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炎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炎培1878—1965

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
著名职业教育家,为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曾任江苏教育会副会长,中华职业教育社事务部主任,积极从事职业教育。1941年和张澜等在重庆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称为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主席。1945年12月和胡厥文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1949年赴北平,参加政协第一届会议。此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任委员等职。著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延安归来》等。
字:讱之、任之、韧之
号:楚南(一说为字)
别号:观我生
笔名:同父、抱一
人称:碤琅博士
影射名:王培芝

黄炎培1878—1965

政治活动家。字任之,上海川沙人。1903年在家乡因进行反清宣传,几被清政府所杀,遂亡命日本。1905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时,鼓动江苏独立,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江苏省议会议员。从1914年起,长期担任江苏省教育会调查干事、上海《申报》旅行记者。1915年赴美考察。回国后于1917年在上海发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任董事长,主张“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1924年创设“甲子社”(1931年改称“人文社”),专门搜罗、整理、保管政治、经济、文化、学术资料。“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一度担任主席。曾任国民参政员。1945年7月访问延安,著有《延安归来》。同年12月发起建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他长期从事职业教育事业,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民主运动。1949年2月,在上海化装潜去香港, 3月到北京, 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病逝。遗著有诗集《红桑》等。

黄炎培

八十年来黄炎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
料研究会1964年10月版,文史资料出
版社1982年8月版168页
黄炎培年谱全国政协文史资料
研究委员会编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8月版317页
黄炎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黄炎培
先生在京逝世
尚 丁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版183页
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2日
怀念吾父黄炎培
陈毅与黄炎培共饮“茅台”佳话
黄炎培爱国二三事
不逐时芳品自尊——回忆黄炎培先生
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一见如故(黄炎培在延安)
黄炎培与陈嘉庚
黄炎培(1877—1965)
黄大能
金兆琪
王小平等
尚 丁
金兆琪
林永华
尚 丁
关国煊
人民日报1981年3月6日
解放日报1982年10月7日
北京晚报1982年12月20日
文汇报1983年3月9日
文汇报1983年11月18日
人民政协报1985年5月17日
华声报1985年12月24日
*传记文学1980年36卷1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4册第319页
从实用教育到职业教育——评黄炎培职业教育
思想
唐龙圭 沙裕忠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4期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中国民主建国会主要创始人小传:黄炎培
黄炎培与“生活”二字
上下求索七十年(黄炎培回忆录)
做人必须自己立定脚跟——记外公黄炎培二三
沙裕忠等
史 群
钱小柏
吴长翼
林永华
教育研究1980年6期
人物1981年2期
出版史料1982年1辑
文史通讯1982年6期
人物1983年1期
黄炎培与《川沙县志》
黄炎培与职教社
“在社会里生了根的人”——缅怀黄炎培先生
我的外公黄炎培二三事
黄炎培在灌县
黄炎培先生轶事五则
黄炎培与中华职业教育社
黄炎培传略
黄炎培与职业教育
黄炎培先生来山西的情况
黄炎培
黄炎培
黄炎培
黄炎培(1878—1965)
顾炳权
尚 丁
王季深
林永华
王纯五
黄士清
张忠政
陈麟辉
张乃璇
王新民
唐古高华德
(美)勃 德等编
贾逸君
上海史研究通讯1983年2期
民主与法制1983年3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3年7期
内蒙古青年1983年10期
龙门阵1984年5辑
老人天地1984年5期
教育理论与实践1985年2期
中学历史教学1985年3期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第79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33辑第102页
中外著名教育家小传第115页
中华今代名人传第34页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教育第19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647页
黄炎培(1878—1965)
黄炎培(1878—1965)
黄炎培
田正平
张敏孝
高 奇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131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396页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云南)第91页,中国现
代教育家传(湖南)第1卷第79页
黄炎培的著作
黄炎培字任之
郑逸梅艺坛百影第83页
名人录第102页
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黄炎培回忆辛亥革命第59页,辛亥革命回忆录
(一)第60页
八十年来
辛亥革命时期江苏几位活跃的同盟会会员:黄
炎培
黄炎培
夏孟辉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3辑第59页
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86页
黄炎培为彭重廷写挽联吴国琳河南文史资料第16辑第93页

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
黄炎培
周末报编委会
读者出版社
*新中国人物志(上)第41页
新政协重要人物志第10页

黄炎培

黄炎培传
黄炎培
无穷的困惑:黄炎培 张君劢与现代中国
黄炎培:方圆人生
黄炎培与暨南学校
黄炎培教育思想的时代精神
我国民主运动的先驱黄炎培
爱国·爱人·自爱——纪念黄炎培110周年诞
王华斌编
王华斌 王燕子
许纪霖
许纪霖 倪华强
马兴中
高奇
劳无
王华斌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359页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339页
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288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98页
人民政协报1986年8月19日
光明日报1987年6月24日
人民政协报1987年9月4日
团结报1987年9月5日
黄任老服国难丧
做人只有诚实——纪念外祖父黄炎培诞辰110
黄清士
张孔来
人民政协报1987年9月11日
华声报1987年9月11日

周年  
热爱祖国与时俱进——纪念黄炎培先生诞辰一
一○周年
论黄炎培一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换了人间——黄炎培在社会主义革命中
黄炎培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贡献
简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及其思想理论
体系
胡厥文
王华斌
尚丁
高奇
熊明安
屯九
人民日报1987年8月27日,人民日报(海
外版)1987年9月3日
学术月刊1986年10期
教育与职业1987年4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4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4期
职业技术培训1987年4期
黄炎培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贡献
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初探
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的理论家和实践家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探微
“取家于钱,外圆内方”——记民国时期的黄炎
王玲
肖然
黄强华
尚丁
黄仁贤
许纪霖
职业教育研究1987年5期
职业教育研究1987年5期
教育与职业1987年6期
群言1987年9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2期
民国春秋1988年5期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初探
临池白首学为人——黄炎培先生及其书法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教育改革主张述评
黄炎培的故事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初探
关于黄炎培与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探讨
王敏杰
王听浩
吕达
黄方毅
朱文华
吕景星等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6期
书法1988年6期
教育论丛1989年1期
中华英烈1989年3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3期
行知研究1989年3期,教育与职业1989
年7期
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实验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述评
建国箴言认自真——传记《黄炎培》之一章
浅谈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轶事
黄炎培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论辛亥革命前黄炎培的教育救国思想和实践
黄炎培与陆费逵职业教育思想之比较
黄炎培等访问延安及推动国共恢复和谈活动的
概况和作用
熊贤君
郑长利
尚丁
杨克贵
尚丁
呼明虎
陈麟辉
熊贤君
姜平
教育研究与实验1989年4期
教育评论1989年6期
教育与职业1989年10期
安徽师大学报1990年2期
龙门阵1990年3期
师范教育1990年6期
江汉论坛1994年1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3期
档案史料与研究1996年3期
黄炎培与宪政运动
黄炎培访问延安与《延安归来》的出版
黄炎培和他的乡村改进试验运动
黄炎培与穆藕初——近代企业界与教育界携手
奋斗之典范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述论
黄炎培与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宪政运动
黄炎培教育救国思想初论
黄炎培
已故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故居修复竣工重
新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党、政、军领导人:黄炎培
纪念人物: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诞辰120
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举行
黄炎培(1878—1965)
黄炎培传——从举人到新中国的副总理
黄炎培(1878—1965)
朋友交往重信义——毛泽东与黄炎培
敢向毛泽东“讨债”的人——毛泽东与黄炎培
尚丁
姜平
申晓云
陈正书
吴玉文
闻黎明
王春英 于声雷
陈竹筠等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汪 新主编
陈竹筠 吴志刚
范济国
陈微
马祥林
学习与探索1996年4期
党史研究资料1996年9期
档案史料与研究1997年2期
史林1997年2期
河南大学学报1997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97年5期
北方论丛1999年5期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7卷第291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2)第393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11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427页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247页
中国各民主党派史人物传第一卷第1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82页
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第248页
毛泽东与他的友人第218页

黄炎培
一生追求进步的黄炎培
一位脚踏实地的教育家和政治家——黄炎培
黄炎培(1878—1965)
黄炎培(1878—1965)
汪仁泽
黎霞
朱宗震
廖盖隆等主编
京声 溪泉
民国人物传第8卷第35页
民国社会名流归宿第167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3卷第163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795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129页

黄炎培1877——1965

號楚南,旋改韌之,後改任之,筆名抱一,江蘇川沙 (今屬上海)人,1877年 (清光緒三年) 生。1896年任塾師。23歲入南洋公學,習外國語及經世之學。翌年3月,與蔡元培等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後返川沙創辦公立小學,任校長,旋以宣傳革命故,被捕下獄。1903年出獄後,赴日本,歸國後歷任川沙縣視學,勸學所總董,江蘇學務總會評議員,江蘇教育總會常任調查員。1905年秋,在上海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任江蘇省諮議局議員。1911年武昌起義;11月江蘇光復,任江蘇都督府教育司司長。1912年12月,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1913年6月,任教育部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教育會副會長。1914年8月,連任江蘇省教育會副會長。1915年任美國實業考察團書記,歸國後連任江蘇省教育會副會長,後繼任會長。1917年5月,與蔡元培等倡組中華職業教育社,任臨時幹事,在上海設職業學校; 7月任中華職業教育社議事員; 9月北京政府任爲直隸省教育廳廳長,辭不就; 10月奉教育部命籌辦暨南學校。1919年2月,與陶行知主持中華新教育共進社《新教育》月刊。1920年3月,任上海商科大學籌備處主任; 8月應聘爲私立厦門大學籌備員。1921年3月,教育部聘爲國立東南大學校董; 7月任江蘇義務教育期成會副會長; 12月任中華教育改進社董事; 同月北京政府任爲教育總長,未就職。1924年6月,任私立青島大學董事; 9月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會華董。1925年2月,任太平洋國民會議中國籌備會副主任。1927年任上海申報館設計部部長。1928年上海聖約翰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932年1月,應聘爲國難會議會員; 一二八淞滬抗戰後,任上海地方協會秘書長。1933年6月,任世界文化合作中國協會籌備委員; 10月任該會常務委員。1938年6月,任第一届國民參政會参政員、駐會委員。1939年3月,聘爲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1940年12月,任第二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2年7月,任第三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3年任立憲政府推行委員會召集人,其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4年9月,任民盟中央常委。1945年4月,任第四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12月,與章乃器等組織民主建國會,任常務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1月,出席政治協商會議民主同盟代表。1946年12月,任民主建國會理監會理事長。1947年1月,任民盟工商運委會主任。1949年9月,任第一届政協常務委員;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1951年任民建主任委員。1954年9月,任第一届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民建副主席; 12月任第二届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6年任民盟第二届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1959年4月,任第二届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同月任第三届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65年1月,任第三届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同月任第四届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著有《教育考察日記》、《黄海環游記》、《中國教育史要》等。

黄炎培

 江苏川沙(今属上海)人。字任之。光绪举人,后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教育会副会长、省议会议员。1913年提倡实用主义教育。1915年参与发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1917年出国考察教育,回国后在上海创设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员。1940年底参加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5年访问延安,著有《延安归来》,同年底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病逝。编纂有《川沙县志》。

黄炎培 - 人文名篇 - 可可诗词网

黄炎培

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任之。江苏川沙(今上海浦东新区)人。清末举人。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省教育会副会长,改革地方教育。参加讨袁活动。1917年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开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主张“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提倡手脑并用,注意实践。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参与筹组中国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1945年访问延安,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1965年病逝于北京。遗著有诗集《红桑》等。

黄炎培

黄炎培1878—1965


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号楚南,后改号韧之、任之,别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人。1899年中秀才,1902年中乡试举人。辛亥革命前,曾亲手创办并主持上海广明小学、广明师范、浦东中学。1905年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同盟会。1909年当选江苏咨议局议员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任江苏教育司司长、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首倡教育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实用主义教育。1917年5月,与蔡元培等人联合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该社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研究、提倡、试验、推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全国性机构,对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和旧教育的改革都有极大作用。1918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此后,黄炎培先后参与了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南京河海工程学校、上海商科大学、厦门大学的筹建工作,两次拒绝担任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黄炎培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1945年与胡厥文等发起组织民主建国会,并担负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炎培作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积极从事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副主席,民主建国会委员长等职。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论著有:《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中国教育史要》等。
☚ 梁漱溟   晏阳初 ☛

黄炎培

中国政治家。江苏省川沙县人(今属上海市)。1878年10月1日生。1911年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省教育会副会长。曾中举人,1901年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辞去教育司司长职务专门从事职业教育。1917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抗战期间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议员。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曾担任主席。1945年7月访问延安。1945年8月与胡厥文等发起组织中华民主建国会,当选为常务理事(1952年7月任主任委员)。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政协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1965年12月21日去世。

黄炎培

066 黄炎培1878—1965

教育家。字任之,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人。1899年中秀才。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南洋公学学潮后,1902年底返故里办川沙小学堂。曾因鼓吹反清被捕入狱。出狱后逃亡日本,一年后回国。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创办并主持上海广明小学、广明师范、浦东中学。1912年,任江苏教育厅厅长。1913年6月任教育部“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8月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首倡教育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实用主义教育。1914年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1915年4月赴美考察职业教育情况,历时四个月,回国后积极提倡职业教育。1916年他首先在江苏省教育会内设职业教育研究会。1917年5月他联合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主旨是 “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1918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教育方针。1917—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先后参与南京高等师范、南京河海工程学校、暨南学校、上海商科大学、厦门大学的筹办工作。同时在教育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出“大职业教育”的主张。强调“必须沟通和联络一切教育界、职业界一起努力,同时用一部分精力参加社会活动,才能发展职业教育”。“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席。1945年应邀访问延安,作《延安归来》一书。1945年12月发起组织民主建国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主要教育论著收入《黄炎培教育文选》。

☚ 吴玉章   陶行知 ☛
黄炎培

黄炎培1878—1965Huang Yanpei

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人之一, 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
黄炎培字任之, 江苏川沙 (今属上海) 人。1902年考中举人。1903年在家乡举办小学,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 任江苏都督府教育司司长, 并兼任过江苏省议会议员、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和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1914年2月,辞去教育司司长职务, 专门从事教育事业, 并先后到浙江、山东、河北、江西、安徽等省调查了解教育情况。1915年发起组织“美国实业视察团”,到美国进行实业考察。1917年,黄炎培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主张对教育进行改革,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1918年, 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以 “教业乐群” 为校训, 以 “双手万能”为校徽; 提倡手脑并用, 注重实践。中华职业教育社从成立到1949年全国解放为止的32年间,在黄炎培主持下,先后创办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重庆中华职业学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业学校等, 并先后出版过一百二十多种书刊, 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1年,黄炎培去日本考察,发现日本侵华战备空气极浓。归国后, 带着 “日本即将侵我的预感”多方奔告,但未被国民党当局重视。“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在上海成立了 “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 (后改名为上海市地方协会)。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他动员上海市民筹募捐款,供应军需物资, 支援十九路军对日作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时,他又组织上海市地方协会在战区救济、救护、慰劳、募捐和动员民族工业内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抗日战争时期, 他被国民党政府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3月,黄炎培和张澜等人在重庆发起组织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后改称中国民主同盟)。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第一次全体盟员大会上, 黄炎培当选为五个中央常务委员之一, 并任中央常务委员会主任。当时, 黄炎培等主张民盟的方针应是中间路线, 即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另走第三条道路。由于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压力, 在民盟成立后不久,黄炎培便于1941年冬辞去了民盟中央常务委员会主任之职。
在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斗争中, 黄炎培起初主张采用温和手段, 但在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推动下, 他也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争取国内民主的斗争。9月,他和章乃器等三十人联名发表了《民主与胜利宪言》一文, 提出了实施 “人民渴望之民主制度”,对人民的各项权利“予以实际的充分的享受与保障”, “行政机构, 自中央以迄基层, 一切政令, 皆须绝对公开与民更始”,“切实开放言论”等九项主张,以期 “一新政象”, 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1945年7月,黄炎培和章伯钧等六名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访问了延安,会见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回重庆后, 他写了 《延安归来》一书, 叙述了在延安目睹的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解放区的成就, 在当时的蒋管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2月,他和胡厥文、施复亮等人发起成立了一个以工商界、金融界为主体的政治团体—— 中国民主建国会。1946年1月,黄炎培和张澜等人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的代表, 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会后, 他到上海和沈钧儒等一起负责民盟在上海的工作, 以 “第三方面”的身份参加国共之间的调停活动。后来, 蒋介石在召开伪国大时, 曾使用各种手段对他进行拉拢, 但他坚持了旧政协决议的立场, 未为所动。
1948年5月, 中共发出了关于召开新政协的“五一号召”后, 黄炎培主持召开了中国民主建国会的理监事会, 通过了响应 “五一号召” 的决议, 并推派代表到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1949年2月,他化装离开上海到香港,3月又转赴北平,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欢迎。不久, 参加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 黄炎培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长, 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

☚ 抗战后期国统区民主运动   张澜 ☛
黄炎培

黄炎培1878—1965Huangyanpei

中国现代教育家。号楚南,后改号韧之、任之,别名抱一,生于江苏省川沙县城关镇。读过私塾,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因鼓吹革命,被捕入狱,经营救出狱去日本。归国后,曾创办广明小学、广明师范,曾任浦东中学校长、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办理部主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川康建设视察团副团长、民主建国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黄炎培毕生从事职业教育,他指出“为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对旧教育改革有一定作用。立志教育救国,为个人谋生,为个人服务社会,为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要致力改进农村事业,要参加政治运动,要努力联合劳动界人民,教育应为多数人服务”。1917年5月6日,黄炎培联合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该社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研究、提倡、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主的全国性机构。翌年,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学校。该校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此后几十年间,黄炎培的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来展开。他的主要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中国职业教育三十年来大事表》、《实用主义小学教育法》(与杨保恒合著)、《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国教育史要》、《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等等。

☚ 梁漱溟   晏阳初 ☛

黄炎培

黄炎培1878—1965Huangyanpei

字任之,上海川沙人。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 省议会议员。1915年去美国考察教育。1917年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次年创办中华职业教育学校。抗战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长期从事职业教育事业,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和爱国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史要》、《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 诗集 《红桑》等。
作为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家, 黄炎培十分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他认为,职业教育的概念,应该包括职业技能的教授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职业教育训练, 第一要义即 ‘为群服务’” ( 《河车记》、《断肠集》)他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其共同协作精神”。在他看来,人们对自己职业的理解、热爱和强烈的兴趣,是激发其事业心、创造力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个人道德情感的健全发展,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一致,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消除人类社会“惨变”的先决条件。他常告诫青年:“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彼不应用而专读书,无有是处。”

☚ 徐特立   吴玉章 ☛

黄炎培1878——1965

中国现代教育家。江苏省川沙县人。20岁在家乡任塾师,1902年办川沙小学,因鼓吹反清被捕入狱,后去日本。辛亥革命前创办并主持上海广明小学、广明师范等。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1917年联合各界人士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研究、提倡、试验、推广职业教育的全国性机构。翌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此后几十年间,其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进行。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毕生从事职业教育,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影响。主要论著有:《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国教育史要》、《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黄炎培教育考察记》等。


黄炎培

见“教育”中的“黄炎培”。

黄炎培

黄炎培

黄炎培(1878—1965),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教育家,字任之,笔名抡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父辈时家道始中落,自幼崇儒学,20岁任家塾教师。22岁中秀才,25岁应江南乡试又中举人。1910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受教于蔡元培先生,并被逐渐引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1905年秋由蔡元培介绍入同盟会。1906年主办浦东中学。辛亥革命前夕,活跃于江苏教育界,并秘密为革命奔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曾详细规划江苏教育事业的蓝图,因辛亥革命失败而流产。1913年6月任教育部“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8月发表 《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 一文,率先倡导教育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切实用。1917年5月,黄炎培联合由教育界和实业界的知名人士,创立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研究、提倡、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宗旨的全国性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他被公推为办事部主任,先后主持社务12年,后改任常务董事。为了宣传和推广职业教育,他不仅克服重重困难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还创办了 《教育与职业》 月刊,作为宣传,研讨和实验职业教育的阵地。在这一时期,他写了大量文章,阐述职业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地位作用,并对恶意攻击者以批驳。他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归为三点:
❶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❷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❸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后来他又简单概括为两句话:“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他亲自为上海职业学校制定的办学方针是:“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校训是:“敬业乐群”。该校学生实行半工半读,生活俭朴,一面学习,一面出售自己制造的产品,培养出来的人才切合实用。那时的职业教育虽尚幼稚,但毕竟冲破了旧教育的包围圈。到1925年,黄炎培又提出了新观点,即“大职业教育主义”。这一思想又越出了原来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的狭小圈子,意识到职业教育应该注意到工农民众的需要,不能只立足于个别的需求上。他提出:职业教育要参加到全社会运动中去,要加入运动,要努力与劳动界联合,要致力于改进农村事业,应为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幸福而奋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先后参与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河海工程学校,暨南学校,厦门大学等筹办工作,与蒋焚麟,陶行知等主持 《新教育》周刊,任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等职。曾两次拒任北平军阀政府教育总长之职。“九一八”后,黄炎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6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内迁重庆,在川、桂、滇等地都设有分社或办事处,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等。1945年2月,他与褚辅成等倡议致电毛泽东、周恩来,促进国共商谈。7月,受共产党邀请,以个人名义访问延安,后作《延安归来》 一书,流传颇广。1945年8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并代表民盟参加1945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和平民主而奔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炎培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2月在北京病逝。
黄炎培一生发表各种文章近500篇,专著、诗集20余种。主要论著有:《中华职业教育宣言书》、《中国教育史要》、《我之人生观与吾之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 等。

☚ 吴玉章   陈润霖 ☛
黄炎培

黄炎培

黄炎培 (1878—1965),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教育家,字任之,笔名抡一。江苏川沙县 (今属上海市) 人,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父辈时家道始中落,自幼崇儒学,20岁任家塾教师。22岁中秀才,25岁应江南乡试又中举人。1910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受教于蔡元培先生,并被逐渐引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1905年秋由蔡元培介绍入同盟会。1906年主办浦东中学。辛亥革命前夕,活跃于江苏教育界,并秘密为革命奔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曾详细规划江苏教育事业的蓝图,因辛亥革命失败而流产。1913年6月任教育部 “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 委员,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8月发表 《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率先倡导教育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切实用。
1917年5月,黄炎培联合由教育界和实业界的知名人士,创立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研究、提倡、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宗旨的全国性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他被公推为办事部主任,先后主持社务12年,后改任常务董事。为了宣传和推广职业教育,他不仅克服重重困难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还创办了 《教育与职业》月刊,作为宣传,研讨和实验职业教育的阵地。在这一时期,他写了大量文章,阐述职业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地位作用,并对恶意攻击者以批驳。他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归为三点: (1)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2)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3) 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后来他又简单概括为两句话: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他亲自为上海职业学校制定的办学方针是: “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 校训是: “敬业乐群”。该校学生实行半工半读,生活俭朴,一面学习,一面出售自己制造的产品,培养出来的人才切合实用。那时的职业教育虽尚幼稚,但毕竟冲破了旧教育的包围圈。到1925年,黄炎培又提出了新观点,即 “大职业教育主义”。这一思想又越出了原来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的狭小圈子,意识到职业教育应该注意到工农民众的需要,不能只立足于个别的需求上。他提出: 职业教育要参加到全社会运动中去,要加入运动,要努力与劳动界联合,要致力于改进农村事业,应为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幸福而奋斗。
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黄炎培先后参与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河海工程学校、暨南学校、厦门大学等筹办工作,与蒋梦麟、陶行知等主持 《新教育》周刊,任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等职。曾两次拒任北平军阀政府教育总长之职。“九一八”后,黄炎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6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内迁重庆,在川、桂、滇等地都设有分社或办事处,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等。
1945年2月,他与褚辅成等倡议致电毛泽东、周恩来,促进国共商谈。7月,受共产党邀请,以个人名义访问延安,后作 《延安归来》一书,流传颇广。1945年8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并代表民盟参加1945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和平民主而奔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炎培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2月在北京病逝。
黄炎培一生发表各种文章近500篇,专著、诗集20余种。主要论著有: 《中华职业教育宣言书》、《中国教育史要》、《我之人生观与吾之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 等。

☚ 吴玉章   陈润霖 ☛

黄炎培1878—1965

字任之,上海川沙人。清末曾考中举人。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1917年赴美国考察,回国后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建中中华职业学校。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与张澜、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名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7月访问延安,会见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延安归来》。同年12月与胡厥文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任常务理事,在上海从事争取和平民主活动。1949年参加筹备并代表“民建”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建国后,历任“民建”第一、二届中央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常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病逝。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