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唐代乐舞
唐代保留发展的古代乐舞。《唐会要》载:“贞观十四年,从颜师古、徐敬宗议,奏永锡之舞、大有之舞、大成之舞、大明之舞、光大之舞。”均属古乐舞形式。此种乐舞仍有文舞、武舞之分。唐代经过搜集民间和少数民族舞蹈,丰富发展了乐舞。其影响最大的是唐太宗作的破阵乐舞与武则天作的圣寿乐舞。破阵乐是唐太宗为教化其臣民,形容其征战建国之功勋,亲作破阵乐舞图。起居舍人吕才依图教120人披甲执戟而习之;又由魏征、李百乐制歌词,更名为七德之舞。习练后作了表演,群臣观其俯仰蹈历之功,无不扼腕踊跃、凛然震悚,三呼万岁。这是唐代的武舞。圣寿乐是武则天为宣扬其文治之功而作。由140人戴铜冠、穿五采衣在舞中摆字,凡十六变。摆成“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岁,宝祚弥昌。”此种乐舞亦称字舞,很象现代的体操舞蹈组字表演。是唐代文舞的一种形式。唐代乐舞丰富多采,有健舞、字舞、马舞、软舞、花舞等,各具特点。受少数民族影响的尚有胡腾、胡旋、达摩支、阿辽支等乐舞。此外,还有散舞,如竿舞、筋斗舞、绳技舞等。唐代乐舞是中国古代乐舞的极盛时期,它逐步发展成为专业表演伎艺,与杂技艺术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