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β-lact-am)环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这类抗生素具有抗细菌作用,其中的β内酰胺部分与细菌细胞壁粘肽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末端相似,它们可与转肽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使在转肽酶催化下的粘肽交联反应无法完成,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由于这类抗生素只作用于具有细胞壁的细菌,而且对细胞壁形成的干扰又发生在生物合成的最后阶段,因此对细菌显示出独特的选择性,几乎不损害没有细胞壁的动物细胞,是一类较好的化学治疗药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易受β-内酰胺酶破坏而失活。有些β内酰胺是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的抑制剂,与β内酰胺抗生素合用,可保护该抗生素不被或少被破坏,是重要的化疗辅助药物。 表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发展过程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 按化学结构分类,见表2,各类型β内酰胺抗生素的主核与代表性药物的化学结构见图1~4与表3~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产生菌: 分布很广。可由真核微生物、放线菌及细菌产生。 (1) 由真核微生物产生:自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菌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现象起直到1971年发现若干放线菌可产生头霉素以前,所有报道的β 内酰胺类抗生物质都是由真核微生物产生的。多种真菌能产生带有疏水性N-酰基侧链的青霉烷,但不能产生带有同样侧链的头孢烯。头孢烯类产生菌分布甚广,产物的侧链都带有亲水性的D-α-氨基己二酸,且同时产生青霉素N,迄今尚未发现酵母菌产生β内酰胺。 (2)由放线菌产生: 1971年Nagarajan等从放线菌得到头霉素以后,至今已知放线菌产生一种青霉烷、10种以上头霉烯、6种氧青霉烷、30余种碳青霉烯与近10种吖丁啶-α-酮,是天然β 内酰胺抗生素的主要来源。 (3) 由细菌产生:1981年今田等从假单胞菌(Pseu-domonas)的代谢产物中发现磺酰单胺菌素,随后Sykes从多种革兰阴性细菌中得到这类抗生素,近来又发现黄杆菌(Flavobacterium),黄单胞菌(Xanthomonas) 产生去乙酰氧基头孢菌素C,从沙雷菌(Serratia)与欧文菌(Erwinia)中发现2,6未取代的碳青霉烯SQ-2786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这类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的生源与生物合成都有较深入的研究。(见“青霉素类抗生素”条)。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全合成: 重要的β内酰胺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棒酸、硫霉素、诺卡霉素、磺酰单胺菌素等都已前后完成了全合成。关于β内酰胺环的形成、已发现4个类型60余种环化反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改造,已取得显著成绩,据统计已合成5万种以上的半合成青霉素与约25,000种半合成头孢菌素,具有特点并已临床应用的有60种以上。6-氨基青霉烷酸(6-APA)、7-氨基头孢烷酸 (7-ACA)、3-氨基诺卡霉素(3-ANA)、与3-氨基单环酰(3-AMA)是半合成β 内酰胺的重要原料。 图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核 图2 青霉烷 图3 氧头孢烯与碳头孢烯 表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
表3 氧青霉烷 表4 青霉烯 表5 5,6-反式碳青霉烯 表6 5,6-顺式碳青霉烯 表7 头孢烯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