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花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花押 花押旧时契据文书末尾的草书签名。 ☚ 沾恩锡福 暹 猪 ☛ 花押《花押》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二《韦陟传》:“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陟唯署名,自谓所书‘陟’字若五朵云,时人慕之,号‘郇公五云体’。”又,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故号‘花书’,韦陟‘五云体’是也。余见唐诰书名,未见一楷字。今人押字,或多押名,犹是此意。”又,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押字不书名》:“余近见先朝太祖、太宗时,朝廷进呈文字,往往只押字而不书名。初疑为检底,而末乃有御书批,殊不能晓。后见前辈所载乾淳间礼部有申秘省状,押字而不书名者。或者以为相轻致憾。范石湖闻之,笑其陋,云:‘古人押字,谓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如韦陟五朵云是也。’岂惟是前辈简帖亦止是前面书名,其后押字,虽刺字亦是前是姓某起居,其后亦是押字。”又,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刻名印》:“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 【释义】“押”乃是公文或来往书简上的签名,花押即用草书签名,每人亦可据自己的喜好,稍花哨一些,则成为个人的特殊表记,如唐代韦陟,将陟字写得像五朵云一般。据记载,唐初不用花押,而且太宗要求文书可用真草写,唯名字用楷体。像韦陟那样签名,称为“花书”。后来才兴起用花押,宋元时很盛行,甚至“刺”(相当于名片一类)上也用花押。而到元代,因官员中很多蒙古、色目人写不好汉字,不能作花押,只好刻成花押印章,在文书案牍上盖印,而且还规定了品级。 【例句】①小人既得了哥书信,若到上京,见了赵光普丞相,见了这花押,必然饶了这性命也。(高文秀杂剧《好酒赵元遇上皇》第二折)赵元道白,言赵普见了上皇花押必定饶他。②就在赵元臂膊上,写了两行字,画了花押。(高文秀杂剧《好酒赵元遇上皇》第四折)宋太祖道白,回忆遇赵元并设法相救一事。 花押huā yā公文契约或来往帐目上的草书签名或画的记号:“…贾蓉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个硃笔~。(五三·1231)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文據 > 花押 花押 huāyā 亦稱“花書”、“花字”。古代在文書、契據末尾用草書所簽之名、字。因其字體花哨,故名。始於唐,達於清。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四:“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書其名,以爲私記,故號花書。”明·湯顯祖《牡丹亭·冥判》:“新官到任,都要這筆判刑名,押花字,請新官喝采他一番。”清·汪汲《事物原會》:“宋歐陽修《集古録》有帝王將相署字一卷,即今俗所謂花押。”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録》卷二十一:“舊制,遇緊要文移,於年月兩旁,硃寫印信遵封。上司牌票,則刻本官花押,鈐蓋年月上。”參見本類“押”。 签名 签名押署 佥名 另见:书信 文书 写字 名字 ☚ 签名 签字 ☛ 花押huā yā在文书或契约上的草书签字,因草书其名形体稍花,故谓。《国史补》卷下:“处分百司有堂帖,不次押名曰~~。” 花押 花押官吏在上奏的奏折或下发文件上的行书签名。即有个人特点的署名称花押。《东观余论·记与刘无言论书》: “文皇 (唐太宗): 今群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后人遂以草名为花押。” ☚ 户口 画押 ☛ 花押hua ya【旧语】signature 花押文書或契約之署名。初以草書題名,後漸符號化。《石林燕語》曰:“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書其名,以為私記,故號‘花書’。”故“花押”亦稱“花書”。清葉昌熾《語石》曰:“押字多一筆書,游絲屈鐵。”姓名押字花書,或一、二字,或以花紋替之,或用 “花押印”等款式。古代多用此形式。<告少林寺主教> 中 “世民”二字系唐太宗之親押,蓋為石刻花押之始,其後流行。而今中國已少見“花押”,日本尚盛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