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屈辞精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屈辞精义 屈辞精义清陈本礼撰。全书正文六卷。卷首有自序,后附张曾《江上读骚图歌》,次标《参引诸家》条目,然后为《目录》、《略例》以及《史记·屈原列传》和唐人沈亚之《屈原外传》。正文后有自跋一篇,言作书旨趣。陈氏《屈辞精义》采取司马迁《史记》对屈作次序的分法。绝大多数作品在篇名后先进行“发明”,即陈氏对该篇进行总的评价。然后分章注释,先以“笺”的形式阐明己见,次引诸家之言。各卷均有夹注,以解释字义、文义和注音,一至三卷还有眉批,大抵指陈文法章法。其《序》云《研其精义》以“有窥于”“骚之命脉”,《略例》亦云“採揖众说,皆掇其能阐扬奥义,或足发明言外之义者,……要在机神切中肯綮”。说明该书要在阐明屈辞精义,注意从文章结构、章法句法、比兴寄托等方面把握屈作的内容,有不少精譬、新颖之见,并对前人诸说进行了驳正。但书中把《离骚》分为“序”和“经”两部分,认为自“帝高阳”至“夫唯灵修之故也”为序文,并以之为“汉人《三都》、《西京》赋序之祖,”乃荒谬之说。 ☚ 屈骚指掌 楚辞评注 ☛ 屈辞精义 屈辞精义楚辞研究专著。清代陈本礼著。6卷。卷一《离骚》,卷二《天问》,卷三《招魂》,卷四《大招》,卷五《九歌》,卷六《远游》、《卜居》、《渔父》。盖据《史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云云,以为此为西汉初期《楚辞》目录篇名次第,故其书目次不与诸家相同。其于《离骚》等各篇篇名之后,设有“发明”一科,即陈氏对该篇内容总括、评述,亦其“精义”所在。各篇皆分段注释,先陈己说,以“笺”标之。后引诸家之说,自西汉刘安至清人夏大霖等,凡37种。或于其下设“正误”一目,以校勘文字。各卷均有夹注,卷一至卷三又有眉批。夹注多释字义、文义或注音,眉批内容多涉及文法、章法等。又分《离骚》为10节,谓自首句至“尧唯灵修之故也”为一节,即《离骚》一篇之序文,类汉人三《都》、两《京》之赋序。谓《天问》论古事,“原本楚史《梼杌》”,谓《九章》诸篇,应分怀、襄二世,其作于怀王之世者在《惜诵》、《抽思》、《思美人》,其余作于顷襄之世。此书旨在阐发屈赋“精义”,故新义叠见,而不因袭旧说。然好奇创新,不无牵合附会之说。此书版本较好者有清嘉庆十七年壬申裛露轩刊本。 ☚ 屈辞冼髓 屈宋方言考 ☛ 屈辞精义清陈本礼(1739—1818)撰。六卷。本礼字嘉会,号素村,江都(今属江苏)人。是书本旨,在阐发微言大义,故极少章句训诂。稿本中训诂本已不多,在五易其稿定本时又多删节。定稿中引用他人之说共十八家文字,也多为以阐义为旨归。而章句训诂诸家之书则一概不采,更说明其研究方法,是从“文理”到“义理”的。另外,全书中凡真正的史实,他多从略不记,而异说奇闻则尽量录用。其研究方法充分运用《诗经》赋比兴中之“比”义,从寓意中追寻言外之意,探屈赋奥义。此法实来自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有清嘉庆十七年(1812)裛露轩刊本。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扫叶山房影印裛露轩本。一九五五年上海出版公司影印《离骚精义原稿留真》本。 屈辞精义六卷。清陈本礼(1739—1818)撰。陈本礼,字嘉会,号素村,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家藏书颇多,有别业名匏室,收储宏富。偶得宋版精本,尤珍藏之。曾立诗社于城南角里庄,将名流酬唱编为《南村鼓吹集》。陈氏勤于考订,著作除《屈辞精义》外,尚存有《汉乐府三歌注》、《协律钩元》、《急求探奇》,与本书合称《匏室四种》。另有《焦氏易林考正》、《扬雄太元灵曜》等。《屈辞精义》历时四十四年,五易其稿而成,可知陈氏用心之勤苦。所以著此书,一则出于对旧注之不满,二则出于对屈原崇高品格的赞仰。卷首有陈氏自序并附张曾《江上读骚图歌》,《屈骚精义略例》十七条,《史记·屈原列传》,沈亚之《屈原外传》,“参引诸家”(自刘安以下三十七家),陈氏题诗四绝及《小序》,正文目录,书末有陈氏跋文。其正文目次与诸家均异。第一卷《离骚》,第二卷《天问》,第三卷《招魂》、《大招》,第四卷《九章》,第五卷《九歌》,第六卷《远游》、《卜居》、《渔父》。《略例》之二说明编次理由,主要依《史记》列传叙述之序: “余读 《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哀郢》 为 《九章》篇名,《九章》宜列二招之后。另外,《九歌》、《远游》为《骚》之遗响,《卜居》、《渔父》为《骚》之变体,故应依次列其后。笺注体例为:《离骚》、《天问》、《招魂》、《大招》、《九章》、《九歌》、《远游》各篇篇名之后有“发明”,乃陈氏对该篇总评。《九章》、《九歌》中各篇及《卜居》、《渔父》篇名下有“笺”,同为陈氏总评。“发明”、“笺”后引诸家之语,唯《大招》、《九章》,无诸家之语。各篇分段注释,先以“笺”列己说,再引他家之说,时附“正误”用以校勘文字。各卷有夹注,多解字义、文义或注音;一至三卷有眉批,主要评议文法章法。本书主要特点是如 《略例》之八所称:“阐扬奥义,或发明言外之义者。”这体现在稿本与定本的比较中,更体现于定本的笺释上。1955年,上海出版公司影印了姜亮夫先生所存《离骚》篇稿本,为《离骚精义原稿留真》,如原稿中每篇作品中所标章数,引证的一些事实、文字训诂等,到定稿时几乎全部删掉,而初稿中关于奥义及言外之义,则大力扩充或增补,以显示屈原作品的“微辞奥旨”(《自序》)。在这点上陈氏揭示得至深至微。如对《离骚》“汤禹俨而祇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陈氏笺曰:“前皆廷诤面折之言,此方宛转规谏,盖謇謇则言非一次,特总借陈词一语写出,以补前文未备,而又为下文陈辞粉本,且以见女媭责原婞直之非虚,此数章乃原一生被疏、被替、被放逐病根,受谗、受间、受谣诼机关,一篇筋脉所维系处,岂可草草读过。”此笺不但说明了屈原一生遭遇的根由,而且从文章结构角度揭示此段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作用。陈氏善于阐发屈原作品将思想感情寓于虚写的言外之义。如揭示《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八句,“朝吾将济于白水兮”求女一大段的分析,足以说明这点。其次,敢提出新见,有的言之有理。如关于屈原作品写作时期排列问题,认为《九章》中 《桔颂》是屈原 “早年咏物之什”,《惜诵》、《抽思》、《思美人》写于怀王时,其余写于顷襄王时,这些见解均为前人所未言,或可备一说,或为后人所采用。最后陈氏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如 《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陈氏注称:“一幅秋山行旅图。”对下文乘船凝滞回水之中,则注称:“此又一幅清江泛棹图也。一叶孤帆,沙汀夜泊,淹回难进,能不令迁客魂销于江上耶!”此可谓点睛之笔。此书的错误也是明显的,认为《离骚》开头到 “夫为灵修之故也” (共四十四句) 乃《骚》之赋序,其余为 “经”,说法甚为荒谬。认为《天问》论古事,本于楚史 《梼杌》,也并无确据。有些诗句的解释不从旧说,刻意求新,违背原旨。版本有清嘉庆十七年(1812)裛露轩刊本,华大师范大学藏。陈氏读骚楼刊 《陈氏丛书·匏室四种》本。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扫叶山房影印裛露堂本。1955年上海出版公司影印 《离骚精义原稿留真》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