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义 |
酶学诊断enzymology diagnosis利用作物体内酶活性或数量变化来判断作物营养丰缺的方法。植物必需元素中不少是酶的组成成分或活化剂,当缺乏某种元素时,与该元素有关的酶活性或数量就发生变化(见表1)。 表1 柑橘植株营养元素缺乏引起酶活性变化(%)
| | 含Mo硝酸 还原酶 | 含Fe过氧 化物酶 | 含Zn碳酸 酐酶 | 含Cu抗坏 血酸酶 | 正常 -Fe -Mn -Zn -Cu -Mo -N | 100 63 100 51 98 9 20 | 100 36 165 100 110 108 75 | 100 100 86 20~30 96 83 - | 100 102 120 106 57 126 - |
酶学诊断最有价值的一点在于它能提早诊断时期,由于酶是元素缺乏的最早反应物。如表2所示,水稻缺锌时,播后15天,不同处理叶片含锌量只有在极微量差异情况下(统计不显著),核糖核酸酶活性差异已达统计学极显著水平。而叶片含锌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准时要在播后30天即推迟了15天。其次,酶促反应灵敏度高,对有些元素如Mo,因作物体内含量甚微,常规方法测定比较困难,酶测法可不直接测Mo。再者,酶促反应与元素含量相关性良好,如碳酸酐酶,它的活性与含锌量曲线几乎是一致的(见图)。酶测法还可应用于元素过量中毒的诊断,且表现出同样的特点。1989年周易勇研究,当土壤中铬在50毫克/千克以下时,对萝卜的产量、品质以及体内铬积累尚看不出显著变化时,而超氧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已有显著变化。酶学诊断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诊断法。由于有关测试技术还未臻完善,测定结果稳定性还不高,方法也较繁,应用尚不多。 表2 锌对水稻叶片核糖核酸酶活性的影响
锌溶液 处理 | 播后15天 | 播后30天 | 播后45天 | | 品种Ⅰ | 品种Ⅱ | 品种Ⅰ | 品种Ⅱ | 品种Ⅰ | 品种Ⅱ | | 每100μg蛋白质内每小时的核糖核酸酶活性(P,mg/kg) | 0 5 t值 | 44.2 20.1** 9.6 | 40.7 19.6** 8.7 | 76.4 21.2** 10.2 | 74.1 20.1** 12.6 | 48.3 21.4** 6.7 | 42.9 20.0** 7.8 | | 叶片锌含量(Zn,mg/kg) | 0 5 t值 | 28.0 28.6 2.1 | 28.1 28.9 1.4 | 19.2 25.7** 1.6 | 19.8 28.1** 1.8 | 20.4 22.1** 1.1 | 20.2 21.4 1.7 |

碳酸酐酶活性与锌含量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