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诊家正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诊家正眼

诊法著作。明李中梓撰。二卷。中梓有《内经知要》 已著录。李氏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主,兼采各家之说,参以己见,于崇祯十五年 (1642) 撰成此书。原刻本已散佚,后由其门人尤乘加以增补,收入《士材三书》 中。卷一四十七篇,主论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并择叙望、闻、问三诊。卷二两篇,以四言歌诀形式主论二十八种脉象,并对高阳生《脉诀》 进行辨误,末附 “脉法总论”。对王叔和、朱震亨、滑寿、李时珍等诸家脉学理论,予以研讨,并有发挥。对脉象描述生动形象,辨析精详,文字简要,颇为后世所重,流传较广。有康熙六年 (1667) 大盛堂刻本,光绪十三年 (1887) 上海江左书林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诊家正眼

脉学著作。2卷。明·李中梓撰于1642年。原刻本已散佚。1667年,李氏门人尤乘将此书与《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合刊为《士材三书》,后世或单行镌版,但内容已经尤氏增补。卷1论述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主,并引王叔和、李东垣、朱震亨、滑寿、戴同父、李时珍等诸家学说,另加注按,颇有发挥;此外,还择要地叙述了望、闻、问三诊;卷2考核各家脉学理论,用四言歌诀的形式分述28种脉象;并对高阳生《脉诀》进行了辨误。末附脉法总论。本书曾多次刊印,196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作了删节,重予出版。

诊家正眼

书名。2卷,明·李中梓撰于1642年,为脉学专著。原刻本已散失,今传本系经作者门人尤乘整理增补的本子。

《诊家正眼》

中国医学著作。明代医家张介宾所著,撰于1642年,原刻本已散佚,李氏门人尤乘将此书与《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合刊为《士材三书》。卷1论脉学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引王叔和、李东垣、朱丹溪、滑寿等诸家学说。此外择要地叙述了28种脉象。这是一本以脉学为主的四诊专著。本书曾多次刊印,196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作了删节,重新出版。

诊家正眼

见《士材三书》。

诊家正眼zhěnjiāzhèngyǎn

脉学著作。2卷。明·李中梓撰于1642 年。原刻本已散佚, 今传本系经作者门人尤乘所增补。该书论述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以《内经》《难经》为本, 征引诸家学说并予以发挥, 简述望、闻、问三诊。书中以四言歌诀形式分述28 脉, 并对高阳生《脉诀》有所批判, 末附脉法总论。新中国成立后曾出版经过删改的排印本。

诊家正眼

《诊家正眼》

《诊家正眼》系脉学著作。2卷。明·李中梓撰于1642年(崇祯15年),初刻于1650年(清·顺治7年)。后原刻本散佚,1667年(顺治17年)李氏得意门生尤乘予以增补,并与李氏另两种著作(《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合刻,名为《士材三书》,故目前所见的《诊家正眼》单行本即从《士材三书》中抽出镌版者。该书首述“脉之名义”,辨五脏平脉、病脉、死脉和真脉,强调脉以胃气为本,脉贵有神。卷一论述脉学基础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论述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主。并引王叔和、李东垣、朱震亨、滑寿、戴同父、李时珍诸家之说而加注按予以发挥,尤氏择要增补了望色、形诊、闻声、问诊、望舌等其他诊法。卷二则考核各家学说,以四言歌诀分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细、濡、弱、紧、缓、弦、动、促、结、代、革、牢、散、芤、伏、疾二十八脉象,介绍各脉的脉象、主病及兼脉,李氏参酌各家脉学理论经验,结合个人见解予以阐述,对高阳生《脉诀》进行辨误批判,末附“脉法总论”。此书刊行后不久,原刻本即散失,后世多次翻刻的本子,即为尤氏增补本。196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诊家正眼》时,删去了书中有关封建迷信的文字。

☚ 图注难经脉诀   诊宗三昧 ☛
000135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