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诊指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诊指纹小儿诊法之一。诊察食指掌面的表浅小静脉。幼儿皮肤薄嫩,指纹比较明显,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切诊。此法始见于唐代王超《水镜图诀》,是从《灵枢》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主要是观察指纹的颜色和充盈度。医者用左手食、拇二指握小儿食指末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上由指端向指根部轻轻推动,使指纹更为显现,然后察看。正常指纹是红黄隐隐而鲜明,一般不超过第一指节 (风关)。病变情况下,指纹浮现,多属表证,沉着多属里证。色淡多属虚证、寒证,紫红多属热证,青紫可见于惊风、风寒、痛证、伤食、风痰等,黑色多属血瘀。指纹伸出中节(气关),示病情较重,延伸至指尖 (命关),则更为险重。近代研究,认为指纹的变化,与静脉压有关,静脉压愈高,指纹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延。指纹的色泽,又与缺氧、贫血等病理变化有关。因此,指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病变的性质和轻重。 诊指纹小儿诊法之一。指纹,指手指掌面表浅可见的小静脉,而不是现在所说的手指尖端的皮肤纹理。小儿皮肤薄嫩,容易看到表浅小静脉的分布,适宜应用本法。方法是将患儿食指伸直,必要时从指端向指根部轻推该部皮肤,使血管更好地显现出来,观察它的颜色、充盈度和长度。正常指纹是红色而隐于皮下,向远端延伸也不超过连掌的第一指节。指纹浮现,多属表证;深沉多属里证;色淡多属虚证、寒证;紫红多属热证;青紫见于惊风、风痰;黑色多属血瘀。指纹的变化与缺氧、贫血和微循环的状态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诊察指纹,对诊断小儿疾病,有一定参考价值。 诊指纹zhěnzhǐwén小儿诊法之一。诊察食指掌面的表浅小静脉。幼儿皮肤薄嫩, 指纹比较明显。3 岁以下的小孩, 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切诊。此法始见于唐代王超《水镜图诀》, 是从《灵枢》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 主要是观察指纹的颜色和充盈度。医者用左手食、拇二指握小儿食指末端, 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上由指端向指根部轻轻推动, 使指纹更为显现, 然后察看。正常指纹是红黄隐隐而鲜明, 一般不超过第一指节(风关)。病变情况下, 指纹浮现, 多属表证, 沉着多属里证。色淡多属虚证、寒证,紫红多属热证, 青紫可见于惊风、风寒、痛证、伤食、风痰等, 黑色多属血瘀。指纹伸出中节(气关), 示病情较重, 延伸至指尖(命关), 则更为险重。近代研究认为, 指纹的变化与静脉压有关, 静脉压愈高, 指纹充盈度就愈大, 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延。指纹的色泽又与缺氧、贫血等病理变化有关。因此, 指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病变的性质和轻重。 诊指纹 诊指纹察候食指掌则暴露的浮络,称诊小儿指纹,此法首见于唐·王超《水镜图诀》。食指掌侧的络脉,来自手太阴肺经的分支,故其诊断原理与望鱼际或切寸口脉是基本一致的。唯幼儿皮肤薄嫩,络脉易于暴露,故指纹比较明显,气血虚实的变化也更灵敏地反映出来。以后随着年龄增大,皮肤增厚,则指纹逐渐模糊不清,诊断意义就不大了。另一方面,由于小儿脉部短小,诊病时每每啼哭躁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儿常结合诊指纹以辅助切诊。此法的内容,主要是观察该处浮络的色泽、纹路与充盈度的变化。医生用左手食、拇二指握小儿食指末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上由指端向指根部轻轻推动几次,使浮络更为显现,然后察看。食指近端第一指节称为风关,第二指节为气关,远端的第三指节为命关。正常指纹是红黄隐隐而鲜明,一般不超过风关。病变之后,指纹浮现,多属表证,沉着多属里证,色淡主虚主寒,紫红色多属热证,青紫见于惊风、风寒、痛证、伤食、风痰等,黑色多属血瘀。指纹的变化只现于风关,表示病邪侵入于络,邪浅病轻; 纹从风关透至气关,其色亦相应变深者,表示邪气由络入经,病已较重; 纹再从气关透至命关,示邪已深陷脏腑,可能危及生命,故将第三关称为命关,并有“风轻、气重、命危”之说。有更甚者,纹透指端,即所谓“透关射甲”,主病已危重。近人认为,指纹的变化,与静脉压的关系较大,静脉压愈高,指纹充盈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延。指纹的色泽又与缺氧、贫血等病理变化的关系密切,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病变的性质所在。 ☚ 望络脉 辨排泄物 ☛ 诊指纹observing the superficial venule of the index finger 诊指纹zhěn zhǐ wénexamining fingerveins; inspection of digital superficalvenul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