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反)内耳 外耳wài ěr耳朵最外面的一部分。1851年合信《全体新论·耳官妙用论》:“水中传声亦易。人试浸耳于水,令人击水而听,其响数倍。故鱼无外耳,惟骨中有窍,窍内有膜,膜内有水,膜上有脑气筋近于脑际。若外水微响,应动耳中之水,即能闻听。至螃蟹虾类,时入水中,时出地上,亦无外耳。”1901年《格物质学·声学》:“耳内最要者三件: 曰外耳、鼓膜、内耳。” 外耳←→内耳wài'ěr ← → nèi'er外耳:耳朵最外面的部分,由耳郭、外听道和鼓膜构成。 内耳:耳朵最里面的部分,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构成。 【例】 外耳: 由耳廓与外耳道组成。(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编:《“赤脚医生”手册》) 内耳:结构复杂,故又名迷路。(同上) 外耳external ear系位听器的一部分。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3部。其功能为声波的传导装置。外耳疾病以外伤、感染比较多见,在临床上有意义。 外耳 外耳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和鼓膜三部。 耳郭 耳郭是收集声波的装置。它的大部以弹性软骨为支架,覆以皮肤。皮下组织较少而紧密,富含血管神经,耳郭下端的下垂部分,无软骨,仅由皮肤、结缔组织和脂肪构成,叫做耳垂。耳郭借韧带、耳郭肌、软骨和皮肤等附着于头颅两侧。耳郭的前外侧面凸凹不平,其向前卷曲的游离缘名为耳轮,以耳轮脚起于外耳门的上方。耳轮前方,与其平行的弓状隆起叫对耳轮,两者之间的凹沟名为耳舟。对耳轮上端分叉为对耳轮(上、下)脚。脚间的凹陷称为三角窝。对耳轮前方的深凹名为耳甲,它被耳轮脚分为上部较小的耳甲艇和下部较大的耳甲腔。耳甲腔通入外耳门。外耳门前方的小结节名耳屏,对耳轮前下端的突起叫做对耳屏。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名为屏间切迹; 耳屏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是耳前切迹。耳郭的后内侧面稍膨隆,表面的凹陷和隆起与前外侧面的隆起和凹陷略相对应。耳郭后内侧面的皮下组织稍疏松,皮肤的移动性较前外侧面者为大(图1)。 外耳道 外耳道是自耳甲腔深处的外耳门向内侧延伸到鼓膜的弯曲管道,可把耳郭收集的声波传导至鼓膜,方向是先向内前上,转向内后上,再转向内前下; 在成人长约2.5~3.5cm。因鼓膜位置倾斜,故外耳道的前下壁(3.1cm)较后上壁(2.5cm)为长。外耳道的外侧1/3以外耳道软骨为基础,为软骨性外耳道,内侧2/3以骨为基础,为骨性外耳道。两者交界处较狭窄; 狭窄处距外耳门约2cm,外耳道最狭窄处称为峡,有阻止异物进入外耳道侵害鼓膜的作用。外耳道软骨和耳郭软骨相连续,临床上检查鼓膜时,将耳郭向上后提起,可使外耳道变直,便于观察。婴幼儿骨性外耳道发育未全,软骨性外耳道的底与顶靠近呈裂隙状,且朝向内前下方,检查鼓膜时,须将耳郭拉向下,耳屏牵向前。外耳道的皮肤薄,与软骨膜及骨膜紧密相连。软骨性外耳道的皮肤富有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是疖肿的易发部位之一。耳毛及耵聍具有防虫、防尘、防水和保持空气温暖的作用。外耳道四壁与一些重要结构毗邻: 前壁内侧部接颞下颌关节; 前壁外侧部和下壁与腮腺为邻。骨性外耳道上壁接颅中窝; 后壁与乳突小房为邻。外耳道最深部上方邻接鼓室上隐窝; 后上分邻接乳突窦。这些毗邻关系与疾病的蔓延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有关。 鼓膜 鼓膜为卵圆形珠白色有光泽的半透明膜。长径约9~10mm,宽径约8~9mm,厚约0.1mm,介于外耳与中耳之间,周边大部附着于鼓沟。鼓膜外侧面呈浅凹形,朝向前外下方,与外耳道成45°~50°角。小儿的鼓膜近圆形。与外耳道所成角度更锐。鼓膜中心凹点正 
图1 耳郭外形(左侧) 1.耳轮 2.对耳轮脚 3.耳舟 4. 耳甲艇 5. 对耳轮 6. 耳甲腔 7. 外耳门 8. 对耳屏 9.耳垂 10. 屏间切迹 11. 耳屏 12.耳前切迹 13. 耳轮脚 14. 三角窝 
图2 鼓膜(左侧、外侧面) 1.锤骨前襞 2.松弛部 3.锤骨后襞 4. 锤凸 5. 锤纹 6.鼓膜脐 7. 紧张部 8. 光锥 色条纹。称为锤纹,是鼓膜内侧面锤骨柄的映相。锤纹上端的突出点叫做锤凸,由锤骨外侧突压成。自锤凸向前有锤骨前襞,向后有锤骨后襞。两襞将鼓膜分为较小的上份,即松弛部和下方较大的紧张部。检查鼓膜时,可见鼓膜脐的前下方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称为光锥。鼓膜由三层组织构成,外层为表皮层,与外耳道皮肤相延续;中层为纤维层,松弛部缺乏此层,故较薄弱;内层为粘膜层,与鼓室粘膜相延续(图2)。 ☚ 视器的神经、血管和淋巴引流 中耳 ☛
外耳 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但人的耳廓已较退化,对辨别声音的来源和方向已较某些动物差。耳廓由特别形状的弹性软骨片和被覆表面的皮肤组成。弹性软骨厚0.5~1mm,有富有弹性纤维的软骨膜。皮肤较薄,有细毛和较大的皮脂腺,汗腺少而小,老年时可长粗毛。耳廓前面的皮肤紧贴软骨,后面有明显的皮下组织。 外耳道是略呈S型的弯曲盲管,内端为鼓膜。外耳道长24~35mm,管壁外1/3段有软骨,内2/3段在颞骨中。腔面衬贴皮肤,无真皮乳头,与软骨膜和骨膜牢固相连,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软骨段有许多毛、皮脂腺和耵聍腺。骨段只在上壁有毛和皮脂腺。耵聍腺是分支曲管状腺,有与顶浆分泌汗腺相似的结构特点,独自开口于皮肤表面,或与皮脂腺一同开口于毛囊。分泌部管腔较大,有一层立方形或柱状腺细胞组成,周围有肌上皮细胞。腺细胞含许多小脂滴和色素颗粒。外耳道含棕色蜡样物质,称耵聍,是耵聍腺和皮脂腺的分泌物,能湿润皮肤和防止小虫侵入。 ☚ 位听器官 中耳 ☛ 外耳outer ear
外耳external e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