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鸡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鸡鸣

鸡鸣

《诗经·齐风》篇名。全篇以对话形式,写妻子天未明时,一再催促丈夫起身上朝,讽刺朝官贪恋衾枕,慵懒昏愦。构思巧妙,手法新颖,富于幽默感。《诗序》以为“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当系曲解。

☚ 风雨   伐檀 ☛
鸡鸣

鸡鸣

中国古代笑话。唐崔思海口吃,每共表弟杜延业递相戏弄,杜尝语崔云:“延业遣兄作鸡鸣,但有所问,兄即须报。”旁人云:“能得。”既而旁人即共杜私赌。杜将一把谷来崔前云:“此是何物?”崔云:“谷谷。”旁人大笑,因输延业。

☚ 鸡卵   驱鬼符 ☛
鸡鸣

鸡鸣

《诗经·齐风》篇名。《毛诗序》云:“《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朱熹《诗集传》亦承袭此说,但改陈古刺今为颂美古之贤妃。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是“贤妇警夫早朝也”。今人多从方说,认为是一首妻子催促丈夫早起的诗。丈夫要上朝,当是士大夫。成语“鸡鸣戒旦”即源于此。全诗三章,章四句。与《女曰鸡鸣》相同,是夫妇对话。首二章的前二句是妻子催促丈夫,后二句是丈夫的回答。末章是妻子劝告丈夫的话,一说上二句属夫,下二句属妻,亦通。

☚ 溱洧   还 ☛

鸡鸣

鸡鸣

汉乐府民歌篇名。始见于《宋书·乐志》,《乐府诗集》载入卷二八《相和歌辞·相和曲》。此为讽刺汉世权贵之作。全诗由三部分组成:“初言天下方太平,荡子何所之;次言黄金为门,白玉为堂,置酒作倡乐为乐,……;终言桃伤而李仆,喻兄弟当相为表里。”(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首六句告诫“荡子”太平之世,法不可犯;中间十八句追叙“荡子”得势贵幸时的显赫骄奢;末六句谓其遭祸败灭后的兄弟自相倾陷。艺术上突出中段铺排描绘,极写繁华之状,以寓奢僭不法作威必败、盛极则衰的嘲讽之意。陈祚明日:“当时必有为而作,其事不传,无缘可知,但觉淋漓古雅。古雅,辞也;淋漓,情也。即事不传而情未尝不传。”(《采菽堂古诗选》)诗末“李代桃僵”的比喻,成为后世习用的典故。

☚ 蒿里   乌生八九子 ☛

《鸡鸣》


妻子促丈夫起身早朝,夫妻依依对话。
“鸡既鸣矣,“鸡儿已经叫啦,
朝既盈矣。”(一) 朝里人都满啦。”
“匪鸡则鸣,“这哪是鸡儿叫,
苍蝇之声。” 是那苍蝇嗡嗡闹。”

“东方明矣,“东方已经亮啦,
朝既昌矣。”(二) 朝里人满堂啦。”
“匪东方则明,“这哪是东方亮,
月出之光。” 是那月儿发出的光。”

“虫飞薨薨,“虫儿飞得乱哄哄,
甘与子同梦。愿和你同床又共梦。
会且归矣,(三) 上朝我立刻回来啊,
无庶予子憎。”(四) 你该不会把我恨。”


注 释
(一)朱熹:“会朝之臣既已盈矣。”
(二)朱熹:“昌,盛也。”
(三)毛亨:“会,会于朝也。”
(四)严粲:“无庶,犹庶无。古人辞急倒用也。予子,吾子也。称其所昵也,爱而称之之辞也。”又“吾方甘与子卧而同梦,迫于视朝而起。吾会朝即归,庶无为吾子所憎也。”

注 音
憎zeng增

《诗经》-《鸡鸣》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对这首诗的解释一直没有统一,多数认为是赞美贤女,讽刺荒淫的带有政治色彩的诗篇。如有的认为是通过一对贵族夫妇黎明前的对话,讽刺了贵族的荒谣腐朽; 有的说是国君的妻子在早晨劝促国君早去上朝,而国君却恋床不起; 有的就直说是齐哀公荒淫怠慢,贤妃夙夜警戒相成等等。但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首描写男欢女爱的情歌。从全诗分析,这种说法是比较恰当的,因为《诗经》中描写恋爱的诗甚多,它们形式活泼多样,语言率直清新。从《鸡鸣》中不难看出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欢快的恋爱生活,诗中人物形象异常朴实坦白,率直热烈,在幽会中男子热恋着女子。“鸡既鸣矣”,“东方明矣”,是写女子由于心中不安,催促与她夜间幽会的情人,赶快离开。而男子却说“匪鸡则鸣”“匪东方则明”,这是故意打岔,支吾搪塞,把鸡鸣说成是蝇声,把日光说成是月光,意思是说天还没亮,时间尚早。这就表明他与情人的难舍难分。无独有偶,在莎士比亚剧中有写情人的欢会,女曰:“天尚未明; 此夜莺啼,非云雀鸣也。”男曰:“云雀极曙,东方云开透日矣。”女曰:“此非晨光,乃流星耳。”这同《鸡鸣》何等相似,这一比较则更使我们加深了对这首情歌的理解。后两句写女子的话:“要真是苍蝇的嗡嗡声,我愿陪你再睡一会。可是快散朝了,可别让人厌恶你。”诗中的“予”即“给予”,子即指男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为“子”,“憎”即厌恶,鄙视的意思,从语意上也能体会出女子对男子的爱,尽管两次劝说男子起床,而他总是借故不起,于是女子只好改变办法,说如果再不起,就再陪你睡一觉,不过,可别让人看不起你啊! 表现了女子对他又急又爱又好无办法的一种心情。这正和《郑风·女曰鸡鸣》极相似,是通篇采用对话形式,表达男欢女爱的情歌。

诗词《鸡鸣》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注释】 ①朝:朝堂,君臣聚会的地方。盈:满。②匪:通“非”,不是。③昌:盛,指上朝的人已多。④薨薨:同“嗡嗡”,象声词。同梦:共寝。⑤会:朝会。且:将。归:指散朝回家。⑥无庶:庶无的误倒,免得。庶:希望。予:我。子:你。
 
 【译文】 “鸡儿已经叫了,上朝的人都已到了。”“这哪是鸡儿叫,是苍蝇嗡嗡闹。” “东方已经亮了,朝里人满堂了。”“这哪是东方亮,是月亮发出的光。” “虫儿嗡嗡招瞌睡儿,我愿和你多躺会儿。”“上完朝就立即回来吧,希望你不会把我恨。”
 
 【集评】 宋·朱熹:“言古之贤妃御于君所,至于将旦之时,必告君曰:‘鸡既鸣矣,会朝之臣既已盈矣’,欲令君早起而视朝也。然其实非鸡之鸣也,乃苍蝇之声也。盖贤妃当夙兴之时,心常恐晚,故闻其倾者而以为真,非其心存警畏,而不留于逸欲,何以能此?故诗人叙其事而美之也。”(《诗集传》卷五)
 清·姚际恒:“此似刺齐侯之诗。……三章‘会且归矣’,君谓朝会者且欲归而治事矣;‘无庶予子憎’,谓庶几无使人憎予与子也,是倒字句法,以见君天明方起,尚留恋于色而为辞也。”(《诗经通论》卷六)
 清·崔述:“《鸡鸣》非刺诗,美勤政也。”(《读风偶识》卷三)清·方玉润:“全诗纯用虚写,极回环摩荡之致,古今绝作也。”(《诗经原始》卷六)
 【总案】 这首诗的内容,自古至今一直有不同的理解。《毛序》说是“思贤妃”,刺哀公,固然迂腐可笑,难圆其说;近人有说是“写一个国君的昏庸腐朽”,“写一个朝官的昏庸腐朽”,“让官吏自我暴露”等等,也皆属附会牵强。其实这是一对小夫妻在夏日清晨的一场对话,丈夫贪恋床第,赖着不肯起床,妻子担心他误了朝会,催他早起,写得饶有风趣,颇有人情味儿。这样的内容在三百篇中是独特的。在艺术上,这首诗也有独到之处:全诗对答成篇。这对后代诗歌,如汉乐府《上山采蘼芜》等的影响是明显的。

乐府诗《鸡鸣》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鸡鸣

 

[汉]民歌


 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刑法非有贷,柔协正乱名。黄金为君门,碧玉为轩堂。上有双樽酒,作使邯郸倡。刘王碧青甓,后出部门王。舍后有方池,池中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旁。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此诗首见于《宋书·乐志》,是经过魏晋乐府机关修改的汉乐府古辞,在《乐府诗集》中属于《相和歌辞·相和曲》。这是一首暴露豪门贵族盛衰无常的汉代民歌。有汉一代,许多外戚重臣,如霍光、李广利等,出身寒贱,游手好闲,一旦凭借裙带关系受到宠重,马上就位高爵重,势焰熏天,骄奢淫佚,不可一世。然而,冰山易倒,盛极必反,转眼之间,身败名裂,家破族灭。民间歌手对这种变幻无常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艺术概括,唱出了《鸡鸣》之篇,反映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黑暗现实,表达人民群众对作威作福的权贵的痛恨心情。
 全诗分作三段,第一段为总提,第二、三段为分写。
 篇首六句为第一段。 “鸡鸣”二句状盛世之景, “荡子”四句写荣枯之因。 “柔协”, 安抚顺从者;“正乱名”,惩治破坏纲纪者。言外之意, “荡子”的命运掌握在操有生杀予夺大权的天子之手,他们有荣华富贵之福,也有杀身害家之祸,从而为下文分写盛衰张本。
 自“黄金为君门”至“颎颎何煌煌”为第二段,上承“柔协”二字写“荡子”的隆盛。这些寒门出身的“荡子”攀龙附凤,暴富骤贵,放情纵欲,挥霍无度,不仅广畜歌舞伎女,而且肆意僭越名分。 “闻我殿东厢”以上十二句,通过铺陈宴饮之盛、声色之乐、宅第之丽、林苑之美来暴露新贵生活的豪奢淫糜,暗含对挥霍民脂民膏的犬鹰的极大不满。“兄弟四五人”以下六句,写新贵炙手可热的势派。弟兄同任要职,写出权势之强;群贵衣锦还家,写出派头之大。
 从“桃生露井上”到诗末为第三段,上承“正乱名”三字写“荡子”的衰败。“荡子”随心所欲,无所顾忌,所作所为超出了最高统治者的容忍限度,就会招来灭顶之灾。往昔鼎盛之际,满门尊贵,朋党比周,附势者趋之若鹜;今日衰亡之时,大祸临头,树倒猢狲散,趋炎者避之若仇,即便是骨肉兄弟也是见死不救、各自保命。这里使用了比兴反衬手法,前四句以井上桃李从反面作比,后二句从正面托出本意。比喻,形象生动,通俗浅近;反衬,揭露深刻,鞭辟入里。簪缨之族天良丧尽,人性灭绝,骨肉之间只能同富贵,不能共患难,甚至为趋利避害而不惜嫁祸于人,骨肉相残,社会上的有情之人倒不如自然界的无知之物!
 这首诗歌结构上有分有合,条理分明。总括处提纲挈领,涵盖全篇;分写处多姿多彩,各尽其妙。上下贯通,前后照应,使全诗凝聚为一个天衣无缝的有机整体。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除赋、比、反衬等常用手法外,特色独具的是精湛的讽刺艺术,明刺、暗讽,似褒实贬,对比之中见讽意,多种手法综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以李代桃僵反衬骨肉兄弟的各自保命,揭露上流社会的世态炎凉,言简意豁,为明刺。多方铺写贵族的豪奢生活和显赫势派,流露出作者的憎恶之心,暗示了新贵的好景不长,不着一个贬词而嘲讽之意自显,为暗讽。如果说这种暗讽由于寓意隐晦而不易明晓的话,那么,拿得势的荣耀和失势的戮辱加以对比,强烈的讽刺意味就昭然若揭了。开篇描摹升平景象并明言“天下太平”,好象要为盛世大唱赞歌。而通观全篇,就会发现升平背后暗藏杀机,福禄底下潜伏祸患,权豪势要盛衰无常,朝不保夕。太平盛世并不太平,实在是对太平盛世的莫大讽刺。

诗词作品《鸡鸣》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这首诗选自《国风·齐风》,是《齐风》中的首篇,是一首富有情趣,且含有讥刺意味的“讽诗”。
 朝:有二说,多数认为,朝,朝堂也。一说,朝,读zhāo,朝市,即早市。盈:满也;匪:即“非”之假借。则:即“之”,介词。
 第二章,难字不多,昌,盛也,此指人多之意。
 第三章的薨薨,拟声词,即昆虫群飞之声。朱熹《诗集传》:“薨薨,群飞声”。甘:乐意。同梦:即同寝;无庶:即“毋庶”,是“庶几”的倒文。


 * * * *


 对于此诗中心思想的理解,以往多数认为是一首“妻子催丈夫早起朝会”之诗,意在讽刺在朝者荒淫怠惰。近些年来,争议颇多,主要有三说,即:
 (一)沿用旧说,即这是一首写国君之后妃劝君早朝之诗,以高亨《诗经新注》为代表。
 (二)写夫妻对话,丈夫留恋床第,妻子怕他误了早朝,再三催促起身。以余冠英《诗经选译》、林庚《历代诗歌选》等为代表。
 (三)这是一对劳动人民的对话,妻子催促丈夫早起去赶集。此说为少数,近作《诗经全译》曾引入此说。倡此说者,其基础建立在对“朝”字读法与理解上。认为,诗中之“朝”是早晨之朝(zhāo),解为朝集,即早市。
 我认为,以第二说为妥,因为:
 第一说,多受《传》、《笺》之囿,是旧说的因循,而旧说常从当时统治者政治需要出发,,往往把诗若干人物附会为“君主、贤妃”。如《诗经·关雎》是颂“后妃之德”之类,正是如此。因此,此说于今并不可取。
 第三说,缺乏更多力据证其“自圆其说”。如从此说,会使诗歌减少生活情趣,讽刺力也将削弱,影响思想性。
 至于第二说,解诗较灵活,不死执,而无上述两说之弊,故应以此为上。


 * * * *


 依据第二说,可将全诗语译为——夫妻对话:
 一
 妻:“听见鸡叫唤啦,朝里人该满满啦。”
 夫:“不是鸡儿叫,那是苍蝇闹!”
 妻:“瞅见东方已亮,人儿该满堂吧?”
 夫:“不是东方亮,那是明月光!”
 三
 夫:“苍蝇嗡嗡正如催眠曲,我乐意同你入梦乡。”
 妻:“不过人家早已散朝了,别惹得别人骂你懒虫哟!”

《诗经》篇文之《鸡鸣》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注释】①朝:早晨。盈:指日光圆满。②则:犹“之”。③昌:指日光明亮。④薨薨(hōng):虫子群飞的声音。⑤会:幽会。且:将要。⑥无庶:即“庶无”的倒文。希望不要。子:疑为衍字。
 【鉴赏】这是男女幽会之诗。
 全诗三章。写的是一对恋人幽会将终时的窃窃私语,表达了燕尔亲昵难舍难分的热恋之情。一章重在写听觉。女子说:“鸡已叫了,天快亮了。”男子说:“不是鸡的叫声,而是苍蝇的声音。”二章重在写视觉。女子说:“东方发白,天已大亮。”男子说:“不是东方发白,而是月亮的光华。”这些对白,道出了这对恋人害怕天明的复杂心理。三章写幽会将终难舍难分。男子说:“虫子群飞薨薨响,愿与你一同入梦乡。”女子说:“幽会期限已到,我该马上回家,希望你不要恨我。”足见这对恋人情笃意厚,如胶似漆。但女子心存顾忌,又不得不即将分离。
 钱钟书《管锥编》评述曰:“女促男起,男则淹恋;女曰鸡鸣,男辟之蝇声;女曰东方明,男辟之曰月光。亦如《女曰鸡鸣》之士女对答耳。”他还举出莎士比亚剧中的例子作为旁证:“莎士比亚剧中写情人相会,女曰:‘天尚未明,此夜莺啼,非云雀鸣也。’男曰:‘云雀报曙,东方云开透日矣。’女曰:‘此非晨光,乃流星耳。’可以比勘。”这种中西文学中的实例比较,可以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诗序》说:“思贤妃也。”意思是说哀公荒淫女色,怠慢朝政,故歌咏古之贤妃夙夜警戒国君。出现此误,是因为对“朝既盈”“朝既昌”“会且归”理解不当所致。《正义》训“朝既盈”为“满于朝上”,训“朝既昌”为“朝上既已盛”,训“会”为“会于朝”。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其实,“朝既盈”“朝既昌”是说“天快亮”“天大亮”,“会且归”是说“幽会将终马上归家”,这与贤妃警戒国君无关。陆侃如《中国诗史》说:“此诗所写乃是幽会将终,男女二人临别时的对话。”这种说法符合诗意,故可依从。

鸡鸣 - 可可诗词网

鸡鸣

〔日本〕 清少纳言

天尚未破晓,鸡鸣赚开关,

逢坂非函谷,不许汝夜来。

(李树果 译)

这首和歌选于《后拾遗集》卷16。作者清少纳言(966——1025)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著名的歌人和随笔家,自幼成长在文人家庭,在和歌与汉文学方面受到得天独厚的家庭教育。及至年长,出仕宫廷后,得益于汉诗文的素养,在宫中构筑出一方独自拥有的文学天地。清少纳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敢与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的《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并驾齐名。著有和歌集《清少纳言集》和随笔集《枕草子》。

歌中写道:“在破晓前的暗夜里,模仿鸡叫曾经骗开了中国的函谷关,可这里的逢坂关却是断然骗不开的,与你这巧语花言之人,我是绝不想夜间相见的。”

显而易见,歌中援引了中国《史记》中孟尝君的“鸡鸣狗盗”之典故。“逢坂关”在近江国大津(今滋贺县大津市)之西部与京都交界处的逢坂山上,古时作为交通要道曾设过关卡,因被清少纳言引入和歌之内而一举扬名。而在这首和歌里,主要取其“逢坂关”中的“逢”,隐含男女相逢幽会之意。所以歌中欲表达的真意是,这座象征着男女幽会道情的逢坂关是绝不会为你而悄然洞开的。

根据这首歌的序言,宫中才子藤原行成讲故事至夜深仍恋恋毫无归意,作者告诉他明日宫中斋戒,他才不得不急忙离去。次日凌晨行成再来见作者时说:“昨夜被鸡鸣声催醒,故今晨来的这般早。”于是作者问:“夜深鸡鸣,想必是函谷关吧。”行成忙答:“昨夜是逢坂关。”意即与你结情言恋的逢坂关。作为对藤原行成道出此语之回答,作者咏出了这首歌。

作者言及函谷关,暗示夜已至深,意在向滞留自己室内迟迟不去的行成婉然下逐客令;然而行成却辨解道,自己说的是指逢坂关,是自己向往的与你相会亲昵的地方。于是,作者明示,这里不是函谷关,任凭你彻夜鸡鸣,妄图欺骗,我也绝不会上当的。后来行成又向作者回赠过和歌,意思是作为你的爱情之门的逢坂关总是进出自由的,甚至用不着鸡叫便自行敞开着的。从中不难看出,作者清少纳言的爱情意识是开放型的,她与藤原行成之间的交往关系也不无暧昧的柔情。

这首歌流露出作者严密敏捷的才思。日本学者们认为,其内容单纯清丽,丰满充实,展示出富于男性的、汉诗文风的格调,她的和歌中内涵着贵族社会培育出的美学意识“雅”,即在氛围、品位、趣味、感觉上荡逸着宫廷贵族的意绪和“阳春白雪”式的都市风流。


《诗经》之《鸡鸣》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鸡鸣

 〔原文〕
 鸡既鸣矣,
 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
 苍蝇之声。
 (鸣、盈、声,耕部。)
 东方明矣,
 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
 月出之光。
 (明、昌、光,阳部。)
 虫飞薨薨,
 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
 无庶予子憎。
 (薨、梦、憎,蒸部。)
 〔译文〕
 “公鸡已经叫三遍了,朝里的人该挤满啦。”“那不是公鸡叫,是苍蝇在屋子里的嗡嗡声。”
 “你看天已经亮了,上朝的百官该满堂啦。”“那不是东方发白天已亮,是雪白的月光照进了咱们的纱窗。”
 “蚊虫在飞,苍蝇在叫,我愿意和你同床共梦。”“百官就要退朝了,不要让人家骂你是懒汉!”
 〔评介〕
 《鸡鸣》三章,章四句。关于本诗的主旨,众说不一。《诗序》说是“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唐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对此作进一步说明:“作鸡鸣诗者,思贤妃也。所以思之者,以哀公荒淫女色,怠慢朝政,此由内无贤妃以相警戒故也。君子见其如此故作此诗陈古之贤妃贞女夙夜警戒于夫以相成益之道焉。”后来学者多从其说。宋人朱熹的《诗集传》说:“言古之贤妃御于君所,至于将旦之时,必告君曰:‘鸡既鸣矣。会朝之臣既已盈矣。’欲令君早起而视朝也。然其实非鸡之鸣也,乃苍蝇之声也。盖贤妃当夙兴之时,心常恐晚,故闻其似者而以为真,非其心存警畏,而不留逸欲,何以能此?故诗人叙其事而美之也。”朱子不仅从序之说,并且把它丰富了。不过说“心存警畏”,有之;“不留逸欲”,未必。持诗序说的人,主要根据是史,历史记载,齐哀公确实是荒淫怠慢、不理朝政的昏君。其他查无实据。
 《御览》九百四十四引《韩诗》云:“《鸡鸣》,(忧)谗人也。”清人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谓“谗”上疑夺“忧”字。《齐说》云:“鸡鸣失时,君骚相忧。”王先谦《集疏》说:“鸡鸣失时者,盖齐君内嬖工谗,有如晋献之骊姬,致其君有失时晏起之事,其相忧之而赋此诗。”这是以为国君失时晏起,咎在妃妾工谗。根据这种理解,诗里的问答就应该是国君问,妃妾答了。此说显然不妥。难道国君的荒淫怠慢、贪恋女色还要由妃妾负责不成?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过失都推到妃妾头上呢?这分明是一种男尊女卑的偏见。
 清人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认为“警其夫欲令早起,故终夜关心,乍寐乍觉,误以蝇声为鸡声,以月光为东方明,真情实景,写来活现。”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不同意此说:“贤妃进御于君,有夜漏以警心,有太师以奏诫,岂烦乍寐乍觉,误以为蝇声为鸡声,以月光为东方明哉?”方玉润认为:“此正士大夫之家鸡鸣待旦,贤妇关心,常恐早朝迟误有累慎德,不惟人憎夫子,且及其妇,故尤为关心,时存警畏,不敢留于逸欲也。”此说为多数今人所接受。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说:“这诗全篇是一夫一妇的对话。丈夫留恋床第,妻怕他误了早朝,催他起身。”我认为诗作是文学作品,并非历史实录,还是方玉润说得对: “全诗纯用虚写。”不能认为有“朝”,有“会”,就一定是国君去朝会,大夫群臣不是也去朝会了吗?为什么要认定是“国君的妻子在早晨劝促其夫君去上朝”呢?
 细味本篇,当是叙述夫妇两人对话的叙事诗。前两章是写妇因“鸡既鸣”、“东方明”两次劝说夫起床,而夫总是故意打岔、支吾搪塞,贪恋床第,不愿早朝。第三章从语气上看则是妇进一步劝夫之词。妇用“虫飞薨薨”证实天确实亮了,不然的话,还不心甘情愿地“与子同梦”吗?朝会快散了,可别让人骂“你”是懒汉。诗的内容还是十分清楚的。
 关于三章的对话也是众说纷纭,郑《笺》以全诗为夫人之词,王先谦《集疏》的末章为代君谓其夫人之辞。《诗序》则以为前面两章各一问一答,问的是拟贤妃,答的是拟哀公,最后一章就以为是拟贤妃儆戒哀公的话了。后人多从《诗序》说,只是“贤妃”“哀公” 尚无确据。
 在诗歌中插进对话,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不常见的,《诗经》却较多地运用这一方法。本诗全篇都用对话形式写成。这三章对话的内容前边已经说过,本诗直录对话内容,用的是赋体。但并不是平铺直叙,它很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通过对话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描摹了人物的语态。诗歌把男人恋床不起的慵懒和女人对其夫的关切和嗔怒,都活化了出来,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我很赞成黄典诚先生的评价:“问答联句,妙谛成章,形象之至,明白如画。增之一字为累赘,减其一字则不可。如此笔墨,自然上乘。”真是“古今绝作也” (方玉润语)。
 “无庶予子憎”一句,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无庶,庶几无。幸而,大概。马瑞辰云:“《尔雅》,庶,幸也。《大雅·抑篇》庶无大悔。无庶即庶无之倒文,犹瑕不作不瑕,尚不作不尚也。”予子憎,即憎予子。另说为“予于憎”之意。陈奂疑“子”乃“于”之误,以为古本当作“庶无予子憎”,“与此予子毒,置予于怀,胡转予于恤,皆上一字作予,下一字作于,句法正同。”又,姚际恒云:“‘无庶予子憎’,谓庶几无使人憎予与子也。是倒字句法,以见君天明方起,尚留恋于色而为辞也。”

鸡鸣

《晋书·邓攸传》:“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吴人歌之曰:‘ 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侯拖不留,谢令推不去。’”后以此指地方官有政绩,受爱戴。王维《送方城韦明府》:“使车听雉乳,县鼓应鸡鸣。”

鸡鸣

鸡鸣

〔原文〕
鸡既鸣矣,
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
苍蝇之声。
(鸣、盈、声,耕部。)
东方明矣,
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
月出之光。
(明、昌、光,阳部。)
虫飞薨薨,
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
无庶予子憎。
(薨、梦、憎,蒸部。)
〔译文〕
“公鸡已经叫三遍了,朝里的人该挤满啦。”“那不是公鸡叫,是苍蝇在屋子里的嗡嗡声。”
“你看天已经亮了,上朝的百官该满堂啦。”“那不是东方发白天已亮,是雪白的月光照进了咱们的纱窗。”
“蚊虫在飞,苍蝇在叫,我愿意和你同床共梦。”“百官就要退朝了,不要让人家骂你是懒汉!”
〔评介〕
《鸡鸣》三章,章四句。关于本诗的主旨,众说不一。《诗序》说是“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唐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对此作进一步说明:“作鸡鸣诗者,思贤妃也。所以思之者,以哀公荒淫女色,怠慢朝政,此由内无贤妃以相警戒故也。君子见其如此故作此诗陈古之贤妃贞女夙夜警戒于夫以相成益之道焉。”后来学者多从其说。宋人朱熹的《诗集传》说:“言古之贤妃御于君所,至于将旦之时,必告君曰:‘鸡既鸣矣。会朝之臣既已盈矣。’欲令君早起而视朝也。然其实非鸡之鸣也,乃苍蝇之声也。盖贤妃当夙兴之时,心常恐晚,故闻其似者而以为真,非其心存警畏,而不留逸欲,何以能此?故诗人叙其事而美之也。”朱子不仅从序之说,并且把它丰富了。不过说“心存警畏”,有之;“不留逸欲”,未必。持诗序说的人,主要根据是史,历史记载,齐哀公确实是荒淫怠慢、不理朝政的昏君。其他查无实据。
《御览》九百四十四引《韩诗》云:“《鸡鸣》,(忧)谗人也。”清人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谓“谗”上疑夺“忧”字。《齐说》云:“鸡鸣失时,君骚相忧。”王先谦《集疏》说:“鸡鸣失时者,盖齐君内嬖工谗,有如晋献之骊姬,致其君有失时晏起之事,其相忧之而赋此诗。”这是以为国君失时晏起,咎在妃妾工谗。根据这种理解,诗里的问答就应该是国君问,妃妾答了。此说显然不妥。难道国君的荒淫怠慢、贪恋女色还要由妃妾负责不成?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过失都推到妃妾头上呢?这分明是一种男尊女卑的偏见。
清人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认为“警其夫欲令早起,故终夜关心,乍寐乍觉,误以蝇声为鸡声,以月光为东方明,真情实景,写来活现。”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不同意此说:“贤妃进御于君,有夜漏以警心,有太师以奏诫,岂烦乍寐乍觉,误以为蝇声为鸡声,以月光为东方明哉?”方玉润认为:“此正士大夫之家鸡鸣待旦,贤妇关心,常恐早朝迟误有累慎德,不惟人憎夫子,且及其妇,故尤为关心,时存警畏,不敢留于逸欲也。”此说为多数今人所接受。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说:“这诗全篇是一夫一妇的对话。丈夫留恋床第,妻怕他误了早朝,催他起身。”我认为诗作是文学作品,并非历史实录,还是方玉润说得对: “全诗纯用虚写。”不能认为有“朝”,有“会”,就一定是国君去朝会,大夫群臣不是也去朝会了吗?为什么要认定是“国君的妻子在早晨劝促其夫君去上朝”呢?
细味本篇,当是叙述夫妇两人对话的叙事诗。前两章是写妇因“鸡既鸣”、“东方明”两次劝说夫起床,而夫总是故意打岔、支吾搪塞,贪恋床第,不愿早朝。第三章从语气上看则是妇进一步劝夫之词。妇用“虫飞薨薨”证实天确实亮了,不然的话,还不心甘情愿地“与子同梦”吗?朝会快散了,可别让人骂“你”是懒汉。诗的内容还是十分清楚的。
关于三章的对话也是众说纷纭,郑《笺》以全诗为夫人之词,王先谦《集疏》的末章为代君谓其夫人之辞。《诗序》则以为前面两章各一问一答,问的是拟贤妃,答的是拟哀公,最后一章就以为是拟贤妃儆戒哀公的话了。后人多从《诗序》说,只是“贤妃”“哀公” 尚无确据。
在诗歌中插进对话,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不常见的,《诗经》却较多地运用这一方法。本诗全篇都用对话形式写成。这三章对话的内容前边已经说过,本诗直录对话内容,用的是赋体。但并不是平铺直叙,它很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通过对话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描摹了人物的语态。诗歌把男人恋床不起的慵懒和女人对其夫的关切和嗔怒,都活化了出来,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我很赞成黄典诚先生的评价:“问答联句,妙谛成章,形象之至,明白如画。增之一字为累赘,减其一字则不可。如此笔墨,自然上乘。”真是“古今绝作也” (方玉润语)。
“无庶予子憎”一句,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无庶,庶几无。幸而,大概。马瑞辰云:“《尔雅》,庶,幸也。《大雅·抑篇》庶无大悔。无庶即庶无之倒文,犹瑕不作不瑕,尚不作不尚也。”予子憎,即憎予子。另说为“予于憎”之意。陈奂疑“子”乃“于”之误,以为古本当作“庶无予子憎”,“与此予子毒,置予于怀,胡转予于恤,皆上一字作予,下一字作于,句法正同。”又,姚际恒云:“‘无庶予子憎’,谓庶几无使人憎予与子也。是倒字句法,以见君天明方起,尚留恋于色而为辞也。”

☚ 齐风   还 ☛
鸡鸣

鸡鸣jīmínɡ

━━ 用祖逖闻鸡起舞事。喻心怀壮志,为国立功。沈鹏《夏日偶成》诗:“梦里鸡鸣抚宝剑,案前笔落效耕牛。”

☚ 弃𦈡   抵死 ☛
鸡鸣3022门钉铰。吴语。安徽芜湖。民国重修本《芜湖县志》:「门上施钉铰以系㡘,谓之门鸡,或谓之~。」

鸡鸣

❶指战国齐孟尝君门客学鸡鸣,助其出关事。唐太宗《入潼关》诗:“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❷借指具有末技之人。清许葭村《与周刺史辩办命案》: “明知孟尝门下,已无取乎鸡鸣: 敢冀燕昭台前,尚见收夫马骨?”
○ 鸡鸣狗盗

鸡鸣

鸡鸣

兵器。戈属。《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郑玄《注》:“戈,今句子戟也,或谓之鸡鸣,或谓之拥颈。”

☚ 殳铤   戈柲 ☛
鸡鸣

鸡鸣

戈今句子戟也,或谓之鸡鸣,或谓之拥颈。


——《周礼·考工记注》

☚ 弄戟   鸡戟 ☛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冷兵器部 > 格鬥器 > 句孑戟 > 鷄鳴
鷄鳴  jīmíng

即句孑㦸。

鸡鸣

鸡鸣

戈的别称。《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郑玄注:“戈,今句(勾)子戟也,或谓之‘鸡鸣’,或谓之‘拥颈’。”

☚ 灵戈   拥颈 ☛

戈【同义】总目录
戈鸡鸣金戈拥颈灵戈琱戈
鸡鸣

鸡鸣

喔(鸡初~) 鸡叫 鸡啼
雄鸡啼鸣:鸣鸡 啼唱
鸡清晨叫:晨唱
鸡不正常地啼叫:盗啼
野鸡叫:雊(雉雊)
 野鸡鼓翼鸣叫:震呴 震雊

☚ 鸣叫   鸟鸣 ☛

鸡鸣

戈之别名。《考工记》注:“戈,今句孑戟也,或谓之鸡鸣。”亦称平头戟、拥颈。为我国古代兵器之一种,用以钩杀敌人,故亦称“钩兵”。参见“戈”条。

鸡鸣

指丑时。《灵枢·病传》:“冬鸡鸣。”张景岳注:“冬之鸡鸣在丑,阴之极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参见十二时条。

鸡鸣

即“戈”。古代兵器。《考工记》注:“戈,今句婊戟也,或谓之鸡鸣。”亦称“平头戟”、 “拥颈”。为中国古代兵器之一种,用以钩杀敌人。故又称“钩兵”。见“戈”。

鸡鸣鷄鳴jī míng

古时段名。黎明鸡叫时。《备急千金要方 · 养性》:“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

鸡鸣

鸡鸣

《诗·齐风》篇名。全篇以问答联句形式,写妻子于天未明,即一再催身为士大夫的丈夫起身,以免误了上朝。反映了周代官吏的内心世界与夫妻生活的一个侧面。《诗序》:“《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凤夜警戒相成之道焉”为后来“鸡鸣戒旦”的由来。《晋书·赵至传》。“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日薄西山,则马首靡托。”

☚ 张文祥的故事   鸡肋集 ☛

鸡鸣

汉代相和歌曲。最早为南朝宋张永《元嘉正声伎录》著录,列入相和十五曲之一。《宋书·乐志》始载其歌词,题为“古词”。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依据前代记载注此曲曾为“魏、晋乐所奏”,可知此曲曲调魏、晋时尚有流传。西汉之世,外戚权重,势倾朝野,前有李广利、卫青、霍光等显赫一时,“自宣、元、成、哀,外戚兴者,许、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将,穷贵极富”(《汉书·王商传赞》),尤其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一日之中,诸舅五人悉列封侯,据《汉书·元后传》记载,“五侯群弟,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僮仆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百姓曾传唱《五侯歌》以讽之。而五侯兄弟之间,却又是彼此猜忌构陷,所以一时传为话柄。《鸡鸣》一曲正是在如此事实的基础上而创作出来的。它通过生动的笔触,不仅渲染出权贵们“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傍。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的赫赫气势,还对他们那种“黄金为君门,碧玉为轩阑。上有双樽酒,作使邯郸倡”的奢侈生活进行了揭露,并且运用比兴手法,以李代桃僵讽刺了他们“树木自相伐,兄弟还相忘”的行径,为汉代社会历史现状提供了形象的描绘,较好地体现出汉代乐府民歌“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创作特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