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太效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ǎtài xiàoyìng

圣经《马太福音》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指出这是一种规律性现象。后推到社会其他领域。故称。也称“优势积累”。
 ❍ 谁丧失机遇,谁就意味着加倍落后,这个“~”将是或者已是非常严峻的现实。
▲负效应 名牌效应 名人效应 鲇鱼效应 品牌效应 热岛效应 温室效应 阳伞效应

☚ 马海毛   马仔 ☛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的科学史上的一种规律性现象:已成名的科学家,名气越大越容易得到新的荣誉和物质支持,从而取得更大成就,而无名之辈则相反。马太:指《马太福音》,其中有一段话与此相似:“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 交桃花运   十败命 ☛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指社会对已经出名 (待到社会承认)的显人才,给予愈来愈多; 对不出名 (尚未得到社会承认) 的潜人才,则连应给予的也不给的一种现象。马太效应典出《马太福音》第25章中的一句话:“凡有的,再加给他,让他多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回来。”美国科学史家默顿首次将科学史上常见的“有者愈有,无者愈无”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的表现很多,如,社会对已成名的科学家,不断地加给他们各种头衔、名誉和各种优厚待遇,而对已做出创造性贡献但未得到社会承认的潜人才则不予重视,论文无处发表,成果无人承认,甚至生活无着落。马太效应的存在,使人才的社会承认遇到障碍,延迟了潜人才向人才转化的有利时机。马太效应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对显人才起销蚀作用,对潜人才起压抑作用。也有学者认为,马太效应有积极的一面,即防止过早地承认那些不成熟的或虚假的创造。

☚ 马蒂斯   马·布贝尔 ☛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一种好者愈好,坏者愈坏;多者愈多,少者愈少;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等两极严重分化的社会现象。最早起源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加以概括引申,提出了马太效应。默顿认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

在一定条件下,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这类两极分化不断加剧、滚动累积的现象。马太效应源于《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原先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收入分配中的马太效应,是指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两极分化现象。在市场竞争中的马太效应,是指具有优势者越来越强,而劣势者越来越弱的情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从这种马太效应出发,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优势的强者,以求在竞争中获胜。

马太效应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负效应——“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因近似于 《圣经》 中马太福音所讲 “你已经有的,再加给你; 你所没有的,连你有的一起拿去” 而得名。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从资源的配置过程与效果看,市场机制具有局限性。市场机制的选择有时不完全可靠、不完全合理、不完全有效。市场机制往往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微观经济收益的项目集中投入资源,而对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的项目却可能不予或滞后选择。其结果是经济效益好的地区、行业、部门、企业则资源集中流入或大量地配置,而经济效益较差的地区、行业、部门、企业则资金大量外流,资源配置不足,此必引起或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负效应——“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因近似于《圣经》中马太福音所讲“你已经有的,再加给你;你所没有的,连你有的一起拿去”而得名。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从资源的配置过程与效果看,市场机制具有局限性。市场机制的选择有时不完全可靠、不完全合理、不完全有效。市场机制往往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微观经济收益的项目集中投入资源,而对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的项目却可能不予或滞后选择。其结果是经济效益好的地区、行业、部门、企业则资源集中流入或大量地配置,而经济效益较差的地区、行业、部门、企业则资金大量外流,资源配置不足,此必引起或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 政策性投资公司   抽水机效应 ☛

马太效应

the Matthew effect—A phenomenon in specific circles whereby one’s accomplishments and reputation tend to snowball,and those with meager accomplishments have greater difficulty achieving accomplishment.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社会心理效应之一。来自《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结尾的诗句: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科学哲学家罗伯特·默顿以此概括出“对于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在于:这种近似“终身荣誉制”的现象,对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压力,激励他们突破这种无情的剥夺,以争取无尽的奖赏。其消极作用在于:一方面给新生力量的成长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另一方面也会使人们多逃避剥夺或攫取荣誉而不顾道德、不择手段。此外,一旦成名后不断涌来的赞扬和荣誉也常使人昏昏然,失去自知之明和前进的动力,沦为平庸之辈。故应全面认识和正确对待“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社会心理效应的一种。来自《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结尾的诗句:“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科学哲学家罗伯持·默顿以此概括出“对于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在于,这种近似“终身荣誉制”的现象,对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压力,它会激励人们努力去突破这种无情的剥夺以争取无尽的奖赏;其消极作用在于:一方面给新生事物的成长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另一方面也诱使人们多逃避剥夺和攫取荣誉而不顾道德,不择手段;此外,一旦成名后不断涌来的赞扬和荣誉也常使成名者昏昏然,不知所以,失去了自知之明和前进的动力,从而沦落为平庸之辈。故正确而全面的认识“马太效应”对于主动去适应社会环境,调整自身发展是很重要的。

☚ 六文化计划   毛发检验 ☛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寓言。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King Merton, 1910—2003)提出。默顿指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累积优势,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后为经济学界用来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社会心理学用来描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

☚ 蝴蝶效应   霍桑研究 ☛

马太效应mǎ tài xiào yìnɡ

【释义】 原指科学史上一种优势积累的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现象: 好的科研条件可以吸引好的科研人才,带出好的科研效果,从而反过来又促使条件变得更好而形成新的循环,使强者更强;反之,则弱者就会愈弱,进而形成科学研究中两极分化的现象。近来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例】
❶ 爱情这东西,有时会有莫名其妙的规律,十分的“嫌贫爱富”,你越拥有爱,就会有愈多的爱,而感情贫瘠的人,则会越得不到。这就像那经济规律中的马太效应。(外滩画报2004.12.7《爱情的马太效应》)

❷ 社会不公问题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太效应”,穷人愈穷,富人愈富,这与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不相容的,应引起大家的关注。(中国审计报2007.5.24)

❸ 如果某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正因循“马太效应”的轨迹在运作,这无疑是向人们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青岛财经日报2007.5.25《中国何以出现“马太效应”?》)

❹ 虽然各地教育部门在教育均衡化上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但“马太效应”依旧: 好学校越来越好,师资好、设备好、生源好、声誉好;反之,其他学校越来越差。(中国青年报2008.10.14《城市义务教育免费何时才名至实归?》)

❺ 行业将南湖国际社区的表现,称之为新一轮楼市“马太效应”的开始。(成都商报2010.7.29《南湖再掀楼市马太效应》)

❻ 无论是新基金的规模还是销售新品的类型,都呈现马太效应——好则越好,差则无人问津。(扬子晚报2011.4.9《新基金募集现马太效应》)

❼ 日前,从乳企的年报和计划中可以看出,马太效应正在乳业中显现,大型乳企的优势未来还将得到加强,而中小型乳企或面临价格及奶源上的冲击,进一步丧失市场。(华西都市报2011.4.14《乳业初显马太效应 中小乳企面临出局》)

❽ 未来的上海商业地产的“马太效应”将愈加显现,商业项目会出现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态势。(新民网2011.4.29《陈晟: 上海商业地产马太效应将愈加显现》)马

❾ 随着高考生源的日渐减少,“马太效应”将在高校招生上愈发明显。(南方周末2011.5.10《中国高考生源持续减少 部分高校恐“破产”》)

❿ 如今,世界IT格局也正由于重庆的崛起在发生“马太效应”,而这效应的爆发点正是大学城。(重庆时报2011.5.16《大学城华丽转身成为中西部IT高地》)

⓫ 近两年一直研究投资生物质颗粒项目的付贤武最终放弃了这一项目,因为他发现颗粒燃料发展已陷入“强者反不强,弱者并不弱”的“反马太效应”怪圈。(中国联合商报2011.5.20《颗粒燃料应用陷“反马太效应”怪圈》)

⓬ 寒意将至时,流量、资本“马太效应”也将随之增强,并加深行业分化。这是强手出击的好时机。分析认为,电商行业的“马太效应”会随着资本的选择性而进一步凸显。(文汇报2011.8.7《B2C再掀降价潮 “马太效应”加速市场洗牌》)

⓭ 这里头还有马太效应。此地一走红,别码头也会慕名捧场。(何满子《泡沫风景线》)
【辨说】 “马太”一词出自《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其中有一则“才干的比喻”说,一个人要去国外,就把他的家业交给三个仆人打理,分别按他们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领了五千的那个去做买卖,赚了五千;领二千的也赚了二千;那个领了一千的害怕丢失去把银子埋在了地下。主人回来后,领了五千的交了一万,领了二千的交了四千,领了一千的原银奉还。主人就把他的一千夺过来给了那个盈利五千的,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主人就把那个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让他在那里“哀哭切齿”。
1968年,美国的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就借“马太”一词揭示了社会学术研究中所存在的这个“马太效应”现象。他在研究中发现,学术界普遍存在一种锦上添花的现象: 凡是有名气的学者和科学家,容易得到荣誉和肯定,从而更上一层楼,赢得更多的声望;而那些没有名气的研究者,哪怕成就与之相近,他们的努力和成绩也往往会被忽视,甚至视而不见。他认为这在学术研究的领域中是很容易产生的一种不公平的现象。
后来发现,这一现象的适用面很广。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这种现象带有普遍的规律性,因而就被广泛地运用于存在着竞争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尤其是经济领域,形成了一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赢家通吃的生存法则和经济分配现象。
【结构分析】 名词性偏正结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