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诊断学大辞典︱附录诊断学大事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诊断学大辞典︱附录诊断学大事记
  • 位置: 首页/附录库/诊断学大辞典

附录诊断学大事记

 98~117 索兰纳斯(Soranos)著《论急、慢性病》、《论骨折》等。
 100 鲁弗斯(Rufus)著《论身体各部名称》、《论问询病》等。
 865~925 累塞斯(Rhazes)著《医学文库》,鉴别天花与麻疹。
 1450 卡萨努斯(Cusanus,C.)测量脉搏和尿量。
 1555 塞尔维特(Servetus,M.)著《基督教复兴》,内中论述肺循环,因触怒教会而殉难。
 1554 兰格(Lange,J)记述萎黄病(Morbus Virgineus)。
萨波塔(Saporta,A.)记述大动脉瘤。
 1556 阿马特斯(Amatus,L)记述紫斑病。
 1559 考伦伯(Columbus,R.)记述肺循环,烟草首次传入欧洲。
 1609 劳伦斯(Du Laurens,A.)报道甲状腺肿。
 1610 伽利略制成放大70倍的显微镜。
 1614 桑克陶瑞斯(Sanctorius)发表《静态医学艺术》,报道研究人体的体温、脉搏、体重的动态变化。
 1621 德雷贝尔(Drebbel,C.),改良显微镜,名为“跳蚤镜”。
 1628 哈维(Harvey,W.1578~1657)发表《论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实验证实血液循环。
 1641 森纳特(Sennert,D.)最早正确记述猩红热。
 1652 帕那罗利(Panaroli,D.)报道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1656 罗尔芬科(Rolfink,W.)知道白内障为水晶体混浊。
 1658 韦普弗(Wepfer,J,J.)证明中风乃脑内出血。
柯切尔(Kircher,A.)提出鼠疫系微小动物感染所致。
 1659 马尔皮基(Malpighi,M.)记述何杰金(Hodgkin)病。
威利斯(Willis,T)最早记述肠伤寒。
 1671~1674 希尔维斯《新理论实用医学》出版,提出肺结核空洞形成说。
 1673 马尔皮基研究鸡胚发育。列文霍克(Leeuwenhoek,A.)制造与应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确认红细胞。
 1674 威利斯报道糖尿病人的尿味甘,并与尿崩症区别。
 1675 列文霍克发现原虫和细菌。
 1676 西登汉姆(Sydenham,T.)研究急性病的诊断与治疗并区别麻疹与猩红热。
怀斯曼(Waseman,R.)记述关节结核的白色肿胀(tumor albus)。
 1683 波义耳(Boyle,R.)报道血液化学研究。
西登汉姆对痛风进行分类。
布伦纳(Brunner,J.)用犬作胰腺性糖尿病实验。
 1684 雷第发表蠕虫学著作,为最早之寄生虫学文献。
布利格斯(Briggs,W.)报道夜盲症。
 1865 西登汉姆记述天花流行,再次鉴别天花与麻疹。
布罗纳(Browne,J.)最早记述肝硬化。
柯伯(Cober,T.)发现斑疹伤寒同虱的关系。
 1686 西登汉姆描述舞蹈病。
 1690 弗洛耶(Floyer,J.)用表测量脉搏。
 1698 弗洛耶(Floyer,J.)记述哮喘引起的肺气肿。
柯纽塞尔(Kneussel,C.)报道吐根治疗阿米巴痢疾。
 1700 拉马齐尼(Ramazzini,B.)著职业病专著《论手工业者的疾病》。
考伯(Cowper,W.)记述尿道球腺。
 1701 鲁谢(Ruysch,F.)发明色素血管注入检查法。
 1705 布里休(Brisseau,M.)记述白内障与青光眼,认为白内障本质为晶体混浊。
维欧森斯(Vieussens,R.)报道心血管多种疾病研究。
 1706 考伯记述大动脉瓣闭锁不全症。
弗罗耶发明计量脉搏的秒表。
 1709 布尔哈维《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箴言》出版。
 1714 布尔哈维进行临床教学。
华氏温度计发明。
 1715 佩蒂特(Petit,J.L.)明确鉴别脑震荡和脑压迫震荡和脑压迫。
维欧森斯详细记述二尖瓣狭窄症。
 1719 列文霍克著《各类操作技巧》(Opera omnia)出版,莫干尼(Morgagni,G.B.)描述脑动脉梅毒。
 1720 马尔吞(Marten,B.)提出结核由寄生的微生物引起的见解。
 1726 赫尔斯(Hales,S.)测量血压。
 1733 陈恩(Cheyne,G.)记述潮式呼吸。
 1734 阿特金斯(Atkins,J.)记载非洲睡眠病。
 1735 沃尔霍夫(Werlhof,P.G.)记述紫癜病,莫斯科斑疹伤寒大流行。
 1736 阿斯超克(Astruc,J.)著《性病学》。
 1740 霍夫曼描述荨麻疹。
 1742 摄氏温度计问世。
 1746 汉勃格(Hamberger,G.E.)记述十二指肠溃疡。
 1748 弗瑟吉尔(Fothergill,J.)记载白喉与猩红热。
 1749 塞纳克(Senac,J.B.)记载心内膜炎,用奎宁治疗心悸。
 1750 普林格尔(Pringle,J.)记述监狱热,建议改善监狱和病院卫生。
 1757 罕特(Hunter,W.)记载动、静脉瘤。
特隆钦(Tronchin,T.)报道铅中毒。
 1761 莫干尼(Morgagni,G.B.)著《论疾病的位置与原因》,奠定病理解剖学基础。
奥恩布鲁格(Auenbrugger,L.)著《诊断的新方法》。
 1763 林奈(Linne,C.Von.)著《疾病系统志》。
 1764 罗森斯特因(Rosenstein,N.)倡导小儿科自内科独立。
科塔格诺(Cotugno,D.)记述前庭导水管、脑脊髓液性状,区分坐骨神经痛为关节性与神经性两种。
 1765 霍姆(Home,F.)详细记述白喉。
 1768 怀特(Whytt,R.)记述结核性脑膜炎。
赫伯登(Heberden,W.)鉴别天花与水痘。
 1770 威廉·亨特(Hunter,W)记述子宫后屈症。
科塔格诺检出尿中蛋白。
赫伯登记述心绞痛(anginapectoris)。
 1776 多布森(Dobson,M.)在糖尿病人尿中检出葡萄糖。
弗瑟吉尔记述颜面神经痛。
谢勒(Scheele,C.W.)在膀胱结石中发现尿酸。
 1777 胡达特(Huddart,J.)报道色盲症。
 1778 里克特(Richter,A.G.)著《论疝气》。
 1780 比隆(Bylon,D.)最早报道东印度的登革热。
 1784 安德乌德(Underwood,M.)记述小儿念珠菌病。
 1786 帕里(Parry,C.H.)记述突眼性甲状腺肿。
缪勒(Müller,O.F.)将细菌初步分类。
 1788 帕里确认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的疾患。
 1789 安德乌德最初记录小儿麻痹症。
马拉卡内(Malacarne,M.V.G.)记述克汀病与甲状腺肿。
 1792 福德勒(Fodéré,F.E.)记述呆小病和甲状腺肿的区别。
 1793 贝尔(Bell.B.)鉴别淋病和梅毒。
 1794 弗兰克(Frank,J.P.)报道尿崩症。
达尔顿(Dalton,J.)研究色盲,1976发表论文。
 1798 贞纳《牛痘的原因与结果之研究》出版。
康特(Kant,I.)将精神病分类。
哈斯拉姆(Haslam,J.)记载麻痹性痴呆。
 1799 贝利(Baillie,M.)记述心内膜炎。
 1803 奥托(Otto,J.C.)记述血友病。
扬格(Young,J.R.)发现胃液中盐酸。
 1804 斯卡帕(Scarpa,A)记述动脉硬化症。
 1807 博西尼(Bossini,P.)发现耳镜。
 1808 波德海姆(Bodham,C.)详细记述支气管炎。
 1808 高尔维沙(Corvisart,J.N.)将奥恩布路盖论叩诊法的著作译成法文刊行。
 1810 贝尔(Bayle,C.)记述结核性体质、粟粒型肺结核,并分肺结核为六型。
沃拉斯顿(Wollaston,H.)分离出胱氨酸,记载胱氨酸尿。
伯尔丁(Bertin,R.J.H.)最早系统记述先天性梅毒。
 1812 韦尔斯(Wells,W.C.)阐述心脏病和风湿病的关系,记载尿毒症、猩红热与肾炎浮肿。
 1816 雷奈克(Laēnnec,R.T.H.)发明听诊器。
 1817 帕金森(Parkinson,J.)记述震颤麻痹。
 1819 雷奈克发表《论听诊法》,并记述肝硬化、肺结核。
波斯托克(Bostock.J)记述过敏性枯草热。
 1822 杰克逊(Jackson,J.)记述酒精性神经炎。
雷加米奥(Lejumeau,J.A.)听取胎儿心音。
 1823 普金野(Purkinje,J.E.)进行指纹分类、视觉研究。
 1824 雪佛里(Chevallier)兄弟使用消色差透镜改良显微镜。
普劳特(Prout,W.)证实胃中存在游离盐酸。
昆波(Combe,J.C)记载恶性贫血。
 1825 波利劳特(Bouillaud,J.B.)报道失语症系大脑额叶损伤所致。
 1826 穆勒(Müller,J.)提出感觉器官能量定律,研究眼的比较生理学。
布赖托乃奥(Bretonneau,P.F.)区别猩红热与白喉,命名白喉为Diphtheria。
 1827 布束特(Bright,R.)记述特发性肾炎。
亚当斯(Adams,R.)描述心传导阻滞。
尼波斯(Niepce,J.N.)发明照相术。
比尔(Bear,K.E.)发现哺乳动物卵及人卵子,发表《动物发生论》,确立胚层说。
布赖特(Bright,R.)记述肾炎。
美国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创刊。
 1828 皮奥里(Piorry,P.A.)发明叩诊板,创行间接叩诊法。
 1829 巴兵顿(Babington,B.G.)应用喉头镜。
瑞卡米尔(Recamier,J.C.A.)研究癌症转移过程。
 1830 利斯特(Lister,J.J.)制成消色显微镜。
斯坦海姆(Steinherm,S.L.)最初记载甲状旁腺。
格梅林(Gmelin,L.)发明尿的胆色素试验。
霍姆(Home,F.)报道癌症显微镜下所见。
 1831 布朗(Brown,R.)发现细胞核。
法拉弟(Farady,M.)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2 科里根(Corrigan,D.J.)记述主动脉瓣闭锁不全。
 1835 波依劳德(Bouillaud,J.B.)记述风湿性心内膜炎。
 1836 布赖特(Bright,R.)记述急性黄色肝萎缩。
 1837 马格奴斯(Magnus,H.G.)进行血液气体定量分析。
斯托克斯(Stokes,W.)描述肺炎病理过程与阶段划分。
 1839 坎期塔特(Canstatt,C.F.)著《老人病学》。
兰根比克(Langenbeek,B.R.C.)发现念珠菌。
 1840 巴塞多(Basedow,C.A.Von)记述巴塞多氏病。
摩尔(Mohr,B.)记述脑下垂体肥大。
勃尔顿(Burton,H.)描述铅中毒齿之青线。
海因(Heine,J.Von)首先记述脊髓灰白质炎。
 1841 特罗默尔(Trommer,K.A.)发明尿糖检查法。
摩西尔(Mercier,L.A.)记载前列腺肥大症。
 1842 当奈(Donné,A.)发现血小板。
 1843 阿迪森(Addison,W.)记载白血球增多症。
 1845 贝内特(Bennet,J.H.)初步报告白血病。
微耳和(Virchow,R.L.K.)进一步描述白血病。
格里森格(Griesinger,W.)著《精神病的病理及治疗》,奠定精神病学的科学基础。
 1846 胡金逊(Hutchinson,J.)发明肺活量计。
 1847 路德维希发明血压记波器。
 1848 杜波瓦·雷蒙(Du Bois Reymond,E.)发表《关于动物电的研究》,奠定了电生理学基础。
 1849 阿狄森(Addison,T.)记述阿狄森病。
伯尔纳发现刺激第四脑室引起糖尿。
斯诺(Snow,J.)证明霍乱系经饮水经口传染。
 1850 黑姆霍尔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
卡杰内夫(Cagenave,P.L.A.)报道红斑狼疮。
 1851 黑姆霍尔茨发明检眼镜。
丰克(Funke,O)发现血红蛋白,研究脾脏之造血功能。
 1853 维尔科尔(Welcker,H.)确定人体全血量和红血球正常值。
 1854 格拉姆(Graham,T.)研究渗透压。
加西亚(Garcia,M.)发明喉镜。
维罗德特(Vierordt,K.)设计脉搏记录仪。
 1855 伯尔纳提出内分泌的概念,进行犬心导管实验和胰脏、肝脏、胃腺生物化学研究,著《医学应用生理学》二卷。
格兰地迪尔(Grandidier,J.L.)记载血友病临床观察。
杜切尼(Duchenne,G.B.A.)发表《电气诊断治疗法》。
 1856 微耳和记述血栓与栓塞症。
帕奴姆(Panum,P.L.)研究败血症。
 1857 帕特(Petters,W.)在糖尿病人的尿及血液中发现酮。
 1858 胡钦逊(Hutchinson,J.)提出诊断先天性梅毒的三个体征。
 1859 切麦克(Czemak,J.N.)应用喉头镜检查鼻咽腔疾病。
 1860 达威因(Davaine,C.J.)著《人体寄生虫学》。
波切特(Bouchut,J.A.E.)详细记述神经衰弱症。
马瑞(Marey,E.J.)发明气鼓描记法。
 1861 美尼尔(Meniere,P.)描述美尼尔症。
 1862 培腾科费尔(Pettenkofer,M.)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斯乃林(Snellen,H.)发明视力表。
 1863 谢切诺夫(Ceuehob,N.H.)著《大脑反射》。
巴斯德区别需氧菌与厌氧菌。
 1864 特劳贝(Traube,L.)研究发热机制。
 1865 克劳斯(Kraus,J.)研究十二指肠溃疡。
戴索梅奥克斯(Desomeaux,A.J.)开始应用膀胱内窥镜。
伯尔纳出版《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1866 格雷菲(Graefe,F.W.E.A.)描述交感性眼炎。
 1868 翁德利希(Wunderlich,C.R.A.)发表《临床体温测定的近代基础知识》,但用体温曲线记录法。
 1870 阿尔布特(Albutt,T.C.)推广应用临床体温计。
维尔克斯(Wilks,S.)首次报道细菌性心内膜炎。
纽曼(Neumann,E.)报道骨髓性白血病。
 1871 特劳伯(Traube,L.)著《发热论》。
莱伯(Leber,T.)报道遗传性家族性视神经萎缩症。
 1872 鲍狄士(Bowditch,H.P.)发现心肌收缩全或无现象。
克莱伯斯证实外伤性败血症由细菌引起。
 1873 奎格奎特(Cuignet,F.L.J.)创行视网膜检查法。
 1874 库斯摩(Kussmmaul,A.)记述糖尿病性昏迷、库斯摩呼吸。
艾斯巴赫(Esbach,G.H.)发明尿蛋白定量法。
 1875 世界定期发行的医学杂志达1147种。
 1876 科霍(Koch,R.)成功地进行炭疽杆菌人工培养。
弗利德兰德(Friedl!?nder,C.)记载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1877 科霍著《细菌检查法》。
尼茨(Nitze,M.)发明膀胱镜。
 1878 维罗特(Vierordt,K.)应用光谱分析法分析血红蛋白、胆汁和尿。
阿贝(Abbe,E.)发明显微镜油浸装置。
海姆(Hayem,G.)正确计数血小板。
 1879 波登-桑德逊(Burdon-Sanderson,J.S.)和培杰(Page,F.J.M.)记录到心脏动作电位。
欧利希研究各种白细胞的生理病理。
尼塞尔(Neisser,A.L.S.)发现淋球菌。
 1880 埃伯斯(Eberth,C.J.)分离伤寒杆菌。
拉夫伦(Laveran,C.L.A.)发现疟原虫。
 1882 科霍发现结核杆菌。
弗莱森(Fehleisen,F.)发现链球菌。
普莱西杜(Placido,A.)发明角膜计。
欧利希发明结核菌抗酸性染色法。
 1883 克莱伯斯发现白喉杆菌,次年吕弗勒(Lφffler,F.)纯培养。
科霍发现霍乱弧菌。
巴希(Basch,S.S.Von)在临床上使用血压计。
 1884 革兰(Gram,H.C.J.)发明革兰染色法。
尼科莱尔(Nicolaier,A.)发现破伤风杆菌。
 1886 高尔基(Golgi,C.)发明神经纤维硝酸银染色法。
玛丽(Marie,P.)发现肢端肥大症与脑下垂体的关系。
韦克塞尔鲍姆(Weichselbaum,A.)发现肺炎双球菌。
 1887 韦克塞尔鲍姆发现脑膜炎球菌。
 1891 高赤(Gotch,F)和赫思利(Horsley,V.A.H)记录脑电波。
奎克(Quincke,H.I.)发明脊椎穿刺法。
 1892 雷蒙(Ramón Y.Cajal.S)发明多种神经组织染色法。
谢灵顿(Sherrington,C.S.)实验证明交感神经出自脊髓侧角细胞。
梅契尼柯夫(ИИМеЧНИКОВ)发现炎症时细胞吞噬现象。
 1893 希思(His,W.d.J.)发现心房心室传导束(希氏束)。
曼逊(Manson,P.)提出疟疾是由蚊作媒介传播的。
弥勒(Müller,F.)证明Basedows病新陈代谢过旺。
 1894 托波佛尔(Toepfer,G.)发明胃液酸度测定法。
北里柴三郎和耶尔森(Yersin,A.E.Von)发现鼠疫杆菌。
 1895 伦琴(Rφntgen,W.C.)发现X射线。
 1896 格鲁伯(Gruber,M.)及肥达(Widal,F.)发现伤寒凝集反应。
艾克曼(Eijkman,C.)发现脚气病之病因系缺乏维生素。
柯波利克(Koplik,H.)发现麻疹柯氏斑。
 1897 志贺洁发现志贺赤痢杆菌。
罗斯(Ross,R.)在按蚊体内发现疟原虫。
 1898 基里安(Killian,G.)发明直达式气管镜。
波尔迭特(Bordet,J.J.B.V)发现补体结合反应。
斯密斯(Smith,T.)区别人、牛型结核。
 1899 波尔迭特研究溶血现象。
 1900 拉泽尔(LaserJ.W.)和里德(Reed.W.)证实黄热病由蚊为传播媒介。
弗洛伊德(Freud,S.)著《释梦》,创立精神分析学派。
埃利斯(Ellis,H.H.)著《性欲心理学》(七卷)。
基里安发明胃镜。
 1901 恩早文(Einthoven,W.)发明心电机。
 1902 尼科尔(Nicolle,C.J.H.)发现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体虱。
 1902~1906 里歇(Richat,C.R.)发现并研究过敏反应。
 1903 施米特(Schmidt,M.B.)提出血行癌转移学说。
列文(Levene,P.A.T.)进行核酸的化学分析。
 1904 阿特沃特(Atwater,W.O.)发明呼吸热量计。
桂田富士朗、藤浪鉴发现日本血吸虫。
 1905 肖丁(Schaudinn,F.R.)发现梅毒螺旋体。
 1906 立克次(Ricketts,H.T.)在病人的血液中及媒介昆虫蜱体内发现立克次体。
瓦色曼(Wassermann,A.)发明瓦氏反应诊断梅毒。
波尔迭特和金高(Gengou,O.)发现百日咳菌。
 1907 杰克逊(Jackson,C.)发明气管、支气管、食道及胃镜。
 1908 欧利弗(Oliver,T.)著《职业病》。
锡克(Schick,B.)发明诊断白喉的锡克试验。
 1909 劳斯(Rous,F.P.)发现肿瘤病毒。
 1910 克劳(Crowe,S.J.)、库兴(Cushing,H.W.)和霍曼斯(Homans,J.)研究脑垂体与生殖系统的关系。
 1911 古尔斯特兰德(Gullstrand,A.)创制眼科用裂隙灯,对眼科光学理论进行研究。
卡雷尔研究离体组织体外培养法。
 1912 希尔(Hill,L.E.)报道汗水病。
弗兰克(Frank,A.E.)阐明尿崩症和脑下垂体有关。
 1915 坎农(Cannon,W.B)论述疼痛、饥饿、恐怖、愤怒时机体的变化。
特沃特(Twort,F.W.)研究病毒的超显微镜性质并发现噬菌体现象。
 1916 克罗格(Krogh,S.A.)发现血液循环中的毛细血现象及调节机理。
外尔(Weil.E)和斐利克斯(Felix,A.)发明诊断斑疹伤寒的外斐氏反应。
 1917 埃克诺目(Economo,C.)记述流行性脑炎。
 1918 丹第(Dandy,W.E.)创行脑室充气X射线造影术。
 1919 戴尔(Dale,H.H.)发现神经兴奋的化学传递。
 1920 野口英世发现黄热病病原为钩端螺旋体。
勒维斯(Lewis,T.)出版《心电图》专著。
 1921 维斯特格林(Wstergren,A.V.)发明血球沉降速度测定法诊断结核。
 1922 奥斯波恩(Osborne,E.D.)用碘化钠作肾盂造影术。
 1922 Alvarez首次报道了从腹壁记录到胃肌电活动。(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0)
 1928 艾施黑姆(Aschheim,S.)和宗德克(Zondek,B.)发明妊娠诊断试验。
 1929 伯格(Berger,J.)记录人脑电波。
 1929~1930 福斯曼(Forssmann,W.T.O.)创用心脏导管插入右心。
 1931~1938 柯诺尔(Knoll,M.)和鲁斯卡(Ruska,E.)组装电子显微镜。
 1933 格罗斯曼(Crossmann,G.)发现X射线断层摄影装置。
 1935 伯内特(Burnet,F.M.)用鸡胚培养流感病毒。
泽尼克(Zernike,F.)发明位相差显微镜。
 1936~1937 蒂塞留斯(Tiselius,A.)发明电泳技术用以研究蛋白质结构。
 1937 克雷布斯(Krebs,H.A.)发现三羧酸循环。
莫雷(Murray,D.W.G.)应用肝素(Haparin)抗凝血。
罗斯勒(Roesler,H.)著《心血管系统临床X射线学》。
 1938 沃尔德(Wald,G.)对暗光视觉进行化学研究,发现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夜盲症。
 1939 伊沃森(Iverson,P.)创行肝脏穿刺术作活体组织检查。
 1940 鲍林(Pauling,L.C.)提出免疫抗体的构造及形成理论。
 1941 莱文(Levine,P.)发现Rh因子。
 1942 康恩斯(Coons,A.H.)发现荧光抗体检查法。
 1943 Byers和Lord首次报道了铅对儿童神经行为和智力发育的远期危害。(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 1999)
 1952 Glaind等首先发现在人类的大动脉粥样硬化灶存在着过氧化脂质(LPO), 静脉注射脂质过氧化物可以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现代诊断与治疗 1999)
 1967 发现DNA链接酶。
米勒(Miller,J.F.A.)等发现辅助性T细胞和T、B细胞的协同功能。
 1967 日本川崎寓作首先发现川崎病,该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中医药研究 1996)
 1968 伽杜塞克(Gajdusek,D.C.)发现库鲁病和脑病毒。
 1969 杜尔贝克(Dulbecco,R.)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埃德尔曼(Edehnan,G.M.)和波特(Porter,R.R.)首次发现人的IgG骨髓癌蛋白全部氨基酸序列。
电子显微镜技术长足进步,放大率达100倍。
 1970 蒂明(Temin,H.M.)和巴尔蒂摩(Baltimore,D.)发现反转录酶。
史密斯(Smith,H.O.)发现内切酶的作用方式特点。
 1971 发现抑制性T细胞。
 1972 亨斯菲尔德(Hounsfield,G.N.)发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扫描仪(CT)。
 1973 科恩(Cohn,S.N.)用限制性内切酶RCORI进行基因转移。
西弗斯(Sievers,M.L.)证明微量元素与各种代谢病的发病有关。
 1973~1974 生物化学研究揭示了GMP、AMP在控制活细胞的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1974 证明胸腺与人体免疫功能和衰老的关系。
 1975 加拉格尔(Gallagher,R.E.)和伽洛(Gallo,R.C.)从白血病患者的血细胞中发现一种病毒,美国一些研究组用以人工诱导恶性淋巴瘤成功。
 1976 科拉那(Chorana,H.)人工合成大肠杆菌酪氨酸转移RNA前体基因。
布卢姆伯格(Blumberg,B.S.)发现B型肝炎病毒。
 1977 据卡斯特里(Castelli,W.)研究,冠状动脉狭窄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所携带的胆固醇含量有关。
戈尔德(Gold,A.L.)和怀特(White,A.)证明胸腺素有助于人体的免疫功能,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1978 我国首例心脏移植在上海移植成功并存活了109天。(医学研究通讯 1995)
 1979 王(Wang,A.)和里奇(Rich,A.)发现左旋DNA分子结构。
创用甲胎蛋白检测法诊断肝癌。
发明检测毛发分析体内微量元素含量,据以诊断疾病,改善膳食的技术。
 1979 我国首例鼻孢子菌病的霉菌学检查。(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 1979)
 1979 Marshall首先发现胃幽门螺旋菌(HP)。目前认为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是感染性疾病。HP亦是胃癌、胃淋巴瘤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1997)
 1980 首次用DNA重组技术制成干扰素。
罗森伯格(Rosenberg,S.)发现淋巴因子激活杀伤(LAK)细胞。
 1980 WHO宣布全球消失天花后,WHO决定延期销毁天花病毒毒种,在2002年5月WHA的会议上,决定将病毒销毁日期推迟到2005~2006年。
 1981 新生儿裂头蚴病首例报告。(湖北医学院学报 1981)
 1981 美国CDC首次报道艾滋病。(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1)
 1981 美国、海地等国发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LDS)。
法国研究成功胎儿遗传性疾病早期诊断方法。
中国学者发现山莨菪碱对血中粒细胞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素合成的抑制作用。
 1982 Netherton's综合征国内首例报告。(医药资料选编 1982)
 1982 温伯特(Weinberg,R.)等人发现癌基因(oncogene)。
美、日本等国将单克隆抗体技术用于癌症治疗。
美国一组科学家测定出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基因结构。
 1983 格塞拉(Gusella,J.)等人发现亨丁顿氏病基因位于染色体Ⅳ上。
 1983 我国发现甄氏瓶霉菌。(全国首届真菌学术讨论会 1984)
 1984 盖洛(Gallo,R.)、蒙塔格尼(Montagnier,L)分离、鉴定出ALDS病病毒HTLV-3(人类T-亲淋巴性病毒)。
美国哈佛大学应用单克隆抗体显示心肌梗死成功。
 1984 首例气囊导管扩张二尖瓣狭窄取得成功。(大理医学院学报 1995)
 1984 在我国发现首例HbJ Camaguey(α141CHC3)Arg→GIY)。(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5)
 1984 中国大陆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首例初步报告。(广州医学院学报 1984)
 1984 双克隆多发性骨髓瘤:一个新亚型(κ-轻链-γ-重链)的首例报道。(中华血液学杂志 1984)
 1984 马内青霉菌病国内首例报告。(全国首届真菌学术讨论会 1984)
 1985 美国分离出凝血因子Ⅷ的基因。
美国瓦利(Vallee,B)等纯化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e)。
 1985 Ciaglia首次报道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世界医学杂志 2002)
 1985 发现首例男性艾滋病病人。(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1)
 1985 我国首例马内青霉病报告。(中华医学杂志 1985)
 1985 儿童患者经静脉埋藏式心脏起搏首例报告。(陕西医药资料 1985)
 1985 新型隐球菌变种(S83-1323)引起脑膜炎。(中华皮肤科杂志 1986)
 1986 英国应用微波辐射技术检测人体肿瘤。
WHO确证19种致癌物质。
 1986 由英国首先发现疯牛病,该是一种慢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1)
 1986 我国首例皮肤瘰疠分枝杆菌病。(中华皮肤科杂志 1986)
 1986 我国首例“安乐死案”在汉中地区出现。(中国医学伦理学 1994)
 1986 我国首例由棘状外瓶霉所致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中华皮肤科杂志 1987)
 1986 南朝鲜首例艾滋病死亡。(朝鲜、日本医学资料 1987)
 1987 首先发现基因选择拼接因子(Alternative Splicing Factor)。
 1987 全世界已确诊的艾滋病患病者达9万余人。
 1987 Coursaget等首次报道发现有HBV感染者血清中测不到抗-HBc,并将其血清中的这种病毒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2(HBV-2)型。(河南医学研究 1994)
 1987 精索内冬眠瘤的首例报道。(云南:医学信息 1987)
 1987 我国诊断首例艾滋病。(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87)
 1987 Humphries等首次报道了纤维蛋白原(Fg)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水平具有相关性。(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1)
 1988 精液浓缩-宫内授精治疗不育症首例成功。(福建医学院:福建医药杂志 1988)
 1988 我国首例艾滋病抗体阳性死亡病理报告。(浙江医科大学 临床与实验 病理学杂志 1988)
 1988 日本首例发生kaposi肉瘤的艾滋病患者。(性病情况简报 1988)
 1988 小肠移植首例成功。(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1995)
 1988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8年1月在伦敦召开了一次“全球预防艾滋病规划"的部长级高级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提出,把1988年作为全球防治艾滋病年;把12月1日作为全世界宣传防治艾滋病的日子,称之为世界艾滋病日(更确切地说是“世界同艾滋病作斗争日")。以后每年的12月1日都被作为“世界艾滋病日"以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共同对抗艾滋病。
 1989 母亲供脾治疗血友病甲首例报告。(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990)
 1989 我国首例由性传播引起的HIV感染者。(协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9)
 1989 我国人类假结核耶氏菌病首例报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89)
 1989 中国人种首例生长激素基因缺失的DNA诊断。(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中华医学杂志 1989)
 1990 首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应用于临床。(第一军医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 2002)
 1990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1 国内首例肺部感染纤毛虫。(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2)
 1991 我国首例肺微小根毛霉病及其致病菌的分离和培养。(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1)
 1992 我国首例猪型流感(H1N1)病毒感染。(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疾病监测 1992)
 1992 McCarthy首次报道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当代医学 2001)
 1992 首先克隆STAT基因,阐明STAT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1993 美国《科学》杂志评选该发现为当年十个科学重大发现之一。
 1994 我国首例卵巢早衰患者采用激素替代治疗和供卵获得妊娠成功。(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院妇产科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1995)
 1994 我国首例动力性心肌成形术成功报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中华外科杂志 1995)
 1994 我国首例人体异体小肠移植术成功。(医学信息西安1994)
 1994 亚洲地区首例异位部分肝移植术成功。(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1994)
 1994 我国首例异体全小肠移植成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94)
 1995 首例活体供肝原位部分肝移植成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5)
 1995 国内首例背驼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1995)
 1995 首例猪-人脑细胞移植。(生物技术通报 1995)
 1995 我国圆孢子虫病首例报告。(福州福建医学院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5)
 1995 我国发现首例麦地那龙线虫病。(铁道医学 1995)
 1995 国内报告首例发育性Gerstmann氏综合征。(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5)
 1995 国内报道首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一种新的心肌病类型。(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 金陵医院学报 1995)
 1996 国内及亚洲首例原发性非角质化上皮性眼窝囊肿病例报告。(台北荣民总医院眼科部 中华医学杂志(台湾) 1996)
 1996 Gagner报道了首例内镜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成功。(大连医科大学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2)
 1996 我国首例佐丹军团菌肺炎的诊断学研究。(广州医药 1997)
 1996 口内颌骨牵引成骨技术问世。(当代医学 2001)
 1996 世界首例胸大肌皮瓣食管成形术获成功。(医学信息西安1997)
 1996 意大利心脏病学研究的新成果:首例人造整体心脏在动物体内成功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意大利大使馆 国外医学情报 1996)
 1996 首次发现STAT PATHWAY对细胞生长及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在人类疾病中的关键作用。
 1997 首例体细胞核克隆绵羊(多利)在世界上诞生。(生物技术通报 1999)
 1997 我国首例动力性心肌成形术成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医学研究通讯 1997)
 1997 国内首例报道冠心病治疗的新术式:打孔+搭桥。(北京邮电总医院心脏外科 应用激光 1997)
 1997 日本学者真弓忠等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寻找新基因的方法-代表性 差异分析技术(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首先发现了新型肝炎病毒TTV。(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0)
 1997 Lo首次报道在母体血循环中发现了游离胎儿DNA,证实了母体血浆中的DNA是胎儿和母体DNA的嵌和物。(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2)
 1997 1997年2月23日,一头名叫“多利"的克隆小绵羊在英国罗斯林研究所诞生。试验成功的“多利”,是首次利用体细胞克隆成功的,它在生物工程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英国科学家威尔穆特被誉为“多利羊"之父。
 1998 加拿大首例角膜镜片种植术。(国外医学情报 1999)
 1998 我国首次用庚型肝炎病毒(HGV)人工感染恒河猴建立庚型肝炎动物模型。(解放军302动物实验中心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1998)
 1998 我国首例极其罕见的鞍区颗粒细胞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1医院神经外科 江西医药 1998)
 1998 首次完整绘出多细胞动物小线虫基因组图谱。
 1999 神经内分泌性肿瘤柯兴综合征首先发现。(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0)
 1999 国内首例门脉性胆道病报道。(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中心 罕少疾病杂志 2000)
 1999 世界首例克隆猴获得成功。(国外医学情报 2000)
 1999 世界首例卵巢组织移植获得成功。(国外医学情报 1999.)
 1999 中国首例埃立克体病病例报告。(中山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 新医学 1999)
 1999 我国开始对HIV-1感染者的规范化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第一个临床治疗组双汰芝联合佳息患治疗15例HIV-1感染者。(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1)
 1999 首次完整破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
 1999 首次证明STAT PATHWAY对于T淋巴细胞激活的关键作用,从而揭示了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分子机理。
 2000 东方疖在中国首例报告。(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 100050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0)
 2000 我国首次报道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1)
 2000 中国科学家完成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
 2000 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草图,标志着人类在解读自身“生命之书"的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由圣克鲁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名在校研究生-吉姆-肯特,用4周时间于6月22日绘出。
 2000 首次全部破译出拟南芥基因组的完整图谱,这是人类首次破译出一种植物的基因序列。
 2001 日本确认亚洲首例疯牛病。(中国兽医学报 2001)
 2001 国内阿萨希毛孢子菌首次分离及鉴定。北京军区总医院皮肤科 中国医师杂志 2002)
 2001 我国首例传入性登革热。(福建省卫生防疫站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1)
 2001 首例中国株乙型肝炎病毒D基因型全序列测定及分析。(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1)
 2001 国内首例脊髓空洞型梅毒报告。(中山市人民医院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1)
 2001 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猪在英国诞生。(中国兽医学报 2001)
 2001 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2001 美国科学家已成功得到第1只转基因灵长类动物-罗猴。
这只猴被命名为ANDi(即inserted DNA的倒拼),是用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转基因方法产生的。
 2001 英国科学家研究出一种快速检测结核的新方法;称为ESAT-6 ELISPOT。该方法通过检测特异性的结核杆菌分泌的ESAT-6抗原(卡介苗中不含有这种抗原)反应的T细胞,可以区分无症状的结核病人和接受卡介苗免疫的健康人。
 2002 国内发现首例播散性毛孢子菌病患者。(北京部队总医院 中华护理杂志 2002)
 2002 首例罕见的以环形红斑为初发表现的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报告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3)
 2002 国内首次报道一家系3例遗传性IgM肾病。(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2)
 2002 皮肤僵硬综合征国内首例报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2)
 2002 我国首例报道天疱疮合并肺部奔马赭霉暗色丝孢霉病的诊断及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 中华医学杂志 2002)
 2002 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完成。本研究在设备的先进性,数据的完整性、代表性和精确性上都超过国际上已有的报道。(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
 2002 国内首例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北京军区总医院 护理管理杂志 2002)
 2002 国内首例α-地中海贫血种植前基因诊断妊娠成功。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002 首例报告: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表达下降与卵巢癌表皮细胞恶性转化有关。(中国医师杂志 2002)
 2002 国内首例Satoyoshi综合征1例报道。(广州医学院二附院神经内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2002 世界首例胰岛素口腔喷剂通过临床试验。(上海医药 2002)
 2002 首例人类克隆胚胎。(马萨诸塞州高级细胞技术公司 科学·中文版 2002)
 2002 在多个国家首次从人身上分离到一种新亚型的(H1N2亚型)、甲型流感病毒。
☚ 诊断学大辞典︱附录Ⅻ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   诗经百科辞典 ☛
000130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