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cience利用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环境相互影响的原理,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手段对人类活动施加影响,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学科。环境管理学主要是依靠以生态系统为对象,考虑到环境的容许极限,通过制订、执行,调整经济发展规划,执行法规、条例、标准,协调关系,施加影响,管理资源和环境质量,使人们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达到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目的。 环境管理学研究采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计划、环境质量和环境技术的管理。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人类所处的现实环境似乎处于一种 “失控” 的状态。 严峻的现实逼迫着人们考虑和实践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在环境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出一门新兴学科——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管理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它以管理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种种关系,改善环境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实现的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科学,环境管理学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1) 整体性。整体性首先来自于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处于环境系统中的管理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在这里,人的经济行为与环境系统被看作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的统一有机整体。不但系统间联系紧密,而且各系统中的子系统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把社会经济行为置于人类社会发展行为的更大系统之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与影响,从整体上看待人类的社会持续发展,研究与处理经济行为与环境影响的相互关系,避免单纯的经济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型,防止损害环境的非持续性发展。 (2) 综合性。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❶环境管理学运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与多学科理论、方法相互渗透到融合; ❷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如管理方案的设计、目标优化等,都要从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来考虑,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决策; ❸实施的管理手段、方法、政策以及对策措施等也是综合性的。 (3) 协调性。在环境管理学系统中,许多因素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有序组合而存在的。在各类分支管理系统协调的基础上,既要保护好环境,又要管理好各种各类人的社会经济行为。 (4) 战略性。由于环境管理学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价值和目标指向,使得其许多研究内容带有战略性色彩。例如,经济行为与环境影响的关系研究,环境与发展战略研究等。这些问题处理得是否恰当,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与环境保护的全局以及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5) 实用性。环境管理学由于自身的类属性,即兼跨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两大门类而显示出较强的理论与实用性兼容的特征。其实用性表现在它是伴随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的矛盾与问题而产生的,因而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环境、生态问题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它的发展应当也必须与高度的社会效用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自身发展与进步的一个主要的衡量标准。 ☚ 环境灾害学 环境经济学 ☛ 环境管理学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cience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环境问题,为实现预期环境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和管理技术的学科。是管理学和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包括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环境预测、环境决策、环境规划、环境保护战略和目标以及环境管理技术和方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