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成果
1.综合农业区划。《黑龙江省综合农业区划》,由省农业区划办公室和省农业区划研究所共同完成。这一成果是全省各专项区划成果的集中体现。它对全省农业自然资源作了综合评价, 并对农业资源利用的成就、问题、方向和途径作了综合论述; 分析了全省农业总体布局和农业部门结构的现状、特点、调整方向和重点, 并对选建生产基地提出了建议; 研究了农业技术改造的目标和重点, 对化肥、机械化、水利和农村能源等问题作了论述; 提出了全省综合农业分区的依据和分区系统, 分别阐述了4个一级区和14个二级区的特点、资源优势、农业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4个一级农业建设分区的概况是:
(1) 大小兴安岭林农区。本区主要特点是山势和缓, 河谷宽浅, 年积温较低仅1 600~2 400℃。资源优势是森林蓄积量大, 有林地蓄积占全省55%; 人均耕地多, 利于麦豆生产; 山产资源蕴藏量丰富。主要问题是: 森林采育失调, 基础设施薄弱。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以林为主, 林农牧副相结合。建设途径是以营林为基础, 限额采伐, 加快木材利用; 有选择地开荒; 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
(2) 三江平原农牧区。本区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且有大片沼泽, 气候温和湿润, 年积温2 400~2 500℃,年降水500~600毫米, 资源优势是土地肥沃, 宜农荒地较多, 发展水田的潜力较大, 麦豆比重大, 机械化作业程度高, 国营农场经济在本区占有重要地位。主要问题是: 垦建脱节, 洪涝灾害重; 耕作粗放, 粮食单产水平低; 农业经营单一, 乡镇企业不发达。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建立以商品粮为重点,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途径是搞好以治水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 有步聚地开发荒原, 低湿地农业与旱地农业相结合, 搞好农村综合经营。
(3) 张广才岭老爷岭林农区。本区主要特点是地貌类型复杂, 立体气候明显, 植被种类多, 年积温在2 400~2 800℃, 年降水在492~692毫米。资源优势是广泛分布的暗棕壤有机质含量达10%。林木自然生长率达2.5%, 适宜水稻生产, 土特产资源多, 乡镇企业较发达。主要问题是: 森林日趋枯竭, 水土流失严重。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以林为主, 林农牧结合,建设用材林基地和多种经营基地。建设途径是加速荒山绿化和幼林抚育, 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
(4) 松嫩平原农牧区。主要特点是气候温和, 地势平坦, 开发较久, 人多地少, 交通方便, 生产基础较好。资源优势是宜农耕地多, 年积温在2 400~2 800℃,发展经济作物条件较好, 适宜农区牧业与牧区牧业并举。主要问题是地力严重减退, 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草原沙化、碱化和退化严重, 降水量年均仅在400~500毫米, 易发生春旱。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以农为主, 农牧结合, 建设国家级粮、牧基地。建设途径是加强改造中低产田, 搞好农牧防护林和水保林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农牧结合, 改良草场, 发展草食动物, 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2.自然条件区划。
(1) 地貌区划。黑龙江省地貌按成因类型划分,主要有融冻剥蚀地貌、流水侵蚀地貌、火山地貌、流水堆积地貌, 湖成貌和风成地貌。全省地貌区划划分为5个一级区, 12个二级区和41个三级区。5个一级区的情况是:
大兴安岭山地区域。面积11.46万平方公里。在构造上属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本区山脉走向主要为北北东及北东, 山地起伏和缓, 北部有永冻层分布。
小兴安岭山地区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在构造上南部属张广才岭褶皱带, 北部为乌云结亚中新生代断陷。山系走向复杂, 有的呈北西一南东向, 有的呈南北向。
东部山地区域。面积10.32万平方公里。构造上属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山脉走向为北东及北北东,地势高峻, 地形复杂, 相对高差大。
松嫩平原区域。面积10.32万平方公里。构造上属新华夏第二沉降带。山前台地分布于四周, 冲积平原分布于中间。
三江、兴凯湖平原区域。构造上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中的新坳陷。面积5.96万平方公里。区内大地形平坦、简单。但微地形较复杂, 有多碟形洼地与线形洼地。
(2) 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地区是热量条件与水分条件组合大致相同, 因而土壤、植被及土地利用等有一定的共性, 其气候生产力指标基本相同。全省共分为12个农业气候地区:
西部干旱农业气候区。生长季140~150天,≥10℃积温2600~2 800℃, 年降水400~500毫米,为温暖干旱, 严重春旱夏半湿润气候类型。
哈尔滨农业气候区。生长季 140 ~ 150天,≥10℃积温2 600~2 700℃, 年降水500毫米, 属温暖半干旱, 重春旱夏半湿润气候类型。
富裕农业气候区。生长季120~130天, ≥10℃积温2 400~2 500℃, 年降水450毫米, 属温和干旱,重春旱夏半湿润气候类型。
绥化农业气候区。生产季130天, ≥10℃积温2 300~2 600℃, 年降水550毫米, 属温和半干旱, 春旱夏湿润类型。
合江平原农业气候区。生长季130天, ≥10℃积温2400~2 600℃, 年降水500~550毫米, 属温和半干旱、春旱夏湿润气候类型。
牡丹江半山间农业气候区。生长季130~140天,≥10℃积温2 400℃, 年降水550毫米, 属温和半湿润, 春旱夏半湿润气候类型。
克拜丘陵农业气候区。生长季120天, ≥10℃积温2 300℃, 年降水500毫米, 属温凉半干旱, 春旱夏湿润气候类型。
三江农业气候区。生长季120天, ≥10℃积温2 000~2 200℃, 年降水650毫米, 属温凉湿润, 轻春旱, 夏半湿润气候类型。
尚方延农业气候区, 生长季130天, ≥10℃积温2 300℃, 年降水650毫米, 属温凉湿润, 轻春旱, 夏湿润气候类型。
黑龙江沿江农业气候区。≥10℃积温2 200℃,只能满足早熟作物的需要, 属冷凉半湿润, 轻春旱,夏半湿润气候类型。
北安农业气候区。无霜期110天。≥10℃积温2 100℃, 年降水450~500毫米, 属冷凉半湿润, 春旱夏半湿润气候类型。
大小兴安岭地农业气候区。≥10℃积温1 600~2 000℃, 年降水550~600毫米, 属寒冷湿润, 春旱夏半湿润气候类型。
(3) 黑龙江省土壤资源及其利用改良区划。全省有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砂土、沼泽土、泥炭土、火山灰土、盐土、碱土和水稻土等13个土类46个亚类 (或土属)。全省共划分6个区, 16亚区和56个小区, 共159片。6个区的情况是:
山地丘陵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林业区。分布在全省山地丘陵, 面积19.96万平方公里, 是重要林业基地。
低丘岗地暗棕壤黑土草甸土白浆土农林区。分布在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等山前低丘岗地, 面积3.59万平方公里, 是重要的农林基地。
漫岗黑土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面积13.47万平方公里, 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低洼地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农牧区。主要分布在沿河低洼地, 面积1.93万平方公里, 是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
岗地火山灰土砂土林牧区。分布在五大连池、宁安及松嫩平原南部, 面积0.8万平方公里, 可发展林牧业。
河谷低洼草甸土沼泽土牧业区。分布在河谷泛滥地, 面积2.49万平方公里, 可作割草场和放牧场。
(4) 农业水文区划。水文区划是在对一定区域内年降水、蒸发、径流等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阐明水量平衡诸要素的地区分布。全省共划分4个水文区、9个水文带。4个水文区的情况是:
大小兴安岭寒冷湿润区。面积14.2万平方公里。由于气候寒冷。蒸发能力弱, 有利于径流形成。年径流深162.3毫米。径流总量230.4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325。本区地表水较丰富, 利用潜力很大。
西部松嫩平原干旱区。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年径流深仅44.6毫米, 径流总量5.7亿立方米。年径流系数0.095。本区是省内地表水资源最少的地区。
中部山丘湿润区。面积12.3万平方公里。年径流深222.3毫米, 径流总量273.4亿立方米。本区是省内地表水最丰富的地区。
三江平原半湿润区。面积8.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深114.0毫米, 径流总量100.3亿立方米。本区是省内半湿润地区。
3.农业部门区划。
(1) 种植业区划。种植业区划是以种植结构布局现状为基础, 以今后发展方向为主导, 将全省划分为10个种植区和1个类型区:
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地麦油薯药区。面积8.3万平方公里, 耕地12.58万公顷。适宜发展小麦和薯类等。
小兴安岭低山沿江麦豆薯区。面积5.3万平方公里,耕地31.2万公顷。除发展麦薯外, 本区为大豆北界, 可适当发展。
东部三江平原豆麦稻苇区。面积7.6万平方公里, 耕地212.94万公顷。豆麦优势大, 水稻有发展潜力, 是新兴的甜菜高糖区, 苇塘集中便于开发。
完达山西段低山丘陵米豆糖麻烟蚕区。面积2.2万平方公里, 耕地50.01万公顷。本区玉米、大豆是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集中,是烤烟、甜菜、亚麻及柞蚕生产基地。
南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山间河谷米豆稻烟果药蚕区。面积6.7万平方公里, 耕地72.83万公顷。宜发展水稻、烤烟、浆果等。
小兴安岭西南山边豆米稻果药区。面积2.5万平方公里, 耕地30.85万公顷。大豆是本区优势最大的作物, 宜进一步发展。
松嫩平原东南部米豆麻糖区。面积3.0万平方公里, 耕地174.54万公顷。本区属黑土带, 宜玉米、大豆、甜菜、亚麻等多种作物生育, 是省内最重要的农业基地。
松嫩平原北部麦豆薯糖麻区。面积4.3万平方公里, 耕地149.94万公顷, 适合发展麦、豆、薯、甜菜等宜冷凉作物。
松嫩平原中南部米谷粱杂糖油区。面积3.5万平方公里, 耕地118.41万公顷。适合发展以玉米为主的杂粮作物和以甜菜为主的经济作物。
松嫩平原西部米谷杂油苇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 耕地49.62万公顷, 宜发展杂粮作物, 也是省内重要的芦苇基地。
工矿林油城郊蔬菜区。面积6.2万平方公里, 耕地中蔬菜面积比重大。主要是发展为城市服务的蔬菜生产。
(2)草场资源区划。草场资源区划是根据气候、地形和草场植被等将草场分为不同的区域, 为发展畜牧业及其布局服务。全省共划分为平原和山区半山区两大草场区域, 在两个区域内又划分为5个草场区:
松嫩草场区。草场面积257.57万公顷, 鲜草总产量104.6亿公斤; 其中可利用面积224.67万公顷,总产81.42亿公斤; 载畜量为446.1万个羊单位。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加快草场改造。
三江草场区。草场面积191.34万公顷, 鲜草总产190.43亿公斤; 其中可利用面积151.13万公顷,总产123.58亿公斤, 载畜量为677.2万个羊单位。今后要降低草场湿度以利于牧业发展。
牡丹江草场区。草场面积45.17万公顷, 鲜草总产30亿公斤; 其中可利用草场38.21万公顷, 总产21.2亿公斤, 载畜量为116.1万个羊单位。今后的方向是开发林间草场。
小兴安岭草场区。草场面积192.09万公顷, 鲜草总产114.5亿公斤, 其中可利用面积167.37万公顷, 总产109.1亿公斤, 载畜量597.8万个羊单位。这是一个有开发前景的草场。
寒温带大兴安岭草场区。草场面积67.01万公顷, 鲜草总产22.1亿公斤; 其中可利用面积26.81万公顷, 总产16.3亿公斤, 载畜量89.26万个羊单位。是省内重要的后备草场。
(3) 黑龙江省林业区划。林业区划是在林业资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揭示林业资源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明确发展方向和建设措施, 为林业生产合理布局服务。全省林业区划共划分5个大区和亚区。5个大区的情况是:
大兴安岭北部用材林防护林区。林业用地面积580.75万公顷, 其中有林地462.28万公顷。森林覆被率69.1%, 活立木总蓄积4.7亿立方米。生长着以兴安落叶松为主, 混有樟子松的针阔叶树种, 是国家木材生产基地。
小兴安岭用材林防护林区。是全国最大林区之一。林业用地856.59万公顷, 其中有林地600.71万公顷。森林覆被率52.8%, 活立木总蓄积5.38亿立方米。分布着红松阔叶混交林、兴安落叶松与柞桦混交林等。经营方向是重点培育红松和三大硬阔林。
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薪炭林区。林业用地190.4万公顷, 其中有林地74.6万公顷, 森林覆被率6.4%, 活立木总蓄积2 253万立方米, 其中人工蓄积占71.5%。经营方向是发展农防林和薪炭林, 促进农牧业良性循环。
三江平原农田防护林区。林业用地110.4万公顷, 其中有林地53.1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2 777万立方米。本区农牧业几乎处于无林庇护状态, 界河冲刷造成国土流失。经营重点是加强各种防护林建设。
长白山北部用材林防护林区。林业用地647.78万公顷,其中有林地464.72万公顷, 森林覆被率为50.6%。活立林总畜积4.38亿立方米。经营重点是发展以速生树种为主的用材林基地, 搞好林区多种经营。
(4) 渔业区划。全省共划分6个区域:
中上游捕鱼区。本区水域主要为黑龙江中上游干流及附属的山涧支流。全区可增养水面4 273公顷。区内渔业不发达, 今后可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捕鱼。
嫩江沿岸养捕区。本区主要水域有嫩江及其支流。本区可增养水面达15.33万公顷, 栖息鱼类80种。今后应控制捕捞数量, 治理污染, 发展湖泊、池塘养鱼。
中部支流库塘增养鱼区。区内可增养水面2.67万公顷, 80%为水库。今后应积极发展水库、坑塘养鱼和稻田养鱼。
松花江中游捕鱼和养殖基地区。本区主要水域为松花江中游及其支流。区内洼湿地多, 宜人工养鱼,建立生产基地。
三江平原捕鱼和资源保护区。本区地处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 泛水区面积大, 栖息鱼类达80种。今后应加强资源保护, 开发低湿沼泽地养鱼。
牡丹江、绥芬河渔区。主要水域有牡丹江、绥芬河、镜泊湖及大小兴凯湖等。今后应发展湖泊、水库和稻田养鱼, 开展名贵鱼种的人工繁殖饲养。
4.农业技术改造措施区划。
(1) 化肥区划。化肥区划是分析不同地区化肥肥效现状、需肥特点以及改善施肥的方向途径, 为农业生产服务。全省划分7个一级区、13个二级区。一级区的情况是:
松嫩平原东部高平原黑土氮肥低量磷肥高效钾肥中效区。本区施肥水平高, 化肥投资大, 而经济效益不大。因而调整用肥结构, 合理施肥, 提高肥效意义重大。
松嫩平原西部低平原碳酸盐草甸土黑钙土风沙土氮肥极低量磷肥中高效区。本区多盐碱、风沙土, 应在扩大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 增施氮肥和磷肥。
小兴安岭西南麓漫岗丘陵黑土氮肥极低量磷肥中高效钾肥中效区。本区是全省土壤肥力最高的地区。但限于热量肥效不能充分发挥, 水土流失造成土壤养分损失大。今后应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的基础上增施化肥和有机肥。
小兴安岭山前台地暗棕壤黑土氮肥最低量磷肥中高效钾肥低效区。本区应扩大有机肥源, 调整养分供需平衡, 在增施氮肥的同时, 要注意开展钾肥试验。
三江平原草甸土白浆土氮肥最低量磷肥中高效钾肥低效区。本区化肥投入水平较低, 应逐渐提高化肥用量。
三江平原西缘低山丘陵草甸土黑土白浆土氮肥次低量磷肥中低效区。在本区应开展微肥应用试验和推广。
张广才岭老爷岭及山前台地白浆土草甸土暗棕壤氮肥低量磷肥中低效钾肥中低效区。本区化肥施用水平较高, 今后要合理调整氮磷钾肥的使用比例, 增加微肥。
(2) 水利区划。全省划分为7个区:
大兴安岭山地河谷洪涝区。面积6.8万平方公里。主要治理方向是加强防洪、蓄水灌溉及发电。骨干工程是建呼玛河等水库。
小兴安岭山地河谷洪涝区。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沿江地区汛期排水受顶托, 其他地区排水良好。主要治理方向是采取拦、蓄、防、排、灌等综合措施。骨干工程是在汤旺河上修梯级水库及白杨木等水库。
东部松牡山地侵蚀区。面积10万平方公里。平原区水稻缺水, 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治理方向是以治坡、改土、治旱为主。骨干工程是修桃山、奋斗、尚一等大中型水库及其灌排区。
松嫩高平原水土流失区。面积8.1万平方公里。洪、涝、旱和水土流失是本区主要灾害。主要治理方向是农林水利措施并举综合治理。骨干工程是修建尼尔基、阁山、双阳等水库, 完善北部引嫩工程。
松嫩低平原风沙干旱盐碱化区。面积5.4万平方公里。旱、涝、碱和大风是主要灾害。主要治理方向是开挖系统排水工程, 排灌结合, 补充牧渔苇用水,发展井灌。骨干工程是完善南部引嫩工程及打井工程等。
三江低平原沼泽化区。面积4.6万平方公里。洪涝是主要威胁, 主要治理方向是以防洪治涝为主, 综合治理。骨干工程是兴建大型涝区工程及江河配套工程。
兴凯湖低平原内涝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洪、涝、旱灾严重。主攻方向是对现有涝区加以整治配套。骨干工程是对主要灌区和排干加以整顿续建。
(3) 农业机械化区划。农业机械化区划是在研究影响农机化发展区域条件差异基础上, 探索农机化如何因地制宜发展, 为农业生产分布局服务。全省共划分为5个一级区。
大小兴安岭林农机械化区。本区耕地平缓, 自然地块大, 宜大型机械作业, 今后以林业机械化为主,加快种植业机械化步伐。
三江平原农牧渔机械化区。本区土质粘重, 比阻大, 对农机具要求防陷性能好, 功率大。今后需发展适合低湿沼泽作业的机具以及牧业、渔业机械。
松嫩平原农牧机械化区。本区地势平坦, 土地连片, 但同一作物的种植地块远小于自然地块, 限制了大型机组宽幅高效作业。今后发展的机型应大中小结合, 以中小型为主, 解决旱田坐水种和牧业机械化问题。
张广才岭老爷岭林农机械化区。现有农机具对本区适应性差。今后发展方向应是中小型结合, 水旱兼用, 积极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和灌溉机械化。
市郊蔬菜和副食品生产机械化区。本区今后主要以水、肥、运为重点, 发展滴灌和喷灌机械, 推广地膜机的应用, 解决好加工、仓贮和运输工具。
(4) 水土保持区划。水土保持区划是按照土壤侵蚀的类型、特点、危害程度、分布情况和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的。全省在14个土壤侵蚀亚区的基础上划分为5个水土保持区:
北部大小兴安岭森林石质山地防治区。年侵蚀厚度0.1~0.25厘米, 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 000~2500平方米, 沟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400米,主防措施是以防为主, 森林采育结合。
东部森林石质低山丘陵防治区。年侵蚀厚度0.2~0.7厘米, 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2000~7 000平方米, 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150~500米, 主防措施是封山育林, 营造水保林, 改垄、修梯田。
中部漫川漫岗治理区。年侵蚀厚度0.5~0.8厘米, 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5 000~8 000平方米, 沟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0~600米, 主防措施是改垄,修梯田, 植树改草和增肥改土等。
三江平原局部风水蚀治理区。年侵蚀厚度0.1~0.5厘米, 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 000~5 000平方米, 沟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50米。主防措施是植树改草, 秸秆还田和合理开荒。
西部风沙治理区。年侵蚀厚度0.5~0.7厘米,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5 000~7 000平方米, 沟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0米。主防措施是改良土壤、造林和改良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