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系溃疡病较严重的并发症,起病突然,穿孔多发生于胃十二指肠的前壁溃疡。由于溃疡向胃肠壁深部延伸,进展较快,穿透胃肠壁全层,使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后壁溃疡由于壁外有邻近的组织器官紧贴溃疡基底,不致穿透到游离腹腔,称为慢性穿孔,表现为症状较重、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急性穿孔若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有生命危险。
临床表现 急性穿孔表现为突然发生上腹剧痛。患者多能准确描述发作的确切时刻。发作前,可能有溃疡病活动期的一般症状,但逐日加重,或有饮食不当病史。起病发作很典型,表现为中上腹或右上腹的突然剧烈疼痛,有如刀割,难以忍受。有时向背部放射。患者辗转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至血压下降,呈虚脱或休克状态。随穿透进展的速度、穿孔大小等的不同、穿孔时是否为空腹和患者对痛觉的个体差异,症状程度不尽相同。根据穿孔大小和腔内容物外溢量的不同,可迅速出现全腹痛、单纯右下腹痛,或由于穿孔被邻近的组织封闭,疼痛仅局限于原始部位,即所谓“顿挫型”穿孔。穿孔后,很快出现腹膜炎,腹痛转为持续性顿痛。患者呈急性病容,倾向静卧,不喜移动,伴有急性腹膜炎体征。肝浊音界不清或消失,腹肌呈板样强直,腹式呼吸和肠鸣音消失,压痛明显。若腔内容物外溢不多,且沿右侧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则压痛限于右侧,但以上腹为主; 穿孔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须注意。遇有空腹穿孔或穿孔较小,基本无胃内容物外溢或穿孔已被邻近的组织封闭,压痛则仅限于上腹原始穿孔部位。随着腹膜炎的进展,血压可出现波动,说明病情加重。
检查与诊断 由于穿孔后胃内的气体自穿孔处外逸,取立位X线检查,可于膈下发现游离气体影。若患者不能站立,取左侧卧位检查,也可获得同样效果。然而,必须认识到,游离气体的存在与穿孔大小和穿孔时胃充盈状态有密切关系,并非所有的穿孔都能见到膈下游离气体。据统计,约80%有此X线征象。对典型的病例易作出诊断。但应注意不典型的病例和特殊类型的急性穿孔,如“顿挫型”等。有时,患者也可能无溃疡病史或仅有很含糊的症状。体格检查很重要; 在腹膜炎体征明确的情况下,不必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治疗 急性穿孔后,必须考虑急性穿孔的处理和溃疡病的根治性治疗。处理穿孔的目的在于终止胃内容物继续外溢,污染腹腔,使病人脱离致命危险。因此,应立即置入胃管,吸净胃内容物后,接持续负压吸引装置,控制胃内容物外溢,使腹膜腔不再进一步污染。同时,应静脉输液,应用抗生素。若腹腔炎症局限,病人一般情况较好,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疗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具体措施包括取半卧位,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针刺治疗和在输液中加入防止继发感染的中西药物等。一般,非手术治疗有一定疗效,病情逐渐趋向稳定,症状减轻或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可继续采用非手术治疗,并密切观察。若腹膜炎比较严重或较广泛,则应手术治疗。手术不仅可有效地终止胃内容物继续外溢,还可清除溢出的刺激性物质和腹腔内渗出液,减轻腹膜炎的反应,有利于恢复。因此,剖腹后应先将穿孔缝闭,再清除腹腔内积液和其他可能导致感染的物质。如腹膜炎反应明显或患者全身情况差,病情不稳,则手术到此结束。溃疡病本身的治疗待日后处理。此外,约30%的患者,穿孔后溃疡有自愈的可能,不必采取根治性措施。反之,如患者有长期溃疡病病史或伴有出血或幽门梗阻,腹膜炎较轻,患者全身情况又较好,可同时进行根治溃疡的手术,如胃部分切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