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业人口与农业劳动力/(二)农用物质投入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三)农田水利设施/(四)农用工业建设/(五)农业区划与农业综合开发

☚ (四)农业生态环境及农村能源   (一)农业人口与农业劳动力 ☛

(一)农业劳动力/(二)农业资金投入/(三)农用物资投入/(四)农业机械/(五)农村电气化/(六)农田水利/(七)农用工业/(八)农业区划与农业综合开发

☚ (六)农村能源   (一)农业劳动力 ☛

二、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二、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攀枝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农业主要分布在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1991年共有78个乡镇(其中民族乡26个),423个村,2 657个农业合作社。农业人口除汉族外,有彝、傈僳、苗、白、回、纳西等35个少数民族,人口8.7万人,占总农业人口的18.95%。在人口居住分布上,海拔1 500米以下的低山河谷是汉族聚居区,计28.4万人,占总农业人口的61.98%;海拔1 500—2 000米的中心区属民族杂居区,以汉族为主,计15.1万人,占总农业人口的32.9%;海拔2 000米以上的中高山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计2.39万人,占总农业人口的5.2%。全市有农业劳动力24.59万人,占总农业人口的53.6%,常年有1/3劳动力剩余。
全市幅员面积74.24万公顷,其中耕地3.17万公顷,林地44.72万公顷,荒山草坡20.48万公顷,城乡居民和工矿用地0.98万公顷,水域0.88万公顷,其它用地3.99万公顷。农耕地较少,人均只有0.067公顷。但可开垦土地资源丰富,近期可开垦利用1.33万公顷,远期可开垦2万—2.66万公顷。由于地处我国西部山原红壤地带,土壤粘化、富铝化作用较高,壤土面积占51.9%,粘土占43.7%,故土壤耕性一般较好,保水、保肥力较强。因地形、气候等原因,土壤类型垂直变化明显,酸碱度差异较大。全市耕地土壤中pH5.5—6.5的微酸性土占总耕地面积的31.5%;pH6.5—7.5的中性土占26.7%;pH4.5—5.5的酸性土占21.9%;微碱性、碱性和强酸性土很少。土地利用基本无障碍因素,一年二熟或二年五熟面积可达0.71万公顷,占耕地的22.95%;土地利用有某些限制因素,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面积1.45万公顷,占46.55%;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多,土层浅、肥力差、无灌溉保证面积的0.95万公顷,占30.48%。全市中低产田土2.36万公顷,约占总耕地的76%,需逐步加以改造。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交通状况有很大改善。成昆铁路由北向南穿过米易县、仁和区出境。与成昆线接轨的攀枝花支线穿过市区。境内有铁路车站19个,线路总长300多公里。有公路2 700公里,但等级公路仅占20%。由于历史、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建市前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建市后,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很大进步。到1991年底,有各类科技干部17 249人,各种专业学会、研究会、协会和科普组织52个,市属以上研究所45个,职工3 127人。涉及农业的研究所3个,职工176人,全市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近400人。有乡村小学557所,乡村初中40所,完全中学6所,在校学生59 459人。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3.6%,已有两县一区基本扫除文盲。但总的来看,农民文化、科技整体素质还不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与全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 一、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   三、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一)人口和耕地/(二)农业资金投入/(三)农用物资投入/(四)农业机械/(五)农村电气化/(六)农田水利建设/三、农业发展现状/第六节 德阳市/一、农业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一)农业自然资源/(二)农业社会经济条件/二、农业发展简况/三、乡镇企业/(一)曲折的起步/(二)突破性发展/(三)巩固提高/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四)生物资源   (一)人口和耕地 ☛

(一)人口和劳动力/(二)农用资金投入/(三)农用物资投入/(四)农业机械/(五)农村电气化/(六)农田水利/(七)农用工业/(八)农业综合开发/三、农业生产现状/(一)种植业/(二)林业/(三)畜牧业/(四)水产业/(五)乡镇企业/四、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 (八)农业生态环境   (一)人口和劳动力 ☛

(一)农村劳动力/(二)农业资金/(三)农用物资/(四)农用工业/(五)农业机械/(六)农村电气化/(七)农田水利/(八)农业综合开发

☚ (四)生物资源   (一)农村劳动力 ☛

二、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二、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本地区现辖10个县(市),即修文、开阳、息烽、清镇、平坝、普定县,镇宁、关岭、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安顺市。1990年,全区设有区(镇)办事处76个,其中,区57个、区级镇13个、办事处6个;设有乡(镇)327个,其中,乡155个、民族乡145个、乡级镇27个;设有村民委员会2 794个、村民小组19 135个。
区内居住着汉、布依、苗、仡佬、回、彝等40个民族,汉族占73%,少数民族占27%左右。1990年末全区总人口346. 5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6%。其中,农业人口299. 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6. 5%。当年农村实有劳动力152. 35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0.8%,其中,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39. 61万人,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91.6%;农村工业劳动力3. 17万人,占2. 1%;建筑、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劳动力9. 58万人,占6.3%。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近0.13公顷(2亩),负担农业人口近2人。
本地区1990年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1. 66万千瓦。其中,运输机械7. 27万千瓦、耕作机械7. 1万千瓦、排灌机械5.96万千瓦,农产品加工机械9.48万千瓦,其他机械1.86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 980台,小型拖拉机1 755台,农用载重汽车868辆。
全区已通电的乡(镇)有296个,占乡(镇)总数的96%,通电的村有2 194个,占村总数的79%。当年农村用电量5 580万千瓦小时,其中,农、林、牧、渔用电量1 343万千瓦小时。建有乡村以下电站54个,年发电能力为33. 32万千瓦。
全区1990年化肥施用量16. 35万吨,折纯为4.38万吨;农药施用量(实物量)21.43万公斤;塑料薄膜使用量45.8万公斤。
全区1990年推广粮食良种总面积10.04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0%。其中,小麦良种面积3. 36万公顷;杂交水稻良种面积2. 63万公顷;杂交玉米良种面积1. 45万公顷。推广油菜籽良种面积2. 43万公顷,占当年油菜播面的39.27%。推广烤烟良种面积1. 35万公顷,占当年烤烟种植面积的76.3%。水稻半旱式栽培面积0.2万公顷,旱地分带多熟制面积1.52万公顷,农用薄膜覆盖面积0. 74万公顷,防治病虫害面积5.91万公顷,中低产田土改造面积0.59万公顷。
全区1991年共建成水利工程7 125处,其中,蓄水工程2 022处,引水工程2 988处,提水工程2 115处。所有工程有效灌面6.6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3.4%, 保灌面积5.83万公顷, 占水田面积的68.5%。
本地区农业科技系统1990年共有农业推广站72个,植保站12个,土肥站12个,农经站12个,果蔬站12个,种子公司12个,畜禽品种改良站11个,兽医防治检疫站11个,饲料草场站7个,水利站46个,林业站72个,农机站12个,气象站10个,农林、农机研究所36个。当年共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1 505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9人,中级技术人员149人,初级技术人员856人,未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481人。当年全区进行农民技术培训50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评定农民技术职称290人,其中,中级职称49人,初级职称241人。当年全区共建立各种农民技术协会306个,发展科技示范户18 128户。
本地区1990年共有各类学校2 688所,在校学生60.96万人。其中,农村学校2 535所,占学校总数的94.3%;农村学生52.67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6.4%;当年农业职业中学发展为41所,在校学生10 518人。
本地区1990年财政收入31 519万元,其中,农业税收1 806万元,占5.73%。当年财政支出中支农支出3 102万元,占7.42%。当年全区社会各项存款余额144 267万元, 其中, 农村存款6 297万元, 占4.36%。当年银行发放农业贷款11 509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总数的5.25%。
本地区1990年共有城镇41个,其中,县级城市1个(安顺市),区级县城9个,区级镇4个,乡级镇27个。共有乡村集市482个,当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4 721万元,占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3%。
本地区1990年公路和铁路构成的交通运输网已沟通所属县、区及94%的乡,公路通车里程达4 114公里。列为“七五”重点工程的全省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贵(阳)黄(果树)公路年底竣工通车,全长137公里,贯通本地区4县1市,即清镇、平坝、镇宁、关岭县和安顺市。当年全区公路货运量达3 120万吨。
本地区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有利因素,一是地理位置优越,距中心城市近,农业发展可以城市为依托;二是劳动力富裕,剩余劳动力多,有利于开拓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三是中央和省以及本地区工业体系有较强的支农能力,能及时供应农业发展中所需的物质技术装备,也为农副产品提供 一定的销路;四是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产业和科技、教育、金融、城镇建设等项事业有一定的基础,为农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条件。

☚ (七)旅游资源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一)农业人口与农业劳动力/(二)农业资金投入/(三)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四)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三、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农村经济的发展阶段/(二)农村经济水平/(三)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四、农业发展10年规划/第六节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二)自然资源   (一)农业人口与农业劳动力 ☛
0001328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