象征系统的中心是彭咸,最高层次是屈原的自我形象(《屈骚艺术新研》)。张崇琛认为,屈原将《诗经》以来的比兴手法发展成为一种十分庞大而又层次复杂的象征系统。《离骚》象征系统的表层显现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中层寄托为诗人的美学理想,深层蕴含为哲理意味(《简谈屈赋的象征艺术》,1989年第五期《社科纵横》)。陈贻炜认为,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卓越超群的象征主义艺术大师,其象征手法为:体系式与局部式、纯一式与错综式、虚幻式与实体式(《屈原研究论文集》,1987年《船山学报》专号)。 ☚ 屈原流放及次数 屈赋篇题及排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