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双轨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双轨制shuāngguǐzhì

<名>比喻两种不同的模式或体制并行的制度。与“单轨制”相对。
 ◇ 对重工业品价格实行“双轨制”,国家只管指令性计划内商品价格,指导性计划的商品允许浮动。(经济日报.1988.1.13)
 ◇ 他同时强调,各地要严禁高收费、乱收费和双轨制收费现象的发生。(人民日报.2000.8.12)

双轨制shuāngguǐzhì

指将两种相关的做法同时并行的体制。例如:“现在,价格‘双轨制’不仅存在于列入国家计划控制的几十种物资,而且事实上已扩展到了所有紧缺物资、紧缺商品领域。”(《经济日报》1988.6.28)“经国务院批准,自1991年4月1日起,取消统配水泥企业生产的水泥价格双轨制,实行计划内外统一出厂价格。”(《经济参考报》1991.4.3)

双轨制shuānɡɡuǐzhì

〈名〉指两种不同的模式或体制并行的制度。

双轨制shuāng guǐ zhì

两种不同体制并行的制度。1928年余家菊等编《中国教育辞典》:“双轨制,The Double Track plan(教学上)。”

双轨制

双轨制

即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对同一商品在计划内和计划外分别实行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双重价格管理制度。从80年代起,我国在改革中开始实行计划内生产和分配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定价,实行计划价格;计划外生产和非分配的生产资料由企业定价,采取市场价格。我国对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0年初至1985年初,实行有限制的双轨价格,对石油、煤炭等重要产品计划内的按计划价,计划外的按出口价。1984年5月,国务院规定,工业生产资料计划外的超产部分,一般在不高于国家定价20%的幅度内,由企业自行定价或供需双方协商定价。第二阶段是1985年以后,取消了对计划外定价不超过国家定价20%的幅度限制,对短缺物资,企业超产自销部分允许价格随行就市,钢材、有色金属、水泥、玻璃、化工原料、煤炭、石油甚至包括电力等基础工业品出现了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双轨制不是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而是一种过渡措施。它对打破产品统一的经营模式,孕育和开辟生产资料市场,搞活流通,发挥价值规律调节作用,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双轨制实行5年中,由于能源和原材料不足,供应短缺,加上经济过热,供求失衡,使生产资料计划外价格猛涨,出现了两种价格的双向扭曲,造成市场和经济秩序的混乱,已成为腐败现象滋生的原因之一。

☚ 积累基金   对外开放 ☛
双轨制

双轨制shuāngguǐzhì

两种不同体制并行的制度。
 ❍ 某些物资实行国家定价和市场调节的~|要统一收购、统一经营,不搞价格的~。

☚ 双规   双过半 ☛

双轨制

❶“单轨制”的对称。涉外法定继承中将遗产分为动产和不动产,规定不同冲突规范,适用不同实体法来处理遗产问题的制度。
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技术输入的审批在立法上所采取的原则。指通过技术贸易或经济技术合作途径输入技术,依中国技术输入专门立法进行审批; 以技术作为投资的技术输入,则依有关的外资立法进行审批。

双轨制

双轨制Shuangguizhi

历史上学校制度的一种类型,与单轨制相对。18世纪末,欧洲各国将整个学校系统分为两条互不相通的轨道:一条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使他们受到比较完备的、程度较深的教育,成为管理生产、经营商业、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活动的人才;另一条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并且不让这种学校与中学、大学联系起来,使他们获得很少的知识,成为供资本家驱使的工人。前者师资设备条件优越,学费昂贵,教学质量较高;后者师资设备条件差,经费不足,教学质量低。两条学校体系形同双轨,互不相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口号下,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普及教育年限延长。双轨制已有所改变,小学阶段已经统一起来,中学阶段则按能力分流。

☚ 六·三·三学制   教育职能 ☛

双轨制

“单一制”的对称。即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同时采用作者证书制和专利证书制等两种保护体制。目前世界上只有苏联和东欧少数国家实行双轨制。苏联专利法规定,发明人可以任选作者证书制或专利证书制一种,请求法律保护,并获得相应的权利。

双轨制

双轨制

即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对同一商品在计划内和计划外分别实行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双重价格管理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在改革中开始实行计划内生产和分配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定价,实行计划价格;计划外生产和非分配的生产资料由企业定价采取市场价格。我国对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0年初至1985年初,实行有限制的双轨价格,对像石油、煤炭等重要产品计划内的按计划价,计划外的按出口价。1984年5月,国务院规定,工业生产资料计划后的超产部分,一般在不高于国家定价20%的幅度内,由企业自行定价或供需双方协商定价。第二阶段是1985年以后,取消了对计划外定价不超过国家定价20%的幅度限制,对短缺物资,企业超产自销部分允许价格随行就市,钢材、有色金属、水泥、玻璃、化工原料、煤炭、石油甚至包括电力等基础工业品出现了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双轨制不是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而是一种过渡措施。它对打破产品一统的经济模式,孕育和开辟生产资料市场,搞活流通,发挥价值规律调节作用,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双轨制实行5年中,由于能源和原材料不足,供应短缺,加上经济过热,供求失衡,使生产资料计划外价格猛涨,出现了两种价格的双向扭曲,造成市场和经济秩序的混乱,已成为腐败现象滋生的温床。由于双轨制价格的差价太大,流通环节增多,层层倒卖,牟取暴利,加大通货膨胀,使通货膨胀转移的资金大部分落入“倒爷”手中。

☚ 比较利益   可兑换债券 ☛
双轨制

双轨制

泛指以两个途径实现一个目的的制度。现在我们谈到的双轨制是指市场体系中国家定购与市场议购、国家价格与市场价格并行的制度。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对许多原来实行行政定价制度的工业产品,采取了计划调拨部分和超定额“自销”部分按不同方式定价的制度,从而形成了“一物多价”的价格体制,即称为“双轨制”。“双轨制”的出现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1984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把生产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个部分,企业所需的物资供应也分为两个来源,即中央统一分配的部分和自由采购的部分。与此相适应,计划内的产品实行国家用行政办法规定的牌价,计划外的产品则可以在不高于或不低于国家定价的20%的幅度内出售。1985年2月,国家物价总局和国家物资总局联合发文,取消了20%的幅度限制,于是,正式形成了按照行政命令和按照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双重定价体系。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必须要有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而价格改革则是发展市场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应当根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采取调放结合、以放为主的办法,积极加以推进,尽快取消价格“双轨制”。总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各种产品之间比较合理的比价关系。

☚ 双重体制   指令性计划 ☛
双轨制

双轨制

在新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发育到在一切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和旧的经济体制尚未在一切经济领域完全退出的情况下,两种体制在经济活动中同时发生作用的一种形象说法。两种体制、两种机制、两种管理方式在统一的经济体内运行,並非並行不悖、相安无事,而是互相排斥、互相掣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说明:经济生活中的“双轨制”只能是暂时的,不能长期存在下去,否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漏洞、磨擦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发生冲突。因此,党的14大和8届人大都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 企业管理体制   动力机制 ☛

双轨制

double-track system


双轨制

dual-track (/dual) syste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