胱氨酸尿症
本症是一遗传性疾病,其基本缺陷是肾小管和小肠上皮细胞对二碱基氨基酸的转运功能障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新生儿中患病率约为1:7000,男女患病率相似,但男性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差。本症表现型与两种基因型有关,即完全隐性基因型和不完全隐性基因型。前者可能是异常基因的异型合
除胱氨酸尿外, 无其他异常氨基酸尿。 后者则同时有
氨酸等排泄增加。 根据肠道的氨基酸转运功能,不完全隐性基因型可进一步分为三型。Ⅰ型最常见,患者小肠粘膜对胱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的主动转运作用缺陷,口服胱氨酸负荷试验时血清胱氨酸浓度不升高。Ⅱ型患者的胱氨酸主动转运降低,还存在赖氨酸转运障碍,口服胱氨酸负荷试验的结果同Ⅰ型。Ⅲ型患者对上述三种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均降低,口服胱氨酸负荷试验时血清胱氨酸浓度缓慢升高。
本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尿路结石。因胱氨酸溶解度低,在37℃pH4.5~7的尿中,每升约溶解300~400mg。本症患者尿中胱氨酸排出量每天可达1~2g,胱氨酸结晶容易析出而形成结石。本症患者尿中赖氨酸、精氨酸和鸟氨酸排出量虽也增多,但因易溶解,一般不参与结石形成。尿路结石容易复发,可引起尿路阻塞、继发感染、继发性高血压及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尿液检查可见胱氨酸结晶呈六边形,为诊断提供线索。胱氨酸结石含硫成分,故不透X光,但不若钙或镁盐结石的密度更高。继发感染后可形成钙盐结石,更易被X线检查发现。
治疗措施首先是多饮水,病人宜每4小时饮水600ml或更多,并保持夜尿1~2次。还可酌情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尿pH达7.5以上可使胱氨酸溶解度明显增加,但又因易于形成磷酸盐结石而受一定限制。青霉胺可与胱氨酸相互作用,生成易溶解的半胱氨酸及青霉胺与半胱氨酸相结合的二硫化物。成人治疗剂量为每日1~2g,分三次口服。青霉胺治疗后病人尿中胱氨酸排出量可明显减少。但长期青霉胺治疗常有一定副作用,表现为发热、皮疹、肾病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