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稚晖1866—1953国民党元老。原名脁,后改敬恒,以字行。江苏武进人。清光绪举人。曾留学日、法。1902年参加上海爱国学社和《苏报》工作。1903年《苏报》被封禁。由于吴的出卖,章太炎和邹容被捕。1905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在巴黎参与主编《新世纪》周刊,宣扬无政府主义思想,并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时有攻讦,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批评。曾在天津北洋大学、上海南洋公学、唐山路矿学校、法国里昂中法大学任教。曾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支持蒋介石,一贯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共反人民。1953年死于台湾。著有《上下古今谈》、《稚晖文存》等。 吴稚晖革命文豪吴稚晖 吴稚晖与汪精卫 吴稚晖先生的生平 | 周云青等 刘冠悟编 | 大同书局印行52页 上海华丰印刷厂印行1927年7月版78页 (台湾)台省国语推行委员会1951年编印 91页 | 稚老闲话 吴稚晖先生年谱初稿节录 | 张文伯笔述 | (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52年版154页 (台湾)杨恺龄1953年编印22页 | 吴稚晖先生纪念集 | 杨恺龄等 | (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年编印158 页,(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 刊续编第十三辑(总130)影印本252页 | 吴稚晖先生纪念集(续集) 千秋大老(吴敬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 吴稚晖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集 | 杨恺龄 | (台湾)杨恺龄1963年印行84页 (台湾)粥会1964年编印 (台湾)中央委员会第四组1964年辑印 152页 | 稚晖先生一篇重要回忆 | 吴则中辑 | (台湾)世界书局1964年版103页 |
吴敬恒先生传记 | 张文伯 |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上、下册)304页, (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 编委会1964年版144页,(台湾)文星书 店1965年1月版304页 | 吴稚晖先生年谱 | | (台湾)陈凌海1971年编印126页 | 吴稚晖先生轶事 | 伍稼青辑述 | (台湾)芬芳宝岛杂志社1977年版140页, 圣林出版社1977年5月版140页 | 吴敬恒对中国现代政治的影响 永远同自然同在——吴稚晖传 | 李文能 赵淑敏 | (台湾)正中书局1977年7月版310页 (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77年10月版 220页、1980年版220页 | 吴稚晖教育思想之研究 | | (台湾)吴少芬1979年撰印 | 吴敬恒 | 吕芳上 |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再版(中国历代 思想家第49册) | 民国吴稚晖先生敬恒年谱 吴稚晖先生纪念集(三集) | 杨恺龄 杨恺龄 |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96页 (台湾)杨恺龄1984年印行94页,(台湾) 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 | 柳林访问吴稚老 五十年以来致力国语教育的吴稚晖先生 九十高龄的吴稚老 吴稚老与钮惕老 吴稚晖先生的思想和人格 吴稚晖先生事略 | 华林 齐铁恨 龚选舞 龚选舞 杨恺龄 | 和平日报1946年6月5日 *台湾新生报1947年2月26日 *中央日报1953年3月16日 *中央日报1953年3月24日 *台湾新生报1953年3月25日 *中央日报1953年11月1日 | 吴稚晖先生与国语运动 | 梁容若 | *中央日报1953年11月3日,*新生报 1964年3月25日 | 追忆吴稚晖先生 回忆吴稚晖先生二三事 平易近人吴稚老 吴稚晖与裘可桴 吴稚晖参加粥会纪实 | 蒋经国 吕无畏 容天圻 朱传誉 | *台湾新生报1953年12月9日 *中央日报1963年7月21日 *新闻报1963年11月5日 *中央日报1963年12月3日 *中央日报1963年12月23日 | 辛亥革命时代的吴稚晖先生 吴稚晖——天下之大老 特立独行的吴稚晖先生 巨人的细事 关于吴稚老 长忆吴师吴稚老 吴稚晖先生事略 吴稚晖先生言行掇拾 吴稚晖先生传略 吴稚晖先生的伟大贡献 | 陈洪 羊汝德 胡適 李鸿球 庄练 邓文仪 光文 郑贞铭 | *中华日报1964年3月22日 *联合报1964年3月23日 *自立晚报1964年3月24日 *自立晚报1964年3月24—26日 *中华日报1964年3月24日 *中华日报1964年3月24日 *中华日报1964年3月24日 *中央日报1964年3月24日 *台湾新生报1964年3月25日 *中央日报1964年3月25日 | 国语之友吴敬恒 稚老在海外 吴稚晖先生光辉的一生 吴稚晖先生的思想与事业 李石曾谈吴稚老生平轶闻 大思想家吴稚晖先生 吴稚老是一位标准记者 中国近代思想界的超人 吴稚晖先生与清党运动 稚晖先生的几个重要思想 | 张其昀 陈环 张文伯 萧自诚 王业崴 郭寿华 曾虚白 梁寒操 胡適 陈洪 | *中央日报1964年3月25日 *中央日报1964年3月25日 *中央日报1964年3月25日 *中华日报1964年3月25日 *中华日报1964年3月25日 *中华日报1964年3月25日 *中华日报1964年3月25日 *中华日报1964年3月25日 *联合报1964年3月25日 *联合报1964年3月25日,*中国一周 1964年723期 | 吴稚晖先生事略 | | *联合报1964年3月25日 | 稚老二三事 吴稚老在台的生活 | 陈凌海 于衡 | *联合报1964年3月25日 *联合报1964年3月25日 |
吴稚晖先生二三事 吴稚晖与国语运动 | 章君榖 | *中华日报1964年3月26日 *中华日报1964年3月26日 | 吴稚晖营救周水平的故事 吴敬恒 吴稚晖快人快语 中国标准老人——吴稚晖 一个富有意义的人生——吴稚晖 吴稚晖先生的生平与思想(上、下) 吴稚晖先生印象 吴稚晖先生言行录(1—4) 吴稚晖先生与现代中国 稚老对语文学的贡献 吴稚晖先生言行散记 追念吴稚晖先生 | 黄忠 天籁 敏伯 杨恺龄 杨恺龄 邵祖恭 罗敦伟 杨恺龄 梁容若 杨恺龄 俞勗成 胡適 | 上海政协报1985年4月19日 公论1913年1卷1期 民谊1913年3期 *中国一周1950年23期 *中国一周1950年23期 *畅流1951年3卷9—10期 *畅流1953年8卷7期 *三民主义1953年14期—1954年31期 *中国一周1953年152期 *中国一周1953年152期 *中国一周1954年197期 *自由中国1954年10卷1期,*传记文学 1964年4卷3期,*革命人物志第2集 第256页 | 吴稚晖先生的思想 吴稚晖先生的特点 吴稚晖先生的思想 谈吴稚晖、蔡孑民二先生 吴稚晖先生与文学 吴稚晖与科学主义 吴敬恒书简(并附吴先生小传) 吴稚晖章太炎与苏报案 一个富有意义的人生——吴稚晖诞辰百周年纪 念 | 丁慰慈 李书华 张文伯 李石曾 梁容若 郭颖颐 李玄伯 田布衣 蒋梦麟 | *三民主义1954年35期 *中国一周1954年237期 *大学生活1957年2卷12期 *畅流1960年21卷4期 *新时代1961年1卷1期 *清华学报1962年3卷1期 *文星1963年12卷5期 *春秋1964年1卷2期 *传记文学1964年4卷3期 | 吴稚晖先生为北伐誓师授旗追忆 吴稚晖先生从维新派成为革命党的经过——兼 述与中山先生初次晤面的时期与地点(上、 下) | 钱大钧 李书华 | *传记文学1964年4卷3期 *传记文学1964年4卷3—4期 | 永远与自然同在 | 蒋经国 | *传记文学1964年4卷3期,*革命人物志 第2集第262页 | 吴稚晖先生与廉南湖 吴稚晖先生的生平(上、下) 我所纪念吴稚晖先生者 稚晖楼记 怀念伟大的哲人吴稚老 吴敬恒(上、下) | 李书华 吴相湘 包明叔 张其昀 李宗黄 陈敬之 | *传记文学1964年5卷3期 *文星1964年13卷6期、14卷1期 *中国语文1964年14卷5期 *革命思想1964年16卷3期 *中国地方自治1964年16卷11期 *畅流1964年19卷3—4期,*中国新文学 的诞生第35页 | 国语之父吴敬恒 琐记稚老高风 纪念大思想家吴敬恒先生 国父与吴敬恒先生 千秋大老——吴敬恒先生 缅怀先贤吴稚公 一代伟人吴稚晖 | 张其昀 吴万谷 杨力行 陈松云 陈恒昇 刘豁公 | *中国一周1964年727期 *艺文志1966年5期 *政治评论1967年18卷2期 *畅流1967年35卷2期 *国魂1967年256期 *畅流1969年40卷7期 *美哉中华1969年11期 | 谦冲淡泊的吴稚晖 记民国四老——吴敬恒、蔡元培、张人傑、李煜 瀛 | 温茂华 陶英惠 | *古今谈1969年55期 *传记文学1973年23卷4期 | 吴敬恒(1865—1953) | | *传记文学1973年23卷5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1册第89页 | 忆“吴老头子”稚晖师 吴稚晖西南行 | 谢康 丁慰慈 | *中外杂志1976年19卷5期 *中外杂志1976年20卷1期 |
吴稚晖与泰戈尔 嫉恶如仇的吴稚晖革命家 吴稚晖先生生平及其思想 吴敬恒先生思想之探讨(上、下) 吴稚老的一生 吴稚晖西北行 吴敬恒传略(1865—1953) 记我所见所闻的吴稚老 革命圣人吴稚晖先生 吴稚晖述传 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吴稚晖先生 吴稚晖先生之寒微家世与寒凉身世——笃孝事 亲与笃慈教子 | 尉天聪 孙若怡 吕芳上 李文能 李文能 胡博渊遗著 周邦道 丁慰慈 赵振宇 汤承业 江汉 汤承业 | *国魂1976年46卷372期 *仙人掌杂志1977年1卷6期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7年10卷11期 *革命思想1977年43卷2—3期 *江苏文物1978年2卷1期 *中外杂志1978年23卷2期 *江苏文献1978年8期 *大成1978年60期 *革命思想1980年48卷2期 *近代中国1980年20期 *今日中国1980年114期 *国立编译馆馆刊1981年10卷1期 | 吴稚晖先生最后的生命旅程 爱人助人之吴稚晖先生 从无政府主义者到资产阶级政客的吴稚晖 吴稚晖先生轶闻 思想界伟人吴稚晖先生 吴稚晖养生养性之护持与操持 风尘逸侠吴稚晖(上、下) | 汤承业 汤承业 李瑗 储福兴 周颂贤 汤承业 袁宙宗 | *幼狮月刊1981年54卷1期 *孔孟月刊1981年20卷2期 南开史学1981年2期 *江苏文献1981年18—19期 *江苏文献1983年25期 *近代中国1983年36期 *中外杂志1984年36卷6期——1985年 37卷1期 | 吴敬恒的一生 吴稚晖 吴敬恒 吴稚晖(1866—1953) 吴敬恒 吴敬恒 | 李文龙 贾逸君 林怀卿 张敏孝 傅润华 | *中外人物专辑第6辑第113页 中华民国名人传(上册)政治第40页 *中国历代名人120位第383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197页 中国当代名人传第47页 *中国近代学人像传(初辑)第77页 | 吴敬恒 吴稚晖的风趣 新闻界名人介绍:吴稚晖(1866—1953) | 李立明 胡紫萍 |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143页 中国政治人物第182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3)第584页 | 吴敬恒 吴稚晖 吴敬恒 吴稚晖 吴稚晖 国之大老吴稚晖先生 辛亥革命时期江苏几位活跃的同盟会员(吴稚 晖) | 广西统计局 王世祯 吴相湘 谭慧生 厂民 李德安 夏孟辉 | 古今广西旅桂人名鉴(旅桂部分)第27页 *民国人豪图传第328页 *民国百人传第1册第403页 *民国伟人传记第476页 当代中国人物志第174页 *当代名人风范(3)第909页 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96页 | 未进大观园的吴稚晖 将进大观园的吴稚晖 进了大观园的吴稚晖 吴敬恒(1865—1953) 吴稚晖先生与大夏大学 吴敬恒(1865—1953) 吴敬恒 吴稚晖 吴稚晖 吴稚晖(小资料) 吴稚晖 | 曹聚仁 曹聚仁 曹聚仁 周邦道 侃争 戴晋新 刘葆 坦荡荡斋 李日章 | 我与我的世界第300页 我与我的世界第306页 我与我的世界第311页 近代教育先进传略(初集)第50页 *学府纪闻·私立大夏大学第46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9册第495页 *现代中国人物志第186页 现代中国名人外史第77页 *现代中国思想家第5辑第3页 武汉文史资料第8辑第98页 *革命人物志第2集第246页 | 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吴敬恒 吴敬恒 | 胡適 | 胡適文存三集(1)第151页 党国名人传第88页 | 吴稚晖 | 蒋权良 | 党国伟人轶事第20页 |
世界社六十年来吴、蔡、张三先生与我之关系 | 李石曾 |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375页 |
吴稚晖民国大老:吴稚晖 风尘逸士:吴稚晖别传 吴稚晖与汪精卫的一场笔战 十种辞书工具书民国人物生卒年订补(89)吴稚 晖应改标为(1865—1953) | 路小可 罗平汉 张学继 王学庄 |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13页 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352页 团结报1990年7月4日 近代史研究1986年3期 | 吴稚晖与早期中国无政府主义宣传 吴稚晖 吴稚晖大革命时期政治思想论纲 吴稚晖无政府主义思想剖析 简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的吴稚晖 吴稚晖妙喻性理 最早提出“党八股”一词的是吴稚晖 (吴敬恒)祭文 飘零台岛后的吴稚晖 被蒋介石尊为师表的吴稚晖 吴敬恒(1865—1953) 吴稚晖(1865—1953) | 李柏玲 叶 勤 李良玉 周为号 钟 声 林凤鸣 罗平汉 陈存仁 黄 强 蒋梦麟等 完颜绍元 章立凡 廖盖隆等主编 陈予欢编著 | 大庆师专学报1989年1期 民国档案1990年1期 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3期 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1期 广西师大学报1998年2期 *传记文学1999年74卷1期 晋阳学刊1999年5期 民国人物碑传集第22页 民国军政要人归宿第98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2卷第194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394页 黄埔军校将帅录第858页 |
吴稚晖 思想家、政治家。原名朓,后名敬恒。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清光绪举人。1901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是发动反清革命的主要人物之一。后去法国,参与创办提倡无政府主义的刊物《新世纪》。1915年与蔡元培等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27年支持蒋介石反共清党活动。日本侵华后,始终如一坚定地持抗日立场。1949年去台湾,任“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历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1953年卒于台湾。著作以《吴稚晖先生全集》较为完整。 吴稚晖1865—1953原名朏,幼名纪灵,后改名敬恒,别号朏盦。江苏武进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少读经史,27岁中举。1902年加入上海爱国学社。1903年流亡欧洲。1905年在法国加入同盟会。1907年至1910年参与主编《新世纪》周刊,鼓吹无政府主义。辛亥革命后回国,历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中法大学校长等职。教育上毕生从事国语统一运动。1924年发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成为“科学与玄学论战”中“科学派”的重镇,标志其哲学、伦理学体系的初步形成。1927年支持蒋介石清党反共。抗日战争时期申明大义,力主抗战。1953年病逝台湾。其主要学术著作有《吴稚晖学术论著》、《上下古今谈》、《朏盦客座谈话》、《天演学图解》等,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资编纂委员会出版有《吴稚晖先生全集》。吴的伦理思想贯通中西。他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物质性的“一个”,它既是一个不可感知的“怪物”,又是一个“有质量”的“活物”,它适如其意志,不知不觉地破裂,便形成了大千宇宙。这个思想被时人概括为“漆黑一团的宇宙观”。人就是从这“一个”中变来的,它有两只手,来到“宇宙大剧场”的某一幕出台演戏。这出戏包括三个小戏,即吃饭、生孩子、招呼朋友,也就是要维持个体生存,维系人的个体和种族的绵延,处理我与非我,人与非人的关系。因此吴的人生观便由“(甲)清风明月的吃饭人生观,(乙)神工鬼斧的生小孩人生观,(丙)复天载地的招呼朋友人生观”组成。前两者为“人欲横流的人生观”,后者为“天理流行的人生观”。吴认为,人欲与道德都离不了科学。即使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也只有在理智的帮助下,通过科学才能彻底解决。宇宙的一切,皆可以科学解说。在社会历史观上,他提倡无政府主义,其基础是“人性本善”的道德论。认为“世界本善,世界内之藐小吾人,其人性亦本善”(《吴稚晖先生全集》卷一)。无政府主义的社会制度不过是人性本善的体现。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三届大会举荐他为“世纪伟人”。 吴稚晖 096 吴稚晖1865—1953江苏武进人。原名朓,后改名敬恒。清末举人。曾任天津北洋大学堂教习、上海南洋公学学长。甲午战争前后,思想开始倾向于改良。1902年参与创办爱国学社,并与章太炎等参加《苏报》工作。1905年去欧洲,参加同盟会。1907年与张静江等在巴黎组织“世界社”,发行《新世纪》,宣传无政府主义。去台湾后,任“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早年信奉无政府主义,以无政府的“大同世界”为其社会理想。在1923年“科玄论战”中发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提出所谓“漆黑一团”的宇宙观和“人欲横流”的人生观。著作编为《吴稚晖先生全集》。 ☚ 梁启超 蔡元培 ☛
吴稚晖 131 吴稚晖在其道德论述中有某些唯物主义的观点,如“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所由寄之而发挥”,“道德乃文化的结晶,未有文化高而道德反低下者”。但从整体上看,他的伦理思想是不可知论和纵欲主义人生观的综合,认为“究竟苦乐是何一物,至善是何一点,真相是何一相,我可不管”,强调人的食、色之性是动物的本能。“富即想易妻,饱暖即想淫欲”。男女之间 “纯粹只有性欲”,“一如饥之择食,寒之择衣,皆一种需要时的反应作用”。“人都是按本能去追求幸福的,人的行为没有什么善恶可言,都是自私的,也是合情合理的,未来的社会“废婚姻、男女杂交,乃人类必有之一境”,否定了人的社会性和爱情婚姻的价值。 ☚ 康有为 谭嗣同 ☛ 吴稚晖1865—1953原名眺,后名敬恒,江苏武进人。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后成为蒋介石的重要幕僚。 吴稚晖1886—1953名晀、又名敬恒。江苏武进人。清光绪举人。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加入上海爱国学社,并参加《苏报》工作。1903年《苏报》事件时出卖章太炎和邹容。1905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同盟会。宋教仁案发生后鼓吹讨袁。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主张彻底摒弃封建传统文化。1921年任法国里昂大学校长。1924年起历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积极参加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抗日战争爆发后兼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1949年去台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53年10月在台北病逝。著作编入《吴稚晖先生刍集》、《吴稚晖先生选集》。 吴稚晖1865—1953原名眺,后改名敬恒,稚晖是其字。江苏武进人。1891年乡试中举。1901年到日本留学。1903年7月赴英,1905年冬在伦敦加入同盟会。1907年在法国巴黎主编《新世纪》周刊,宣传无政府主义。1912年参加发起留法勤工俭学会。1921年在里昂创办中法大学,任校长。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此后,一直连任此职。1927年积极推动蒋介石反共,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在蒋介石统治时期,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主席、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史学研究会常务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国防最高会议委员、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49年1月在大陆解放前夕,逃到台湾。1953年6月病死在台北。 吴稚晖 吴稚晖原名眺,幼名纪灵,字稚晖,后改名敬恒,抗战时化名翰青,江苏武进人,1865年生。1892年中举。1894年任天津北洋学堂教习,后任南洋公学校长。1901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同年冬回国筹备广东大学堂及武备学堂。1902年奉命率领学生赴日本留学,因大闹清政府驻日公使馆,被逐回国。同年8月在上海文明书局任职。后与蔡元培、章太炎等为 《苏报》撰文。1903年 《苏报》被封,章太炎和邹容被捕,遂逃往香港,转赴英国。1905年会见孙中山,在法国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居伦敦。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二次革命失败后,再赴英国伦敦。1914年在法国巴黎组织世界编辑社。1916年回国,创办 《中华新报》。1918年任唐山路矿学校语文教员。1920年赴法国,视察中法大学。1921年回国招生,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1924年起连任国民党第一至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国民政府委员。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当局 “总统府”资政等职。1952年10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七届中央评议委员。1953年10月30日在台北病逝。著有 《上下古今谈》《天演学图解》《荒古原人史》 等。 ☚ 吴锡泽 吴震春 ☛ 00003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