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文学lameiwenxue
包括拉丁美洲全部国家和地区以印第安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英语创作的文学。在空间上主要分为3个系统:西班牙美洲文学、巴西文学、安德列斯文学。在时间上分为史前期、殖民地时期、独立革命时期、民族文学繁荣期和当代5段。
在欧洲殖民者来到拉美之前,印第安民族已经建立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古印第安文学也很繁荣,但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只有产生在危地马拉的《波波尔·乌》和《契伦·巴伦之书》、产生在秘鲁的抒情诗“亚拉维”、产生在智利的史诗《阿劳加纳》等。这些作品是拉美文学的渊源。
殖民地时期,拉美文学处于宗主国文学的影响之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贡戈拉主义开始流传,墨西哥出现了巴罗克文学及其代表阿拉尔孔(1580~1639)和女作家克鲁斯(1651~1695)。前者生于墨西哥,后去西班牙,成为西班牙“黄金世纪”的剧作家;后者写出诗歌3卷和喜剧数部。他们的创作雕琢形式、堆砌辞藻。17世纪上半叶,贡戈拉诗风在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地流行,出现了绮靡、夸饰的巴罗克诗歌。与此同时,人文主义思潮和启蒙运动也对拉美产生影响,不少国家出现了富于民主精神和理想的作家以及以殖民地本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19世纪,拉美国家相继要求独立,形成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民族文学随之诞生。其特点是产生了一批重要的作家并接受了浪漫主义思潮的洗礼。如阿根廷的埃切维里亚(1805~1851)、萨米恩托(1811~1888)和马莫尔(1817~1871);巴西的马加良埃斯(1811~1882)、迪亚斯(1823~1864)、阿伦卡尔(1829~1877)、佩纳(1815~1848)、阿尔维斯(1847~1871)、陶奈(1843~1899);智利的恩里克斯(1769~1825)、伊里萨里(1786~1868)、利略(1826~1910)、加纳(1829~1905);墨西歌的利萨尔迪(1776~1827)、阿尔塔米拉诺(1834~1893);古巴的埃雷迪亚(1803~1839)、巴尔德斯(1809~1844)、罗梅罗(1818~1878);哥伦比亚的伊萨克斯(1837~1895);秘鲁的帕尔玛(1833~1919)、普拉达(1848~1918)、乔卡诺(1875~1934);委内瑞拉的博纳尔德(1846~1892)、耶佩斯(1822~1881);乌拉圭的圣马丁(1855~1931)、迪亚斯(1851~1921);厄瓜多尔的奥尔梅多(1780~1847)、蒙塔尔沃(1832~1889)等。这些作家中主要生活在19世纪初、中期的多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呐喊,他们的诗歌和小说充满了爱国激情,在风格上吸收民间文学的流畅和平易,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主要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则表现出分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们写历史小说,或写悲剧,或写浓郁的抒情诗歌,或表达理想,或描写风上人物、自然风光,或写印第安人的生活,有的具有田园色彩,有的具有感伤情调;主要生活在19世纪后期的作家则已表现出向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转化和过渡,有的作品中现实成份和社会批判的因素增强,逐渐显示出较大的社会意义,有的转向回避现实、追求形式美的道路。
拉美各国民族文学繁荣时期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文学先后兴起。
现代主义文学开始于19世纪末,结束于20世纪初,前后约30年。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回避现实的和社会的内容;倡导描写异国风光;追求幻想的意境和感伤的情调,讲究形式美和音乐美;力图创造一种拉美的风格。最早在作品中表现出现代主义风格的是墨西哥诗人米龙(1853~1928),他从早期深受拜伦和雨果影响的浪漫主义转向对内心感伤情绪的表达和对“纯粹的美”的形式的强调。“现代主义”这一名称则是由墨西哥诗人门德斯(1848~1912)在为纳赫拉(1859~1895)的诗集所作的序中首先提出来的,后者创办的《蓝色杂志》名噪一时,对现代主义诗歌的普及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早期的现代主义诗人除上述3人外还有古巴的马蒂(1853~1895)和卡萨尔(1863~1893),前者的诗集《伊斯马埃利约》是最富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哥伦比亚的西尔瓦(1865~1896)也是现代主义的先驱作家,他的代表作《第三首夜曲》以独特的结构,感伤的情调、鲜明的节奏和音乐感驰名文坛。现代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尼加拉瓜诗人达里奥(1867~1916)。他的3部诗集《蓝》(1888)、《亵渎的散文》(1896)和《生命与希望之歌》(1905)是标志现代主义成熟的典型之作。《蓝》受法国帕尔纳斯诗派的影响,注重形式,富于象征色彩;《亵渎的散文》追求一种“纯粹的美”,多以天鹅、孔雀和百合花作为这一美的象征;《生命与希望之歌》结合西班牙谣曲的形式和格律,以富有音乐性的诗行,写拉美本土和土著的题材,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拉美风格和情调。自《蓝》发表后,现代主义进入后期,这一时期又称作“新世界主义”时期,不少诗人以拉美本土生活为题材,抒写个人情绪,着力渲染生的神秘和死的恐惧,追求语言和形式的完美。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诗人有阿根廷的迪亚斯(1862~1947)和卢贡内斯(1874~1938)、玻利维亚的弗雷雷(1868~1933)、秘鲁的乔卡诺(1875~1934)、墨西哥的内尔沃(1870~1919)和马丁内斯(1871~1952)、乌拉圭的雷西格(1875~1910)、哥伦比亚的阿尔西涅加斯(1865~1938)和巴伦西亚(1873~1943)、智利的贡萨莱斯(1863~1903)和桑切斯(1868~1930)。上述作家以写诗为主,也写散文。散文方面最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是乌拉圭的罗多(1817~1917),他的代表作《爱丽尔》以独白的形式讲述一位大学教授讲最后一课的情形,富有现代主义色彩。
现实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家和作品。巴西的现实主义文学较其余拉美国家出现稍早一些,阿塞维多(1857~1913)创作的《姆拉托》是第一部对社会弊病提出批判的现实主义小说。阿西斯(1839~1908)的《布拉兹·库巴斯的死后回忆》和《金卡斯·博尔巴》以对人物细微的心理描写反映巴西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前后的社会变化。蓬佩亚(1863~1895)则以自传体的小说《书院》闻名。墨西哥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是阿苏埃拉(1873~1952),他的《在底层的人们》是第一部描写革命斗争的作品。此外,古斯曼(1887~1977)的《鹰与蛇》(1928)、巴斯孔塞洛斯(1882~1959)的《克利奥约人乌利塞斯》也是较有影响的现实主义作品。哥伦比亚的现实主义作家以里韦拉(1889~1928)为代表,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旋涡》(1924)由于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写作技巧,被评论家誉为拉美现实主义的名篇。加列戈斯(1884~1969)是委内瑞拉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他的小说《堂娜巴巴拉》描写进步力量和反动力量的较量,以一个大牧场主的失败,预示庄园势力的没落。秘鲁的阿莱格里亚(1909~1967)和阿格达斯(1911~1969)是以现实主义创作的两位主要作家。前者的《金蛇》、《饿狗》和《广漠的世界》,后者的《水》《深沉的河流》和《所有的血》都是描写印第安人生活的重要作品。阿根廷的现实主义作品有派罗(1867~1928)的《胡安·莫雷拉孙子的奇遇》、林奇(1885~1951)的《佛罗里达的鹰》、加尔维斯(1882~1962)的《师范学校女教师》和拉雷塔(1875~1961)的《堂拉米罗的荣耀》。这些作品或讽喻现实,或追怀史迹,或针砭社会流弊,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乌拉圭的基罗加(1878~1937)以写短篇小说著称。其《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和《林莽故事》是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集。厄瓜多尔的伊卡萨(1906~ )以描写印第安人苦难生活的中篇小说《瓦西蓬戈》引起了拉美文坛的注目。加纳(1830~1920)是智利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者,他深受巴尔扎克和斯丹达尔的影响,把文学作为社会的镜子,力图艺术地再现独立战争之后智利社会的种种变化。重要作品有《马丁·里瓦斯》、《在光复时期》和《移居者》等。继承加纳现实主义传统的重要作家有贝略(1887~1967)和罗哈斯(1896~1973)等人。他们都以描写下层人民的贫穷和苦难知名。自然主义思潮也对拉美作家发生过一定的影响。例如,古巴的洛维拉(1882~1928)、智利的贝略、危地马拉的阿雷瓦洛·马丁内斯(1884~1975)、波多黎各的甘迪亚(1855~1930)、玻利维亚的奇尔韦切斯(1883~1926)、乌拉圭的雷伊莱斯(1868~1938)等人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家。
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逐渐衰落之后,拉美出现了几位具有重大影响和世界声誉的作家。智利的女诗人米斯特拉尔(1889~1957)以后期洋溢着人道主义博爱精神、对犹太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孤苦伶仃儿童的怜悯的抒情诗歌名震全球,于194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重要诗集有《死的十四行诗》,《有刺的树》和《葡萄压榨机》。智利诗人聂鲁达(1904~1973)力图把西班牙诗歌的传统、智利民间诗歌的特点,现代派诗歌的技巧以及惠特曼式的风格熔铸于一炉,创作一种自然、奔放、磅礴的诗体。其重要诗集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西班牙在心中》、《诗歌总集》、《要素之歌》和《英雄事业的赞歌》等,197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阿根廷诗人兼小说家博尔赫斯(1899~ )也是在拉美和世界赢得很高声誉的作家。他的创作受西班牙极端主义和卡夫卡、艾伦·坡等人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他的短篇小说集《世界丑事》、《交叉小径的花园》、《死亡和罗盘》等都是蜚声世界的名篇。这些作品具有“迷宫”式的荒诞情节,故事往往在“心理时间”内展开,以奇特的结构和颠倒的时序给人一种迷离恍惚的感觉。
当代拉美各国的民族文学进一步发展。60年代出现了影响不断扩大的魔幻现实主义潮流。其特点是在反映现实的情节和故事中插入神奇而怪诞的人物或事件,显出超现实的特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1928~ )。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以虚构的马孔多城布恩迪亚上校一家5代人的经历反映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作者在叙述中插入神话、传说、宗教习俗,力图以超现实的幻象和现实交织的场景以及神奇、象征的画面反映造成拉美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一状态的途径。这部作品被评论界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也为他赢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还有很多,其中重要的有古巴的卡彭铁尔(1904~1980)及其《消逝的脚步》、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及其《总统先生》、墨西哥的鲁尔福(1918~ )及其《佩德罗·帕拉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