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α粒子散射实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α lizi sanshe shiyan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与其助手所做的用α粒子轰击重金属箔的实验。是原子物理早期的重要实验之一。实验结果的分析,导致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的确立。α粒子散射实验如图所示,R为一放有放射性物质的α粒子源,放射出高速α粒子,经栅栏D,使α粒广形成一平行射线束,通过很薄的金属箔F(金、银或铜等)后发生散射现象。通过金属箔后的α粒子,沿不同散射角ᵠ射出,打在沿着圆弧移动的荧光屏S上,发出闪光。用放大镜观察闪光,并记录下单位时间内的闪光次数,可以得到α粒子数目按不同散射角ᵠ的分布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α粒子经金属箔后,散射角ᵠ很小,平均只有2°~3°。但少数(约1/8 000)α粒子的散射角却很大,有的接近于180°而几乎被弹回来。这种大角度散射不可能由α粒子与电子的碰撞产生,因为α粒子的质量远大于电子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7 500倍。碰撞时,不会引起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显著改变,更不会引起大角度散射。即使假定α粒子和原子中的电子碰撞多次,计算结果也与实验不符(用汤姆孙模型计算,大角度散射的比率仅为1/10(3500))。据此,卢瑟福推想,在原子中一定存在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α粒子碰到核上,受到一个极强的电场力作用,才发生大角度偏折。他用这个模型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相符。1911年,卢瑟福发表了题为《物质对α、β粒子的散射和原子构造》的论文,提出厂原子的有核模型。 ☚ 汤姆孙模型 卢瑟福模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