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3_014大學經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3_014大學經義

大學經義

【題 解】
大學經義作者李章贊(一七九四—一八六〇),字襄叔,號薌隱,本貫韓山。修學於宋穉圭門下,終生研究性理學和經史,通周易。本書收録於薌隱集卷四,主要論説大學的重要内容,對字詞的作用也相當重視。(李明學)
‘大學之道’,道,猶路也。門與路,皆天下古今所共由之名,故謂入德之門。門亦有所入之次序,故‘格致’為夢覺關,‘誠意’為人鬼關。‘平天下’章末言‘以義為利’,義者,人之正路也。
言三綱領之後,以明德為本;言八條目之後,以修身為本。而皆言其本之當復,此三綱八條之間所以有釋本末之傳也。陳獻章乃以釋本未之傳,疑其為‘格致’之章,而敢斥朱子補亡章,此無足可論。
物格知至雖單屬知止,知止、有定,此二者恐是並論物格知止。蓋定者,定理之謂也。而章句謂‘志有定向’,則推極吾之知識,而至於知其定理。‘志有定向’者,果非物格知至之謂耶?静之訓曰‘心不妄動’,而不妄乃真實底道理,則當是屬於誠意。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詳。則處之安者,乃處己之道也,當屬正心、修身;處之事者,乃處人之道也,當屬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能得又是兼總八條矣。
問:‘明德以心統性情而言之,則乃理之所在,氣質有拘也,氣質有清濁粹駁之不同,明德之有分殊可知。特聖人不加毫末而萬善足焉,賢人略有捄弊,用力而後乃復其初,凡人則當因其善端之發見,而百倍其功而得之,即困知勉行也云。此説如何?’余曰:‘近世儒者固多有如此説去,見華山集。而余則謂不必如此説。明德但為氣質所拘,物慾所蔽,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不可以分殊論也。人之不善,水之在山,豈理也哉?明德之本然者,人人皆同。故曰: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復者,應上明字;初字,應明德二字。則可知聖分賢愚之同一明德,而無分殊之可言矣。若謂分殊,則衆人雖明其明德,明德有限,必無前進之望矣。其將不明吾之明德,而借他人之明德而明之乎?旦“應萬事”之下既有氣質所拘之語,則可知明德之非兼氣質言之者矣。以氣質而拘於氣質者,豈非説不去者耶?’
誠意為自修之首,則何以居於八條之第三也?蓋誠其意者,不知標的,則無下工處。如異流之學,固非無誠,然學仁義而差,故其流至於無父無君;佛以虚無為心,故其道終歸於無實。惟吾儒則以格致為始,故其效至於治國平天下。此格致之所以為初頭工夫,而誠意之居中者,所以明其真實无妄,始終如一之意也。如修身為本,而居於第五條者,豈非以格致誠正之功效為家國天下之準則耶?
六個欲與先字,當活看。若以平天下為心而為格致之工,則其所以格致之者必不能精密,而反有見卵思晨、見彈思炙之失矣。七個‘而后’字亦有互相連續之意。若曰吾已格致誠正,但當以修齊治平為事,不復以格致誠正為工,則卻是如得魚忘筌、得免忘蹄,而便非温故知新之道。朱子論‘知止能得,如耕而種而耘而斂’,此語亦當活看。種時何嘗耕,耘時何嘗種,斂時何嘗耘?然則耕種耘斂之喻,恐是只言次序當如此而已。學者必以下學而上達,既已上達,則又不可不以下學為念。學而至於修齊治平者,豈嘗於格致誠正上工夫全然無事乎?且格致者,固未嘗遽以平天下為心,而既已格致,則平天下之道便是在此矣。其所以逆推順推之者,無非以本末先後言之者也。
‘知止’、‘物格’、‘學養子’,此三言之下‘而後’之後字皆作后;如‘事有先後’、‘無以先後’、‘所惡於後’,此三後字皆以本字言之。蓋以本文考之,后與後迥然有别,后者,繼前之辭;後者,先之對也。他書則雖繼前之辭,皆用後字,而惟戴記則其於繼前之辭皆用后字,大學出於戴記故也。今人以再娶之妻謂后配,以無後、繼後、為父後之後亦代以后字,此乃繼前之義,則其取諸此歟?
‘虚靈不昧,具衆理、應萬事’,此三節先儒雖有心也、性也、情也之語,余則謂此三言間不容髮,蓋虚靈不昧則便已是具衆理,具衆理則便已有應萬事之妙。且此節以體用言之,虚靈不昧為體,則具衆理為用;具衆理為體,則應萬事為用。以理氣言之,以理具理,自是説不去者也。且虚靈不昧乃氣也,則虚靈不昧具衆理,當屬氣一邊。而有是理故有是氣,有是氣故有是理;理外無氣,氣外無理,兼理氣言之可也。至於應萬事,則當屬理一邊,而氣亦在其中矣。
‘所得乎天’一句,塘翁以為子思所言‘天命謂性’、孟子所言‘知性知天’,皆本於天而言之,獨於大學無之,故章句特言‘得乎天’三字以補之。然傳之首章‘顧諟天之明命’,注曰‘命,即天之所以與我,而我之所以為德者’,則明德之得乎天者,其説已載於曾子之傳矣。
修身以上屬於明德,齊家以下屬於新民,則止至善之綱雖若無所屬之條目,然物格知止為知止,意誠以下為能得,則八目又是兼統乎止至善。此可見止至善為明新之標的。而明德注曰‘具衆理、應萬事’,蓋格致者,窮理之謂也,而明德之中具衆理,故可以為格致之工;應萬事,故可以做誠正修齊治平之事。此可見明明德為綱領中之綱領。
在己之明德即人之明德,則新民之道未嘗不在於明明德,家國天下,衆所通行之道,亦未嘗不在於格致之初,則齊治平三者亦不可專屬於終條理。是其内外本末交相涵養之妙,有不可不知者矣。然則文理接續、血脈貫通,非獨傳文為然,此書全部皆然矣。固是言之,學者之内外本未交相涵養,然後可以進道,如吾身之氣血經脈周流無滯,然後可以無病。心術之不正,心腹之受病,已無可言,而一時言行之偶有妄發,豈不為吾心之害乎?外體皮膚之或有所傷,亦不為吾身之病乎?然一時之過,可以悛改;皮膚之病,可以醫治。則為學者之以修身為本,治病者之以補元為先,可知矣。

☚ 03_013大學辨證説   03_015大學經傳記疑 ☛
0000051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