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穆勒的货币学说
J·穆勒(1773~1836年),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是182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纲要》,此外,还有《商业保持论》(1807年出版)、《英属印度史》(1818年出版)。
在货币理论上,J·穆勒继承了李嘉图的货币数量学说,并援引洛克、休谟的论点,加以综合和发展。J·穆勒认为作为货币的金银是商品,并且最终也承认它们的价值同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它们的生产费用,即它们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但是他极力想论证说明的是,商品价格或货币价值完全决定于一国中现存的货币总量。他说,货币的价值等于人们用它交换别种物品的比例,或人们在交换一定量的其他物品时所给的货币量。这个比例决定于一国中存在的货币总量。假定一方是一国的全部商品,另一方是一国的全部货币,那么,当两方交换时,货币的价值,即货币所交换的商品量,显然完全决定于货币本身的数量。
在论证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它自身的数量时,J·穆勒同休谟等人所不同的,或者说对他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不把商品直接同流通中现有货币量联系起来,而是同一国每个时期存在的货币储备总量联系起来。并且认为,一国中商品总量并不是一下子同货币总量进行交换,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以很少部分在一年中各个不同时期进行交换。他在分析中,把货币总量划分为三个部分,认为一部分货币用于交换行为的次数很多,另一部分用的次数很少,第三部分则被贮藏起来,一次也不用于交换。这里,穆勒虽然正确地看到了货币流通速度可以代替货币数量的作用,指出流通次数的增加产生同货币总量增加的一样的结果;流通次数的减少直接引起相反的结果,也正确地指出了贮藏货币的存在,但是,他却借助于一种十分可笑的平均计算,假定一国中存在的全部货币实际上都在流通,同时也假定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同一国现存货币量成比例增加或减少。穆勒进一步假定,流通中的商品数量和交换价值不变,流通速度不变,由生产费用决定的贵金属的价值也不变。经过他这样强词夺理的假定,便得出了货币价值决定于货币数量的结论。他指出,只要货币价值有了增减而人们能用货币交换的商品数量和流通速度保持不变,这个变动的原因必然是货币的成比例的增减。并称这个原理是绝对真理。在得出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的结论之后,他又倒转来认为货币的总量是由贵金属的价值来调整的,而贵金属的价值又是由生产贵金属的劳动量决定。
J·穆勒在关于货币价值的分析中,还犯了同休谟一样的错误,认为处在流通中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具有一定交换价值的商品。事实上,流通中商品的数量不变而交换价值发生了变动,也会改变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此外,穆勒的分析只局限在货币作为购买手段的简单的货币流通,而抹掉了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