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农业
崇明拥有洁净的自然环境。岛上空气、土壤、水源的质量,经权威部门多次检测,均无污染,符合国家标准,被列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
崇明县在建设生态农业方面,除了坚持深化改革,不断稳定和完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主要抓了二条:
(1)坚持加强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1949—1984年全县共疏浚、拓宽、新开骨干河道144条(段次),长1 016.18公里,建地下渠道103.8公里,建排涝泵站11座,筑灌溉渠道1 055.61公里,全县共有固定机口872座,动力1 365.3千瓦;小水泵4 908台,动力13 504千瓦,控制面积4.74万公顷。1985—1994年10年中,共疏浚南横引河4段,县办河道17条(段),全长119.1公里,新增地下渠道193.6公里,建水泥板衬砌渠道355.27公里,新建机口223座,新增机泵251台套,净增动力2 835千瓦。至1999年,全县电力排灌总动力达到2.8万千瓦以上,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4.6万公顷以上,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00%,达到“百日无雨保灌溉、日雨量176毫米24小时排除积水”的要求,确保了海岛农业的旱涝保收。
(2)坚持不渝地进行农业机械化建设和科技兴农。新中国成立后,崇明坚持进行农业机械化建设。至1984年,全县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6.12%。至1999年,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1.34万千瓦,机耕面积3.77万公顷。崇明坚持科技兴农。从1985年开始引进水稻高产新品种“秀水04”试种成功,1986年大面积推广,成为当家品种,1990年达到2.39万公顷,占单季稻种植面积的86%,1990年开始推广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寒优湘晴”,至今种植面积稳定在6 666公顷。从1983年起推广油菜高产品种“汇油”50,1986年在全县普遍种植。1985—1996年,全县水稻、麦子、玉米、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全面推广良种,良种覆盖率分别为94.8%、97.8%、99.4%、100%和100%。养殖业上,崇明县种育场以本县的地方良种沙乌头猪纯繁保种,并进行杂交组合,逐步提高瘦肉型猪的比例,仅1985—1994年10年间,县种畜场向社会提供苗猪20 276头,种苗猪1 604头,上市肉猪8 085头。1994年,崇明县东平林场种羊场从浙江、江苏等地引进萨能、黄淮、牛腿等种公羊,对崇明白山羊进行杂交改良取得成功,使原来每只周岁羊肉17.5千克增加到30千克,并向社会提供种羊。在新技术推广上,应用农业四新技术和综合配套技术,1999年全县单季稻轻型栽培推广技术达到86%,化学除草面积达到70%,新肥料新农药推广面积30%。水产养殖上,1986年大新养殖场鱼蟹混养技术试验成功,1987年在全县推广,至1999年底,全县鱼蟹混养面积达2 000公顷,总产商品蟹500吨;建成稻田养蟹示范基地20公顷,投放蟹种3.25万只。
崇明生态农业为市场提供了新鲜洁净优质农副产品,1988—1994年7年间,以年均计算:全县生猪饲养量38.4万头,上市量22.6万头;白山羊上市量6.4万只,年递增11.95%;家禽上市量273.5万羽,年递增7.3%;鲜蛋上市量8 356吨,年递增8%。水产品总量3.75万吨,年递增5.2%。县级常年菜田蔬菜上市量4 492.6吨,季节性菜田蔬菜上市量66 457吨。1994年以后,落实市政府提出的“花三年时间,再造新一轮、高标准的上海“菜篮子”工程,建立一个完善的“菜篮子”工程体系的重大决策,崇明凭借水清、土净、空气新的自然环境,开展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相继建成了一批设施比较齐全、队伍相对稳定、技术较为先进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至1999年,全县已建成万亩以上商品粮基地1个、千头以上猪场14个、百头以上奶牛场12个、万羽以上蛋鸡场14个、千亩以上鱼塘21个、千亩以上市级菜地6个。常年菜田面积发展到813公顷, 分布在大新镇前卫村、中兴镇、合兴乡、绿华镇、向化镇、新村乡新洲村等乡镇村。市级菜田全年可生产几十个品种的优质蔬菜达6万吨以上, 年产值4 690万元, 大部分直销上海市区, 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