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高祖初即位,将改周制……于是定令,采用东齐之法。乘舆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笄。玄衣,纁裳。衣,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衣重宗彝,裳重黼黻,为十二等。衣褾、领织成升龙,白纱内单,黼领,青褾、襈、裾。革带,玉钩䚢,大带,素带朱里,纰其外,上以朱,下以绿。韨随裳色,龙、火、山三章。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六采,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舄加金饰。祀圆丘、方泽、感帝、明堂、五郊、雩、蜡、封禅、朝日、夕月、宗庙、社稷、籍田、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元服、纳后、正月受朝及临轩拜王公,则服之。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玉簪导。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其革带、剑、佩、绶、舄,与上同。若未加元服,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宝饰。朔日受朝、元会及冬会、诸祭还,则服之。武弁,金附蝉,平巾帻,余服具服。讲武、出征、四时搜狩、大射、禡、类、宜社、赏祖、罚社、纂严,则服之。黑介帻,白纱单衣,乌皮履,拜陵则服之。白纱帽,白练裙襦,乌皮履,视朝、听讼及宴见宾客,皆服之。白帢,白纱单衣,乌皮履,举哀则服之。 ——《隋书·礼仪志七》 隋制……衣裳有常服、公服、朝服、祭服四等之制。 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凡十二等。 太宗又制翼善冠,朔望视朝,以常服及帛练裙襦通著之。若服袴褶,又与平巾帻通用。著于令。 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于戎事。自贞观已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已。 武德令,皇太子衣服,有衮冕、具服远游三梁冠、公服远游冠、乌纱帽、平巾帻五等。贞观已后,又加弁服、进德冠之制。 自永徽已后,唯服衮冕、具服、公服而已。若乘马袴褶,则著进德冠,自余并废。若燕服、常服,紫衫袍与诸王同。 武德令,侍臣服有衮、鷩、毳、绣、玄冕,及爵弁,远游、进贤冠,武弁,獬豸冠,凡十等。 燕服,盖古之亵服也,今亦谓之常服。江南则以巾褐裙襦,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虽谒见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高氏诸帝,常服绯袍。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盖取于便事。其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其制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晋公宇文护始命袍加下襕。 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燕服,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四年八月敕:“三品已上,大科绸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已上,小科绸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已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双,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鍮石。流外及庶人服绸、絁、布,其色通用黄,饰用铜铁。”五品已上执象笏。三品已下前挫后直,五品已上前挫后屈。自有唐已来,一例上圆下方,曾不分别。六品已下,执竹木为笏,上挫下方。其折上巾,乌皮六合靴,贵贱通用。 武德令,皇后服有袆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効,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旧唐书·舆服志》 高宗给五品以上随身鱼银袋,以防召命之诈,出内必合之。三品以上金饰袋。垂拱中,都督、刺史始赐鱼。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其后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四品以银,五品以铜。中宗初,罢龟袋,复给以鱼。郡王、嗣王亦佩金鱼袋。景龙中,令特进佩鱼,散官佩鱼自此始也。然员外、试、检校官,犹不佩鱼。景云中,诏衣紫者鱼袋以金饰之,衣绯者以银饰之。开元初,驸马都尉从五品者假紫、金鱼袋,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绯、鱼袋,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官皆佩鱼。中书令张嘉贞奏,致仕者佩鱼终身,自是百官赏绯、紫,必兼鱼袋,谓之章服。当时服朱紫、佩鱼者众矣。 初,隋文帝听朝之服,以赭黄文绫袍,乌纱冒,折上巾,六合鞾(靴),与贵臣通服。唯天子之带有十三环,文官又有平头小样巾,百官常服同于庶人。 ——《新唐书·车服志》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服饰文化深入变革的时期,胡服之风大为盛行,服饰制度在因袭旧制的同时吸纳很多少数民族的元素,衍生出了新的服饰文化。 隋代服饰沿袭北齐、北周制度,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日趋华丽。从出土的隋代人物俑看,隋代女服多小袖高腰,裙子一般系到胸部以上,侍从女婢多穿小袖衫、高腰长裙,肩垂帔帛。 唐武德七年颁布了服饰制度,其主要内容基本沿袭了隋朝旧制。规定凡天子之服十四种: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 ![]()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南北朝以来在中原地区流行的少数民族服饰尤其是鲜卑、以及中亚民族服饰的影响下,形成了唐代服饰的特色。民间服饰中,秦汉以来的交领、宽衣大衫、曳地长裙的服饰逐渐被淘汰,变成了圆领、紧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长裙。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胡服和所谓的“时世装”等。 唐代妇女上身多穿着襦衫,下身多穿裙。襦衫多加纹饰及刺绣,雍容华贵。裙子高腰掩乳,下摆多褶皱。中唐以后服开始流行大髻宽衣之风,服装日益肥大。裙色以红、紫、黄、绿最多,其中以红色最为流行。帔帛、半臂、羃䍠、帷帽是唐代妇女常用的服饰。女扮男装也是唐代的服饰特点之一。 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回鹘族的服装给唐代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精美的首饰。 幞头成为流行的首服,陆续衍生出了平头小样、武家诸王样、英王踣样等。幞头的脚也有了垂脚、硬脚之分,到了五代又出现了翘脚幞头。幞头由此成为后世冠帽的常规类型,一直流行到了明末清初。五代时期还出现了“安丰顶”“韩君轻格”“危脑帽”等新的形式。 隋唐五代时期,靴子在胡风的影响下,逐渐代替了舄、履成为官服的一种,能够出入朝堂。女鞋有尖头、歧头、笏头等形式,有重台履、平头小花履、高头草履等名称,在新疆、辽宁等地均有鞋履的实物出土,尤其以新疆阿斯塔那北区出土的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履最为著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