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平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平道 是东汉灵帝熹平年间(172~178年)张角创立的一种早期道教派别。太平道崇奉黄老道,自称“大贤良师”。画符念咒,为人治病,在农民中宣传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指责富人是粮仓里的耗子,藏粮食很多,自己一人独吃,不肯给饥饿人吃。信道者很多,十几年,道徒数10万,遍及青、徐、兖、豫、幽、冀、荆、扬等八州(现在的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张角把道徒分作36方,大方1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有一首领,称“渠帅”。 黄老道 太平道 东汉后期民间道教的一个流派。“太平”为“极大公平”之意。创始人张角。道徒手执九节杖画符诵咒,替人治病,借以传教。张角曾借该道发动黄巾起义。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道教部 > 教派、人物(附) > 太平道 太平道 tàipíngdào 東漢末道教之一派。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作《包元太平經》,傳赤精子之道,開太平道之先河。東漢順帝時,琅邪人宫崇上其師于吉所作《太平青領書》(即《太平經》,脱胎于《包元太平經》),行於世。至靈帝時,鉅鹿人張角傳其道,并以之組織農民,於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發動起義。義軍均以黄巾包頭,號黄巾軍。其後,起義軍遭鎮壓瓦解,太平道亦因之銷聲絶迹。《後漢書·劉焉傳》:“初,熹平中妖賊大起,漢中有張修爲五斗米道,張角爲太平道。”《三國志·張魯傳》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典略》:“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爲符祝,教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云此人不信道。”參閲《後漢書·襄楷傳》,又《皇甫嵩傳》。 太平道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东汉熹平年间张角创立,信奉《太平经》。《后汉书·皇甫嵩传》:“初,巨鹿(今属河北)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经十余年,聚徒数十万众。于中平元年(184)起义。其口号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简称“黄天太平”。义军皆着黄巾为标帜,故称“黄巾军”,不久其主力即被镇压。余部坚持战斗20余年。此后太平道在民间仍有秘密流传。 太平道 007 太平道道教派别。信奉《太平经》。东汉灵帝熹平(172—178)年间巨鹿人张角所创。角自号大贤良师,奉黄老道,教人跪拜忏悔,画符诵咒以疗其疾,病者颇愈。因此得到百姓的信仰。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传教十余年间,信徒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36方(部),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设渠帅以统领之。预定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各方同时起义,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简称“黄天太平”。因唐周告密,遂提前起义,起义者头戴黄巾以为标志,称“黄巾军”。失败后,太平道仍以秘密形式在民间流传。 ☚ 五斗米道 丹鼎派 ☛ 太平道 太平道道教流派。东汉灵帝(168~189年)时张角创立。信奉《太平经》。首领称“大贤良师”,其组织为“方”。大方万人,小方六七千人,其为首者称大方、小方,师持九节杖,以符水疗病并教人叩头悔过,毁神坛。后来势成燎原,张角自封为“天公将军”,率众组织黄巾军起义,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之口号,预定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举事。因故提前,声势浩大。后被镇压失败,但民间仍有秘密流传。 ☚ 五斗米道 楼观派 ☛ 太平道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东汉灵帝熹平(172—178)年间张角所创。信奉《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以“中黄太一”为奉祀的至尊天神。10余年间聚徒数10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于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发动“黄巾起义”,一时“八郡同时俱发”,人皆著黄巾为标帜,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被镇压后传授不明。但在民间仍有秘密流传。 太平道东汉末民间道教支派。“太平”意为“极大公平”。创立者张角与其弟张宝、张梁同在河北传道,为徒众画符治病,并在农民中秘密进行组织工作。十余年间徒众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达数十万人。分为36方(部),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又买通洛阳宦官为内应,定于甲子岁(184年)3月5日各方同时起义。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天泰平”的口号。起义已酝酿、部署成熟,因叛徒唐周告密被迫提前起义。势力迅速波及黄河流域各地,后被镇压失败。余部坚持战斗20余年。参见“黄巾起义”并“宗教”中的“太平道”。 太平道 太平道中国早期道教的一支,约产生于东汉中期。顺帝时,于吉在今山东、江苏一带传道,信徒多是贫苦农民。《后汉书·襄楷传》记载“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太平清领书》是太平道的经典,是于吉假言神授的。于吉、宫崇都是山东琅邪人,可见,太平道早已在山东有了深厚基础,经过张角的传道活动,信徒达10万余人,遍布幽、冀、荆、豫、杨、徐及山东的青、兖等州,张角正是利用太平道传道活动,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 ☚ 太平经 巨野教案 ☛ 太平道 太平道东汉末民间道教的一派。奉《太平经》为经典。“太平”是“极大公平”之意。东汉灵帝熹平年间(172—178)由张角创立。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与弟张宝、张梁在河北一带传道,并画符诵咒为人治病,十余年间信徒达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张角乃分信徒为36方(部),“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设将帅统率。又收买一些宦官作内应,预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汉灵帝中平元年(184)3月5日京内外同时起义。口号为“苍天已死,黄天(张角自谓)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简称“黄天太平”。因内奸唐周告密,内应被捕杀,被迫提前起义。起义者头缠黄巾为标帜,故称黄巾军。起义军迅速发展到黄河流域各地,后在东汉政府军和地方武装联合镇压下失败。此后,太平道为统治者所禁,但在民间仍有秘密流传。 ☚ 太平经 太平诏书 ☛ 太平道中国道教早期派别之一。东汉钜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创立。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并以符水咒说疗病。徒众在十余年间发展到数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信奉《太平经》。其组织单位为“方”,大方万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设渠帅统率。后角称“天公将军”,其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以黄巾为标志,领导农民起义,是为黄巾军。随着起义被镇压,太平道也渐衰微及至销声匿迹。 太平道东汉后期民间道教的一派。因所奉主要经典为《太平经》《太平清领书》)而得名。汉灵帝时,河北钜鹿人张角为其首领,称“大贤良师”,与弟张梁、张宝以传教、治病等手段组织徒众。十余年间,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信徒至数十万人。张角乃分信徒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设渠帅统率,于中平元年(184)发动起义。因义军头缠黄巾,故称“黄巾军”。后遭镇压失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