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储蓄 政府储蓄政府储蓄主要包括预算储蓄,它来自政府税收用于公共消费后的余额。此外还有国有企业的储蓄,不过这部分实际所起的作用很小。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中国家倾向于通过增加税收来扩大政府储蓄,试图以此来促进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这样做的理由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很低,私人储蓄率偏低。少数富有者因热衷于炫耀性消费,储蓄率也比较低。政府部门的消费倾向小于私人部门,因而通过增加税收将更多的国民收入集中到政府手里,可以增加国内储蓄。于是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认为,要使发展战略获得成功,就必须增加税收。许多援助国也把增加国内税作为优先给予援助的一个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家认识到增加税收不一定有利于增加国内储蓄。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水平极大地限制了税率的提高。60年代以来,虽然发展中国家的税率已略有提高,但除了少数自然资源条件特别优越的国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税率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据调查,1997年,24个发达国家的中央政府税收收入占GDP的平均比率为30.6%,而76个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率平均只有16.8%。其次,增加税收对国内储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有证据表明,发展中国家政府对税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私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税收的实际效果是减少而不是增加了国内储蓄。政府的高额消费主要来自巨额的军火采购和过度的行政支出。第三,增加税收将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以及储蓄和投资的回报率,税基有可能因此而缩小,私人储蓄行为也有可能因此受到抑制。因此,税收增加不一定能够促进储蓄增加和经济增长。除了经济发展早期的日本以外,很难找到通过税收来动员国内储蓄获得成功的实例。世界银行曾对发展中国家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过一项研究,该研究将20个发展中国家按人均收入分成10组,对比每组中两个国家1970—1979年期间的实际年均增长率,结果发现: 税收较低的国家GDP的实际增长率高于税收较高的国家。10个低税收国家C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3%,而10个高税收国家GDP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1%。 税收结构和政府的行政能力也会影响国内储蓄。税收结构是指税收的种类及各个税种的收入在税收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税收结构不但直接影响政府储蓄的多少,而且会影响经济增长的绩效和居民的福利水平。例如,消费税和所得税相比更能鼓励储蓄,因为所得税对所有收入征税,消费税只对消费掉的收入征税。但所得税的优点在于可以设计成累进制,降低收入分配的不均等。一般认为,一个税收比率较高但税收结构比较完善的国家,政府的税收收入将高于税收比率较低的国家,但对经济增长将起阻碍作用。低税率、合理的税收结构和高效的行政机构能够提高各种经济活动(储蓄、投资、劳动、创新)的收益率,促进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和有效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 私人储蓄 “大推进”理论 ☛ 政府储蓄又称“公共储蓄”。政府的财政总收入减去政府消费后的余额。在账户内容上,政府储蓄等于政府当期的投资支出加上政府收支结余之和。政府储蓄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基础,是政府扩大采购和举办公共工程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政府储蓄财政的节余额,西方经济学的概念。西方经济学广义的储蓄把政府部门也作为储蓄人的一部分。政府部门的资金收付活动是通过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的,政府储蓄就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即财政节余。若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就称财政盈余为正储蓄,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就称财政赤字为负储蓄,如果一般说政府储蓄时指的是正储蓄。政府储蓄可以通过增收、节支的手段来实现,但从目前大多数国家情况看,节支与增收均较困难,财政多呈现赤字,政府没有储蓄,反而需发行国债借老百姓的钱弥补财政赤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