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我们的未来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他们都十分重视对青年和人才的培养。50年代毛泽东热情洋溢地对留苏学生说: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邓小平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明确指出: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54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根本要求。
邓小平在1980年首次提出了培养“四有” 新人的目标,初时的提法是: 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从1982年7月起,邓小平把 “四有” 界定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982年底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通过,把 “四有” 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4条。由此,“四有” 成为新的培养接班人的标准。“四有” 方针把新时期接班人的培养工作落实在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深刻地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青年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1) 关于有理想。理想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广大青年只有适应时代要求,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并投身到群众实现共同理想的历史创造活动中去,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和广大青年的共同理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实现这一共同理想的科学指南。广大青年要认真学习这一理论,自觉用这一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实现共同理想不懈奋斗。
(2) 关于守纪律。守纪律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重要保证。邓小平认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中进行,并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3)关于有道德。道德是一个社会中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分为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前者是各行各业的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必须遵守的规范,后者是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必须遵守的本职业的行为规范。不论是社会道德还是职业道德,它们都应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在有道德的社会群体的环境中,在有道德的公民积极参与下,才可能实现。
(4) 关于有文化。有文化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列宁说过: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国民素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青年时代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代。广大青年要把学习当作第一位的任务,珍惜学习的宝贵时光,树立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决心和勇气,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广泛吸取营养,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宏伟艰巨的跨世纪工程,当然需要跨世纪的青年去奋斗,去完成。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跨世纪的青年一代。当代青年肩负着跨世纪的崇高历史使命,要像革命前辈们一样,勇敢地站在时代前列,培养跨世纪的素质和才能,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把报国之志化为成才行动,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