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论玄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论玄义

 《三论玄义》 又称 《中论玄义》和 《四论玄义》,略称 《中论玄》。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重要论典之一。吉藏著。“三论” 即古印度龙树的 《中论》、《十二门论》及其弟子提婆的 《百论》,“玄义”即深奥玄妙的义理。“三论”中最主要的是 《中论》,三论宗所依据的经典除这三部论以外,还有龙树的 《大智度论》。
 吉藏(549—623)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创始人,俗姓安,祖先为安息人,故有“胡吉藏”之称。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后迁金陵(今南京市),吉藏就出生在金陵。幼年时期,父亲常带他去见著名的佛经翻译家真谛(Paramārtha,499—569),吉藏这个名字就是真谛给他起的。吉藏的父亲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后来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谅,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吉藏从小就蒙受了佛教的深刻影响。父亲常带他去兴皇寺听法朗(507-581)讲 “三论”,吉藏7岁即投法朗出家,14岁开讲 《百论》,21岁受具足戒。后住会稽 (今浙江省绍兴县) 秦望山的嘉祥寺约十五年,在此讲经说法,所以后世人称他为嘉祥大师。隋大业二年 (606) 吉藏奉命居慧日寺,后移居日严寺,《三论玄义》即居慧日寺时所著,故标题称“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所谓 “奉命”即奉隋炀帝之命。
 因僧制混乱,唐高祖李渊 (618-626在位) 在长安设立十大德统领僧众,吉藏是其中之一,他在长安先居实际寺和定水寺,后居延兴寺,所以他的传记称《唐京师延兴寺释吉藏传》 ( 《续高僧传》卷11)。
 吉藏临死前给唐高祖李渊上了遗表,并著 《死不怖论》,认为人不应怕死,而应怕生,因为有生必有死。吉藏的弟子很多,主要有慧远、智拔、智凯、慧观等。高丽 (今朝鲜) 僧慧观于隋入嘉祥寺从吉藏学 “三论”,并于625年到日本,在飞鸟元兴寺弘扬 “三论”,创立了日本的第一个佛寺宗派——三论宗。吉藏于549—623年著 《无量寿经义疏》,于隋开皇十五年(595) 著 《大品经广疏》,于隋仁寿四年 (604) 著《维摩经义疏》,于隋大业中 (605—618) 著 《中论疏》,于大业四年 (608) 著 《百论疏》和 《十二门论疏》,“三论”注疏的完成是他创立三论宗的标志。除此之外还有著作年代不详的《二谛章》(亦称《二谛义》)、《大乘玄论》、《仁王般若经义疏》、《法华经略疏》、《华严经游意》、《涅槃经游意》 等。
 该书分上、下二卷,卷上为 《通序大归》,卷下为《别释众品》。“通序大归”是通盘叙述“三论”的归趣,即破斥各种错误主张以归正道,即中道实相,这就是“破邪显正”。“破邪”即破斥各种错误观点,三论宗认为只有本派观点才是正确的,非佛教的外道及佛教内部的其他派别都是错误的。《三论玄义》破斥的印度外道从观来分有4种:1.计邪因邪果,2.执无因有果,3. 立有因无果,4. 辨无因无果。主要指印度的婆罗门教、耆那教和古印度哲学流派顺世论、胜论、数论等,还批判了中国的孔子、老子、庄子等。它批判的佛教内部派别有属于小乘佛教的毗昙师、成实师,还有属于大乘佛教的摄论师、地论师、天台宗等。“显正”又分两部分,一明人正,次显法正。人正主要讲三论宗初祖龙树。法正主要讲3个观点:①灭除断见、常见的中道实相。《三论玄义》把中道分为3种:对偏中、尽偏中、绝待中,又称为对偏正、尽偏正、绝待正;②空。《三论玄义》根据 《中论》把空区分为3种: 我空、法空、空空。三论宗如此强调空,其目的是为了破除人们的欲望、执著、追求;③真、俗二谛。真谛是对佛教 “圣人”所讲的真理,俗谛是对世俗人讲的真理。
 “别释众品”讲了以下18个问题:
 1、经论相资。佛教的经和论相互资助,菩萨造论是为了解释佛说的经,这是论助经; 造论菩萨的智慧来源于佛说的经,这是经助论。本段还讲到小乘佛教十八部的分裂情况。
 2、诸部通别义。有的论是通论,通申大、小二教,如《中论》。有的论是别论,别破大、小迷,别申大、小教,如 《十地论》、《智度论》是大乘别论,《善见律》是小乘别论。
 3、众论立名不同。佛教的论立名有3种情况:①从法立名,如 《成实论》;②从人立名,如 《舍利弗阿毗昙》; ③从喻立名,如 《甘露味毗昙》。
 4、众论旨归。皆以中道为宗。
 5、《中论》以二谛为宗。二谛能生佛,故二谛是佛母。二谛就是中道,因为中道分为世谛中道、真谛中道、非真非俗中道。
 6、《百论》 以二智为宗。二智即权智和实智。
 7、《十二门论》 以境智为宗,境智即空。
 8、“四论” 破申不同。
 9、别释 “三论”。
 10、“三论”通别。以 《大智度论》对 “三论”来说,《大智度论》是别论,“三论”是通论。
 11、“四论”用假不同。有四种假: 因缘假、随缘假、对缘假、就缘假。“四论”具用四假,但 《智度论》 多用因缘假,《中论》、《十二门论》 多用就缘假,《百论》 多用对缘假。
 12、“三论”所破之缘有利钝不同。
 13、《中论》名题。略称《中论》,繁称《中观论》,分别介释中、观、论三字。
 14、次弟门。中、观、论三字次弟。
 15、制立。中、观、论三字,不能多,也不能少。
 16、通别。若通而为言,三字皆“中”,皆 “观”,皆“论”。就别而言,理实不偏为 “中”,智能达照,故称之为 “观”,言教为 “论”。
 17、发尽。中发观,观发中,缘尽观,观尽缘。即中道实相产生正观,正观产生中道实相,所缘破灭正观,正观破灭所缘。
 18、别释三字。分别解释中、观、论三字,用四种方法进行解释: 一依名释义,二就理教释,三就互相释义,四无方释义。这里把中道分为一中、二中、三中、四中。所谓“一中”,中道是唯一的清净道。二中即真谛中、世谛中;三中即真谛中、俗谛中、非真非俗中;四中即对偏中、尽偏中、绝待中、成假中。
 该书涉及面很广,资料非常丰富,不仅是研究三论宗乃至中国佛教史的重要参考书,也是研究印度佛教史的重要参考书,日本人往往把该书作为学习佛教的入门书,其重视程度令人吃惊,先后出现过30多个注释本和两个日文译本。中国某些佛学院亦多次将《三论玄义》作为教科书。
三论玄义

三论玄义

中国佛教典籍。一卷(一作二卷)。隋吉藏撰。吉藏(549—623),中国佛教三论宗创立者。俗姓安。祖籍安息国,生于建康(今南京)。七岁出家,师事法朗。十九岁开始讲经,听者钦服。隋平定江南后,赴会稽嘉祥寺弘法,世称“嘉祥大师”。后应晋王杨广之请,住扬州慧日道场。旋往长安日严寺,完成“三论”注疏,创立三论宗。其间,曾与三国(齐、陈、周)论师僧粲对论获胜。唐武德元年(618)高祖亲自召见,次年入选为十大德之一,统领僧众。晚年住延兴寺,被奉为师表。毕生著述四十余种,现存二十七部,《三论玄义》为其代表作。
《三论玄义》论述三论宗所依主要论书《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概要。书成于隋仁寿二年(602)。主要内容是对外道、大小乘佛教的“迷执”进行破斥,以显三论宗的“诸法性空”和非有非空的中道之理。对小乘部派佛教的形成和教义也有简单的介绍。全书分“通序大归”和“别释众品”二门。“通序大归”述说三论的立意,不出“破邪显正”二途。“别释众品”分为十三科:一、经论相资。说诸佛为众失道而说经,菩萨为众生迷经而造论。二、经论能所绞络。说经以二智为能说、二谛为所说,论以二慧为能说、言教为所说。经论互相绞络,互为能所。三、造论缘起。说龙树、提婆造论,破诸部迷失佛教本意的异执。四、诸部通别。说《中论》通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二教;《十二门论》通破大迷、通申大教;《百论》通破障大小之邪、通申如来大小两正。三论都是大乘通论。五、众论立名。说《大智度论》从释经,《中论》从理实,《十二门论》从言教,《百论》从偈句立名。六、众论旨归。说《大智度论》以二慧(实慧、方便慧)、《中论》以二谛、《百论》以二智(权智、实智)、《十二门论》以境(实相)智(般若)为宗。七、四论破申。说三论通破众迷、通申正教;《大智度论》别破般若之迷、别申般若之教等。八、别释三论。说三论同具破邪、显正、言教三义。九、三论通别。说《百论》为通论之广,《中论》为通论之次,《十二门论》为通论之略。十、四论用假。说《大智度论》多用因缘假,《中论》、《十二门论》多用就缘假,《百论》多用对缘假。十一、四论对缘。说提婆出世是为破斥当时兴盛的外道,兼破小迷及小乘有所得见;龙树出世,为当时五百部兴,破小迷,申大教,令回心向大。十二、三论破缘。说有闻《百论》而得悟,有闻《中论》而得悟,有直至闻《十二门论》方乃得悟。十三、《中论》名题。说此论的立名有广有略,略但称《中论》,广称《中观论》。
此书在中国未见有注疏。日本的注疏本颇多,主要有澄禅《三论玄义检幽集》七卷、真空《三论玄义检幽钞》七卷、贞海《三论玄义钞》三卷等。此书作为了解龙树中观思想的入门书,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大正藏》等藏经均有收录,单刻本有金陵刻经处本。

☚ 摩诃止观   历代三宝纪 ☛

三论玄义

二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三论玄义》是吉藏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于仁寿二年(602)所作,用以总叙《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的要旨。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众品,在通序大归中,说三论的立义,不出破邪、显正二辙。破邪是把邪计、邪执归纳为四类:(一)破外道执有实我、实法,其中:先述天竺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四执,后举震旦《庄》、《老》、《周易》三玄,一一用佛礼摧破它。(二)破毗昙虽达我空而执诸法实有。(三)破成实虽明人法二空而未能穷原尽理。(四)破大乘而堕于有所得见。如此,无论内道外道、大乘小乘,凡计有所得的都加遣破。其次显正,说有人正、法正二义。三论的作者龙树论师应《楞伽》、《摩耶》等大小乘经的悬记,建立正法,这是人正。三论是究竟无余之说,这是法正。次就三论说有体正、用正二义。体证是说诸法实相无所得理,言忘虑绝,非真非俗,绝诸偏邪。用正是说为令众生契无所得的理体,于无名相中强设名相,说真俗二谛来显示它。如此,虽有体、用二正,要以破遣有所得见,显示无所得为显正。在别释众品中,分十三科:一经论相资,说诸佛为众生失道而说经,菩萨为众生迷经而造论。二经论能所绞络,说经以二智为能说,二谛为所说,论以二慧为能说,言教为所说。经论可以互相绞络。三造论缘起,讲叙龙树、提婆为诸部异执迷失佛教的本意,因而造论破他们的迷情。四诸部通别,讲叙《中论》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二教,《十二门论》通破大迷,通申大教,《百论》通破障大小之邪,通申如来大小两正,所以都是大乘通论。五众论立名,讲《大智度论》从所释经、《中论》从理实,《十二门论》从言教、《百论》从偈句立名。六众论旨归,讲《大智度论》以二慧(实慧、方便慧),《中论》以二谛,《百论》以二智 (权智、实智),《十二门论》以境 (实相) 智 (般若) 为宗。七四论破申,说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通破众迷,通申众教,《大智度论》别破般若之迷,别申般若之教。其中《百论》正破外、旁破内,余二论正破内、旁破外。八别释三论,说《中》、《百》、《十二门》论同具破和三论相对来说,则《智论》为别论、三论为通论。若专就三论说,则《百论》为通论之广、《中论》为通论之次、《十二门论》为通论之略。十四论用假,说《大智度论》多用因缘假,《中论》、《十二门论》多用就缘假,《百论》多用对缘假。十一四论对缘,说提婆的出世,正为破斥当时盛兴的外道,兼除小迷及小乘有所得见。龙树的出世,为当时五百部盛兴,破小迷,申大教,令回心向大。十二三论破缘,说有闻《百论》始舍罪福、终破空有而言下得悟无生; 有闻 《百论》后出家受经,方乃得悟; 有闻 《百论》不了寻经更起迷执,为《中论》所破,方乃得悟;有直至闻《十二门论》方乃得悟。十三《中论》名题,说此论的立名有广有略,略但称《中论》,中是所论的中道实相理,论是能论的言教。广称《中观论》,由中道实相发生正观,由内有正观宣于口而为论。《三论玄义》 中土没有注解,日本古代对此书研究甚盛,著有《检幽集》七卷、《钞》三卷、《科注》七卷、《首书》二卷、《玄谈》一卷、《讲话录》二卷,《讲义》一卷等。在国内外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研习三论的必读入门书。现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