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huán jìng jīng jì xuéэколог ческая эконóмика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运用经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活动和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经济学的任务,是在于研究和探索合理调节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间的矛盾。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人口等与环境问题的关系,以及环境计量的理论和方法等; ❷确定环境保护指标,并列入国民经济计划; ❸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合理组织; ❹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直接控制污染源; ❺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经济损益分析,增强环境的价值观念。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huanjing jingjixue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性的资源危机与环境危机的出现而迅速发展起来。认为必须改革单纯以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发展成就的传统方法,因为它未包括人们在资源枯竭及环境污染方面所付出的代价;要把环境质量的恢复与改善作为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内容,使生产和消费的决策同生态学的要求协调一致;要研究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计划的方法,以保证生产的增长和环境投资的增长同步。而其总的任务是为探索建立一种既能充分利用、保护、提高自然生产力和环境自净能力,又能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多层次的社会经济模式,从而保证当前的经济发展能够既有利于提高近期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发挥长远的生态效益,即作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 环境工程学 环境地学 ☛ 环境经济学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基本规律,使经济活动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它的任务是探索合理调节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基本规律,使经济活动既符合经济规律,又符合自然生态平衡规律和物质循环规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经济与环境是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经济再生产过程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原材料等物质因素,同时又把各种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这种获取与排放,如果既能遵循经济规律,又能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物质循环规律,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之间就可以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然而现实情况是这种良性循环不但未能形成反而在全世界的绝大部分地方和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演化成经济与环境的严重抵触,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化。 1975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鹿特丹召开了经济规划的生态对策讨论会,与会代表提出了环境经济规划问题; 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专家认为: 发展应符合环境的要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经过8年对人类环境发生种种变化的观察分析,总结了人类管理地球的经验,决定将“环境经济” 列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1年 《环境状况报告》 第一项主题。与此同时,一大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工作者发表了一批颇有价值的环境经济著作,这表明环境经济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环境经济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环保工作的重点是抓单项治理且以治理水污染为主。经过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技术治理 “三废” 已不能解决问题。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济教训的基础上,我国的经济学家和环境科学工作者开始把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联系起来,开展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环境经济学以 “可持续发展” 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环境经济研究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资源有限性原则。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利用自然资源应该是有效的和有节制的,以确保资源的长期、持续利用。环境也是资源,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础,环境资源的价值也因其稀缺,而增值。因此,在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时必须考虑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合理利用,以最小的资源占有和消耗换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2) 动态性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也不例外。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不同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经济管理和环境管理的目标与措施也是不同的,不论是哪一种管理都是一种动态管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实行不同的目标和措施。 (3) 区域性原则。环境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世界各国因其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地区差异,各国的环境经济问题也就必然有自己的特殊性。从国内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密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研究我国的环境经济问题,不仅要考虑中国的特点,还要坚持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注意各地区的区域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和标准。 (4) 系统性原则。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环境——经济” 系统,该系统是由人类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在一定空间所形成的系统整体,其内部要素的结构与功能不仅具有环境与经济两个方面的特性,也反映了环境与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矛盾与统一的运动规律。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要运用系统的理论、方法,从整体系统的观点去看待社会经济的发展,反对用片面、孤立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 ☚ 环境管理学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 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研究基础理论,为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和加强环境经济管理提供依据;后者主要研究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保护损益分析的方法论。其基本原理是:自然环境是资源,是劳动对象,是生产力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研究环境管理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实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环境。主要研究内容有:(1)环境与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的内在联系,以及其表现形式和特点;(2)研究防治污染与利用资源的经济效果,评价建设项目周围的环境质量现状,预测未来的环境,采取经济措施,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效果;(3)研究如何把投入-产出等经济分析与技术评价方法应用于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以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外部性和产权理论为基础,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改善这种关系途径的学科。是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如何估算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物质损失、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间接的对人的精神损害;如何评估环境治理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挽救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效益和间接的社会、生态效益;如何制定污染者付费的制度,确定根据排污情况的收费标准;如何制定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 环境经济学经济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与经济的复合系统,任务是研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规律,认识环境与经济两者的复杂互动关系,为在实践中建立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与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获取环境经济综合效益进行理论探索。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环境资源的经济性与外部经济问题,国民经济运行所引发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调和资源耗损,环境经济系统的资源配置与生产布局,环境经济活动中的环境质量评价与经济评价,环境经济管理中的政策法规、调控措施、规划决策等。 环境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 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以及在这个空间内存在的各种性质不同和运动状态不同的物质 (包括各种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总和。 人类的经济活动从来都是和环境密切相联系的。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经济再生产过程,一方面不断地从自然界索取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各种要素;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将其生产和生活耗费的排泄物投入到自然环境中。这种复杂的“投入”与“产出”,决定了经济再生产过程要顺利进行,既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研究环境问题。传统的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再生产过程看成与自然环境毫无联系的封闭体系,在发展经济时往往忽视甚至违背自然规律。一方面,人们肆意开发自然资源使之超过了自然的再生能力,导致自然资源枯竭; 另一方面,人们又把自然环境当作无底的垃圾箱,任意排放各种生产和生活废弃物,使之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量,引起环境质量的日趋恶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环境问题同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等成为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不断发生种种骇人听闻的“公害”事件,大气、水域被严重污染,不仅危害人民健康,而且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被迫开始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环境经济学 (Ecology Econo-mics)也就应运而生了。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及管理理论和方法。学科的任务是研究如何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环境协调并保持平衡,既取得近期和直接的经济效果,又能取得远期和间接的经济效果; 研究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生态效应,并使这种效应转换为经济信息反馈到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管理中去,为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各项经济决策,为选择解决环境问题的现实可行方案,提供理论与方法的依据。 在我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尚处初创阶段。我国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许多学者对环境经济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78年,全国经济科学发展规划会议提出了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环境经济学,并列入了计划。1980年,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在太原成立,进一步推动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包括社会制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环境资源价值观等;(2)环境质量的经济评价,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等;(3)环境保护的计划管理,包括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环境保护的计划统计指标体系等;(4)合理组织生产力和保护环境,包括正确处理城乡工农业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5)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包括自然保护措施的投资效果和环境工程设施的投资效果等; (6)环境管理的经济方法,包括排污收费,“三废”综合利用奖励政策与方法、污染损失索赔制度以及其他经济方法的研究。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将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 环境经济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边缘科学,具有科学性和阶级性的两重性。无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环境问题的产生和严重化都是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是现代生产力在发展中带来的某种副作用。要解决它,归根结底要从生产组织和技术方面采取措施。但是,由于人们阶级立场,政治态度以及思想方法的不同,在环境经济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和观点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例如,西方环境经济学渊源于福利经济学,其主要理论基础是从奥地利学派门格尔 (CarlMenger),庞巴维克(Bonm-Bawerk.Eugen Von) 到马歇尔 (AlfredMarshall)的“主观效用价值”论。显然,这是社会主义者所不能接受的。社会主义环境经济学只能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只能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阅读书目:《论环境管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文选》,陈栋生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工业布局与环境经济学》陈栋生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英〕艾伦·科特雷尔著,王炎庠、姜程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环境保护经济学概论》(《Сохранение окружающей средыи развити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苏〕奥尔达克著,王炎庠、郑元景译,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1982年出版;《第四次浪潮》,〔美〕甘哈曼著,〔台湾〕林怀卿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 《环境经济学概要》蔡茂松著,〔台〕南宏图书有限公司1978年版。《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只有一个地球》(《Only an Earth》)1972年由巴巴拉·沃德、雷内·杜情斯主编,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1976年7月第一版。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与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它研究如何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环境相协调、相平衡,兼顾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间接的经济效益;研究经济活动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并使之转换为经济信息,反馈到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管理中去,为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各项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与方法的依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2)环境质量的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3) 环境保护的计划管理; (4) 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环境保护; (5) 环境保护经济效果; (6)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 环境权 环境效益 ☛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达到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学科。环境经济学的重点是解决经济再生产过程与环境、生态统一的良好结合问题。在现代化工农业大规模发展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历史条件下,为解决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十分有用。 ☚ 环境管理 环境生态系统 ☛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economics of environment把环境或环境资源的变动和应用作为其研究对象。环境不仅包括其经济方面,广义地说,环境还包括诸如社会风气、道德、卫生、生物学、化学等等的环境。环境经济学仅仅研究与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环境或环境资源。例如,清洁的空气和水、丰富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景色、动植物、海滩、河流、湖泊、海洋等。这些又称生态环境,即由所有生物共享的生活空间,而且也包括这些生物(包括人类在内) 本身。 实际上,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环境的历史,因此,有人把人定义为自觉 (而非本能地) 改变环境的动物。而且,人类在长期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发展起来,从蒙昧走向文明,并使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例如,当人类学会开垦荒地、种植各类谷物和饲养家畜家禽的时候,就发生了从原始狩猎和采集植物向文明的转变。而当人类学会更广泛地应用自然力和其他环境资源以从事生产活动的时候,不但大大使环境改观,而且使人类文明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但是,并非是由人类所造成的环境的变化都是理想的、合理的、有益的。人类的活动又常常地破坏已有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大工业产生以后,由人类造成的诸如空气、水流的污染,大片的原始森林被毁灭,各种物种的灭绝,使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关切。世界上不但出现了各种保护环境的组织和机构,而且也出现了各种关于环境问题的理论,环境经济学也因此而产生了。 作为西方经济学分支之一的环境经济学,首先从经济制度对环境及环境资源的调节、应用展开了关于环境问题的分析。按照环境经济学的分析,私有财产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对环境及环境资源的影响极大。它强调亚当·斯密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于环境及环境资源的调节作用,即竞争的市场把环境资源导向生产消费者最需要和需要最多的产品的应用,从而使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都达到最大化。同时,环境经济学又指出,“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于环境资源的调节并不是万能的,若某种资源并不是私人拥有的,或者消费者需要一种并非是个人可以单独享用的产品 (即公共物品),那么,“一只看不见的手”便不起作用了。传统的私人财产制度便不再能提供生产这些资源或商品的激励了。在这里应该有另外一些调节环境、环境资源的生产与应用的规则。 环境经济学研究了构成环境的某些资源和产品的“非排他性”(nonexclndability)。所谓资源和产品的“非排他性”,按照环境经济学的定义,就是不能把一部分人从资源和产品的应用中排除出去,或者不能防止一部分人从资源和产品的应用中获利,它们是人们共同应用的资源和产品。例如,人们共同使用街道、公路、铁路、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医疗设备、公园、水、电、空气等等。很难设想,为了应用上的方便,每个家庭都可修建一条通往商业中心区的道路,这既是不经济的,也没有必要,人们只能共同使用同一条公路或街道。因此,这类具有“非排他性”的资源和产品便不能由私人占有,也不能根据市场竞争的原则生产出来。但是,由于它们是人们共同应用的,应用它们的人之间却是互相干扰的,例如,一条公路上的人和车辆过多,就会造成拥挤; 公园里的游客过多,又会造成公园秩序的混乱; 公共图书馆里的读者过多,又会使一些读者得不到坐位和所需要的图书等等。加之,对人们共同应用的资源和产品采取不加珍惜和爱护的态度,又会造成这些资源和产品的严重的破坏和浪费,从而破坏公共生活环境。因此,需要对这些构成环境的资源和产品加强公共管理。 环境经济学也考察“外部性” (externality)问题。这是与环境资源和物品的“非排他性”相联系的一个问题。在人们共同应用环境资源和物品的过程中所造成的诸如交通拥挤、空气、水流的污染、城市噪音、生态平衡的破坏等等,便是各种“外部性”的例证。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将大大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也需要深入考察造成各种“外部性”的原因,并采取各种切实有力的措施克服这种“外部性”。 概括地说,环境经济学的任务是精确判断旧的经济制度不能控制新的力量的原因,并提出可以控制这些力量的新方法,以保证环境和环境资源的合理化的应用。 ☚ 劳动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是一门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边缘学科,具有技术性和阶级性两重属性。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人们的经济活动既能取得好的、近期的和直接的效果,又能取得好的、远期的和间接的效果。研究内容主要是: (1) 环境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 社会制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理论与方法;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四者的关系问题等。(2) 生产力布局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包括: 对国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城市能源结构与供热方式; 城市建设布局、规模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和合理布局; 郊区农业生产力合理布局等。(3) 防治污染的措施和经济效果问题,包括对环境资源的费用和价格的研究。(4) 环境管理的经济方法。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国家环境日益恶化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 人口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 00000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