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西斯蒙第的货币银行学说
J·西斯蒙第(1773~1842年)既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经济学——经济浪漫主义的创始人。他的整个学说体现了处在产业革命和经济危机下受到灭亡威胁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感情和经济要求。其主要著作为《论商业财富》(1803年)、《政治经济学新原理》(1819年)、《政治经济学研究》(1838年)。
关于货币的产生 西斯蒙第是从货币与财富的关系中去说明的。他认为货币不是财富,能够成为财富的物品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❶它是劳动的产品。
❷它是能供人直接享受的物品。
❸它是能够保存的物品。一种物品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都不能称为是财富。由这三个条件决定的财富在没有交换、没有货币以前便存在。但随着财富的增多,人们要保存财富、交换财富、计算财富的量,便产生了对货币的需要。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他认为货币只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具有三个特点:
❶其他一切价值的标志。
❷其他一切价值的抵押。
❸其他一切价值的标准。所谓其他一切价值的标志,是指货币能够成为其他一切种类的财富的代表,而之所以能够代表财富,是因为货币能够保存价值。他说由于稀有金属具有经久不变、可分可合的自然属性,所以人们最先用它来积累财富,从而成为价值的标志。所谓其他一切价值的抵押,是指货币能够成为一切商品交换的媒介物,而之所以能够成为媒介物,是因为货币与其他财富一样是劳动的产物,具有价值,从而能和所代表的财富等值。所谓其他一切价值的标准,是指货币能够成为计算财富多少的尺度,而之所以能够成为尺度,在他看来,是人们共同对货币确定了不变的标准单位,有了它,一切财富都可以进行相互比较。西斯蒙第认为货币的这三个特点形成的时间有先有后。货币作为其他一切价值的标志形成在先,作为其他一切价值的抵押形成在后,最后才形成其他一切价值的标准。即是说,在他看来,货币首先是由于人们需要保存财富而产生的。着重从对财富的保存作用来考察货币的产生,这是在货币起源问题上西斯蒙第的一个独特见解。但这种见解是错误的。他不懂得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同时,他认为货币先发挥对财富的保存、积累作用,后发挥对财富的交换手段作用,这是颠倒了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与贮藏手段职能之间的关系。并且,他从货币的产生一开始便把货币固定在稀有金属上。
关于货币需要量 西斯蒙第认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应与财富保持一定的比例,不能过多。货币多,不表明国家的财富必定富裕,货币少,也决不是国家必定贫困的标志。他并且认为,流通中的货币量还决定于财富的性质。他把财富区分为“领土财富”和“商业财富”。“领土财富”包括土地、土地的产品和经营土地的流动资本。因为土地所有权的转移甚少,土地财富所产生的收入大部分是用于自己消费,经营土地的流动资本周转也非常缓慢,所以,用来媒介“领土财富”的分配和转移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不需要很多。基于这种认识,西斯蒙第认为,纯农业国只须保有极少量货币就够了,但是,如果是半工业半农业的国家,或者是商业国,则需要的货币量便会较多。因为商业财富所引起的货币和资本的流通速度完全不同,商品生产者所消费的那部分年产品极少,几乎微不足道,所有其余部分都要通过借助于货币的交换分配出去。西斯蒙第这种见解,实际上指出了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决定于进入流通的商品量和货币的周转速度,并同财富的商品化程度有极大关系。此外,西斯蒙第从货币是价值的标志,这种标志与实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出发,还从国际关系方面考察了流通中的货币量。他认为,如果使一个国家增加货币的数量,就是使这个国家取得了货币所代表的和存在于其他国家的财产的手段。但是,如果所有国家同时增加了货币数量,那就等于你对任何国家都没有做什么。他的这种认识,是一种货币数量论的见解。
为了说明增加国家的货币而不增加国家的收入和消费,为什么对于国家的繁荣是毫无意义的,西斯蒙第从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一种转移货物的工具的认识基础上,强调货币是非生产性的,并把货币同资本作了区别。他认为,货币同资本的区别有四点:
❶资本有力地促进着财富的每年再生产,产生一项年收入,而货币却依然不能生产,它不产生任何收入。
❷资本之间所进行的竞争推动着国家的每年生产,为金钱利润奠定下基础,但是货币的多少对于确定这种利润却没有任何影响。
❸增加国家资本是对生产的莫大鼓励,而增加货币却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❹积累的资本可以由政府借来举办国家事业,而用以调拨资本的货币只不过是契约的工具而已。
关于货币的借贷 西斯蒙第认为其实质是资本的借贷。他把资本理解为是社会财富中积累起来能够产生收入的部分,它以原材料的形式和生活资料的形式存在。但是资本在借贷时,并不是直接提供原材料和生活资料,而是提供以货币为标志的原料和食物,从而表现为货币的借贷。他进一步认为,出借资本,就是借出了劳动,并且是借出了一切财富再生产的第一因素,借出了唯一具有生产力的东西。西斯蒙第这样来看待借贷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信用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的充分肯定,但是,他作了过分地夸大。
西斯蒙第认为,利息率的高低决定于流通中以货币为标志的数量和供求。他说,需要量大,生产力小,利息就相当高;反之,流通资本多,而使用资本的人少,利息就很低。同时他认为利息率的高低同流通中货币量的多少并没有关系,指出说,那种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大量输入货币就会降低利率,或者认为输出货币就会提高利率的认识都是绝大错误的。在他看来,无论流通中货币数量怎么变化,只要流通中资本总数不变,利息率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里,西斯蒙第正确地指出了借贷资本的供求会决定利息率的高低,但却忽视了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减事实上对借贷资本的供求也有影响。
在货币学说史上,西斯蒙第第一个较系统地揭示了票据的产生和作用。他指出票据流通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认为票据起着货币的作用,甚至比货币本身所起的作用还要优越,表现在可以用转让票据的方式偿还债务。因为票据代表的是一种债权,用票据偿还债务就是转移债权;可以当作商品进行买卖:也可以直接充作金钱用来支付贷款。西斯蒙第还指出了票据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如下区别:
❶持票人不会象对待现金那样急于转手。因为票据是有价证券,在他手上的存留期间能使他得到正常的利润,而真正的货币、银行券和纸币,流通得很快,因为只要它们的持有人把它们存在钱柜里,它们的利息价值就损失掉了。
❷既然票据是一种债权,那么任何一笔债权都必定有一笔债务,都享有一笔物质财产的权利,而持有货币却不一定就持有债权,就享有一笔物质财产的权利。
关于银行 西斯蒙第对现代资本主义银行进行了考察。从银行业务的发展变化,他把银行的产生过程描绘为先出现存款银行,后产生转帐银行或拨款银行,再创设票据银行或流通银行。存款银行的业务是为商人保管货币,适应商人为了安全的目的在结帐付款时能立即有钱支付,银行对商人的存款收取手续费。随着银行业务扩展到替商人收款付款,由于银行同时向很多商人办理这项业务,因而只需用一部分货币就能供商人相互补足差额的需要,这时只需在商人的户头上记上一笔借或贷,就算支出和收入了。从而能把另一部分货币用以放债生息。这样就产生了转帐银行。为了推广转帐的简便方法,使其也能运用到在银行没有户头的商人身上,于是有人创办了票据银行或称流通银行。票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对长期的商业票据进行贴现,贴现能使银行获得利息,同时,票据银行可以发行银行券。
西斯蒙第从他的“货币是资本的标志”认识出发,认为银行信贷不创造资本,只转移财富。银行一面吸收银币存款,一面又以银行券的方式贴现,实际上只是一只手借入,另一只手放出,丝毫没有使国家资本增加。银行的资本只是银行股东们入股的财产,不能把银行的负债算作财产,不能够因为有了流通证券,银行就觉得真有了一笔可以运用的新资本。西斯蒙第强调银行信贷不创造资本,只转移财富是要指出,银行所能投入流通的资本是非常有限的,绝不是具有无穷无尽新财富的分配者。
西斯蒙第认为纸币和银行券是有区别的,其基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强制流通,而后者是自愿流通的。他同时指出,如果流通中的金属货币不能被排挤出口,那么,发行新的纸币便会因票面价值的损失而成为是向人们的征税。并且说,纸币这样的流通无异于是创造普遍的破产。西斯蒙第根据当时英、法两国的情况,认为银行券也存在着变成纸币的危险。因为人们不能精确地计算出一个国家所进行的交易次数和全部成交所用的货币量,也不能准确地知道货币的流通如何迅速,因而用发行银行券来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便会超过流通中必要的金属货币量,如果这时银行又不能保证兑现,银行券便失去信用,这样便变成了纸币。为了避免这样的危险,西斯蒙第积极主张国家对此干预,迫使银行履行它们的义务,说如果银行家不能保证在必要时把货币收回来,就必须禁止他们把属于公众的货币完全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