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程措施
为实现上述目标,制订“九五”期间种植业四大工程建设项目。
1.粮食工程。
(1) 改造中低产田20万公顷,新建吨粮田6.7万公顷, 造地2.3万公顷。
(2) 农田改制,发展冬种粮食。春粮面积恢复到20万公顷,扩大3万公顷左右。饲料大麦作为冬种的重点之一,种植面积从2万公顷扩大到3万公顷以上。再生稻种植面积扩大2.5万公顷; 全省间套种面积扩大7万公顷, 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万公顷以上。
(3) 技术进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到位率;提高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
2.种子工程。
(1) 加强稻、薯、麦、豆为重点的育种协作攻关,培育主栽品种单产提高8%以上的质优、抗病虫新品种:水稻15个、甘薯4个、大小麦4个、大豆2个。每年引进粮油、瓜果、蔬菜品种100个左右。建设引种观察、试种圃:水稻9个、蔬菜6个、旱作4个、中试点15个、国家级区试站4个,完善省级粮油作物区试点67个。全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100万公顷, 占水稻播种面积70%以上。
(2) 精选加工、小包装供种。杂交水稻种子90%以上实现小包装商品化供种;常规作物统供率达25%以上。
(3) 建立杂交水稻三系亲本提纯及繁殖基地334公顷,5—8个省级粮、油、蔬菜作物原种场和1个部级原种场。杂交水稻用种量60%—70%实行专业化生产。在海南建立1.3公顷农作物育种基地。每个乡镇设有种子供应站。大田生产用种质量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
3.果茶工程。
水果项目: 推广应用先进栽培管理技术, 提高采收、分级、包装、保鲜和贮运产后处理技术,实现产地达标。以龙眼、荔枝、芦柑、柚子、香蕉、枇杷、余甘、橄榄等八大名优水果为主。在南亚热带区建成“3条果带”:
❶福州以南20个县(市、区)建设10万公顷龙眼带、3.5万公顷荔枝带、3.5万公顷香蕉带,5.5万公顷芦柑和1.5万公顷柚子栽培区;
❷闽西北地区21个县(区)建设6.5万公顷梨柰为主果树带;
❸闽江中下游建设3.5万公顷甜橙种植带。低产果园改造15万公顷:推行现代栽培管理技术,包括树体井型管理,水灌、滴灌、草生栽培、土壤改良等工程技术。无公害工程:包括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有机营养肥和低毒高效农药。产后处理工程:在主产区建设保鲜、分级、包装、贮运和加工的设施配套。
茶叶项目: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和加工质量。单产提高20%,质量提高1个等级,产值提高30%。全面改造低产茶园4万公顷;实行无公害的茶园栽培管理,开发名优茶品种,提高加工技术,改进工艺设备。闽东茶区发展“高山”、“白毛猴”优质绿茶;闽北茶区发展武夷“肉桂”、“九峰”名优岩茶; 闽南茶区发展安溪“铁观音”、“黄棪”,永春“佛手”、“水仙”,平和“奇兰”等优质乌龙茶。
4. 菜篮子工程。
蔬菜项目:“九五”期间,建设完善的蔬菜良种繁育体系,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福州67公顷;全省22个城市1350公顷。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建立漳州、宁德两个大面积生产示范基地; 闽北山区大棚蔬菜生产基地, 解决全省春秋两淡季, 保证全年均衡供应。
食用菌项目:推广综合增产技术,提高单产品质;发展产后加工,开发鲜菇生产,扶持大宗食用菌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