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地理教学中的逻辑方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地理教学中的逻辑方法

地理教学中的逻辑方法dili jiaoxue zhong de luojifangfa

是指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本质联系的方法、也就是学生学习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地理理性知识所必须的认识方法。例如,学习 “水循环”概念时,学生就要对地球水的存在状态、运动形式与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最后概括出地球水运动的本质特征,并冠以词语“水循环”这一名称。这一认识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应用的认识方法是逻辑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逻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比较方法、分析方法、综合方法、抽象方法、概括方法、定义方法、分类方法、演绎方法、归纳方法等等都可在地理认识活动中运用。但是,由于地理教学过程本身的特点 (主要是指地理教学内容的特点) 致使几种逻辑方法在地理认识活动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其中有:
分析——综合方法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每一种思维方法几乎都是头脑的分析综合活动,因此,分析——综合方法成为重要的逻辑方法,尤其有认识地理环境这样复杂的对象中,更成为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逻辑方法。分析法就是把地理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或是从地理事物的整体中区分出个别的特点、个别方面的思维方法。例如,认识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就将其分解为地形 气候、水文、植被、动物与土壤等地理要素; 在学习地球大气时,仅仅将大气的下层,即对流层部分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研究中又仅以分析其热力条件及运动等物理性质为主要内容等等,这些都是运用分析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相反,是把地理事物的各组成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联合起来的思维方法。例如,将某地区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联合起来,就形成了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将某地区自然地理方面的特点与人文地理方面的特点联合起来,就形成了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等等都是应用了综合方法。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当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时,必然要揭示这一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各种特性之间的联系、关系和依存性,这正是进行综合的过程; 而在运用综合方法时,必须在对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同时,深入认识地理事物整体特性的过程,又是对于更大范围地理事物的分析过程。例如,在认识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时,要运用分析方法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等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哪些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分析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的结果,而这恰恰正是对东北地理特征进行综合的过程; 同时,运用综合方法对东北三省各地理要素特征及其联系结合起来,整体认识东北三省特征的过程,又必须建立在对东北三省各要素及其联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仅如此,这一综合过程,对中国地理来说,又是一个分析过程。不难看出,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存的,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的地理环境结构与组成都非常复杂,所以分析法与综合法更是经常结合在一起进行,成为分析——综合方法。它在形成地理概念、认识要素特征及区域特征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分析——综合方法的一般步骤:
❶分析地理事物的范围及地理位置:这是分析——综合方法的起点,是进一步分析综合地理特征的基础。
❷根据地理事物的结构划分地理事物的组成部分: 在认识地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地理事物的复杂,首先要将它们分解为各组成部分,这种分解要依据地理事物一定的结构特点。例如,分析外力作用时,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及固结成岩作用;根据外力作用的原因,又可分为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生物作用等等。
❸分析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及各部分在构成地理事物中的作用: 在划分组成部分的基础上,逐次对各组成部分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各部分在该地理事物中的地位与作用。例如,在分析北美洲气候的成因时,就要从纬度位置、海陆的分布、地形状况、大气环流及洋流性质等多方面认识,并且要确定这些方面的因素对北美气候的影响。
❹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在认识地理事物各部分特点与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里主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结构联系,即在形成该地理事物过程中的联系。例如,在影响美国气候的诸因素中,纬度位置决定了美国大气环流形势,其主体处在西风带中;而南北纵向分布及西部高大山系的地形特点,又阻碍着西部太平洋湿润空气的进入。这反映了美国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形势及地形之间的紧密关系。
❺综合各部分的特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将上述各种分析结果(各部分的特点及作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结合在一起,揭示地理事物的整体特征。这一综合的过程并非是各部分特点的简单叠加过程,而是在认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它们有地理事物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为认识东北三省自然地理特征而综合东北三省诸地理要素的特点时,不能只是罗列出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的特点,而应从各要素的特点、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等诸方面中,确定东北三省自然地理的结构,并认清主导要素。这种综合认识地理事物结构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整体出发的,分析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各要素特点进行联合的过程。这种对各要素特征的联合,反映了地理事物内部的结构,是综合过程,而不是拼合。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分析——综合方法,一般要经过上述五个基本步骤。在分析——综合过程中,是从分析空间分布(范围与位置)为起点,以分析综合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为主要内容,故而在地理教学中又常称其为“空间分析——综合方法”。这是地理教学中最根本,并占有主导地位的认识方法,因此,通常又把这种逻辑方法称为地理思维方法。
比较法
比较法是确定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共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它运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间,进行异同比较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类的地理事物是无法比较的。比较法在地理认识活动中应用十分广泛。一般在地理教学中经常见到的有:用比较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的,如比较亚洲与欧洲的气候特征,有助于学生认识欧洲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用比较法建立新概念的,如学习生态系统概念时,与生物圈这一概念比较,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用比较法系统化地理知识的,如将已学的各大洲地理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形成大洲地理的知识系统等等。在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大多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尤其与分析法、综合法经常联系在一起。例如,比较我国内、外流河的差异时,就要运用分析法,从分布、水的补给、水位变化、流域面积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还要将上述各方面的特点结合在一起考虑,对内流河与外流河进行整体比较,这时又应用综合法。再如,用比较法认识热带雨林气候时,在对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气候进行比较后,还需要将各地气候的共同特点划分出来,并联合在一起,才能够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因而又与概括方法相结合。
由于比较法应用广泛,又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很难确定某种固定的步骤和程序,但在使用比较法进行地理认识活动时,有些注意事项具有普遍意义:
❶要明确比较的目的:这是确定比较对象及比较方法、步骤的依据。由于比较法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所以比较的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而比较的目的影响着选择比较对象及确定比较的步骤。为认识欧亚两洲气候的异同,无疑需要将欧洲与亚洲的气候进行比较,但是若要为了认识欧洲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温和气候特点,就不能仅与亚洲进行比较了,而应选择各大洲作为比较对象。同时,在上述两项不同目的的比较中,比较的项目也不相同,前者是同一个比较对象,从各方面(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特点方面及气候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比较;而后者则主要是在一个方面(气温年较差方面)与多个对象进行比较,其步骤也必然有很大区别。
❷选择恰当的比较对象:选择比较对象时,除应根据比较的目的外,还需遵照以下两个原则:其一,比较对象应是与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属于同类的地理事物,或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属同类事物进行比较的,如气候只能与气候比较,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也只能与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相比;而与被比较的地理事物不属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时,必须有相似的特点。例如,用一碗水与一碗沙的温度变化,比喻海洋与陆地受热的变化;用室内空气的环流,比喻大气环流等等。其二,比较对象应是学生已知的地理事物,否则无法进行。
❸根据目的来确定相结合的逻辑方法:运用比较法一般要与其他逻辑方法相结合,确定相结合的逻辑方法,就要根据比较目的。例如,为了比较南、北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就要配合分析法对它们的地形、气候、水文与植被等等一一加以比较;而要突出欧洲的气候特点,就要将欧洲与其他大洲相比后,用概括方法将欧洲气候温和的特点突出出来。因此,运用比较法认识地理事物时,定要根据比较目的选择好相适应的其他逻辑方法。
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具有相同属性的地理事物特征中,概括出该类地理事物一般特征的逻辑方法。这是一种推理方法,又常称为归纳推理。例如,下面使用归纳法进行的推理过程:因为辽河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 海河含沙时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 黄河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 黄河、海河与辽河同属我国暖温带季风区的河流,所以,我国暖温带季风区的河流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
归纳法是由个别到 一般,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地理事物的逻辑方法,多用于学习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的过程中。运用归纳法的 一般步骤如下:
❶确定被概括地理事物的范围: 运用归纳法的目的,在于推理出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征或规律。因此,要首先明确被概括的同类地理事物的范围。例如,要认识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的一般特点,就要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范围;在归纳沿赤道附近地区的气候特征时,就要明确这些地区的气候同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而要归纳总结美国、英国、日本、法国、联邦德国等国的工业共同特点,就要明确这些国家是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等等。由此不难看出,被归纳的地理事物应是同类或具有同种属性的。
❷概括出各地理事物的共同特点: 明确范围后,就可以分析属于该范围内各个地理事物的特征,加以比较,并概括出属于各个地理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特点。例如,在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范围之后,就可以对所在范围内的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等湖泊的特征加以分析,分析的特征应是多方面的,有成因方面的、湖体形态方面的、水文方面的、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等等特征。并在分析这些特征的同时进行比较,寻求其异同; 在比较的基础上就可概括出各地理事物的相同特点有:“都是淡水湖、对长江和淮河水系有调节作用、可发展水产业、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等等。
❸推理出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征: 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征或规律。例如,因为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等都具有 “淡水湖、对长江淮河水系有调节作用、可发展水产业、湖面不断缩小”等特点,又因为这些湖泊同是长江中下游湖泊,所以,长江中下游湖泊都是湖面不断缩小的可发展水产业的淡水湖,而且对长江、淮河有调节作用。
演绎法
演绎法是运用一般地理规律或理论认识具体地理事物的逻辑方法。演绎法也是一种推理方法,通常称为演绎推理。例如,因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而乞力马扎罗山顶海拔很高,所以,那里气温 一定很低。演绎法与归纳法相反,它是由 一般特征和规律去认识具体特征的方法,经常在运用地理规律与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使用。演绎法的具体步骤有:
❶明确认识地理事物特点的性质: 在运用演绎法认识地理事物特点之前,要首先明确该特点的属性,即此特点是属于哪个地理要素、涉及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研究乞力马扎罗山的气温高低的特点,就应明确这是属于气候要素气温分布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气温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❷选择必须的地理规律:根据对地理事物特点属性的分析,就可以在相应的范围内选择必须运用的地理规律。例如,认识乞力马扎罗山的气温特点时,可以在影响气温分布的诸多规律,如纬度→气温,海拔高度→气温,地形类型→气温,海陆位置→气温,地表性状→气温等等规律中,选择必须运用的规律: 海拔高度对气温影响的规律——气温垂直递减率。选择地理规律是一较为复杂的再现、比较、抽象等心理过程,是学生已有知识再组织与迁移的过程。
❸运用地理规律推理出地理事物特征。选出必须的地理规律后,就可应用演绎推理的程序进行推理。例如,因为南半球的各大洋中,低纬度地区洋流都呈逆时针方向,大陆西岸为北向的寒流; 又因为秘鲁位于南美大陆中低纬地区的西岸,所以秘鲁沿海的洋流为寒流。

☚ 地理观察法   地理记忆方法 ☛
0000128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