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精神分析学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jingshen fenxi xuepai

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分析”。它既是一种精神病症的治疗方法, 也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套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学史上,人们一般把弗洛伊德从1905年到1913年的理论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把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修正的学说称为后期理论。他的早期理论,首先是对潜意识过程的坚定信仰。他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即无意识)。意识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意识不到,但可以想起来的——弗洛伊德把它叫做“前意识”。潜意识不能为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和欲望。他把潜意识看得非常重要,把它提到高于意识的重要地位。其次,他是精神决定论者。认为不仅精神病患者的每一变态症候都具有一定目的和动机,就连正常人的失言、笔误和偶然事件也是由某种隐蔽的欲望引起的。再次是他对于性本能驱力的强调。他主张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带有性的色彩,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也就是受“里比多”(libido)的支配。里比多的发展可依次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这几个时期,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极为重要,儿童将来的生活是正常或是变态, 在5岁以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关于性的界说超出了生殖范围, 被称为“泛性论”,这是其理论的动力学的核心部分,也恰恰是最为人所反对的。弗洛伊德对梦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著有《梦的释义》(1900)一书,是弗洛伊德重要著作之一。在医疗实践中,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 “自由联想法”,代替了过去的催眠法,促进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又促使他对自己的学说不断修改并使之趋于系统化,主要表现在本能学说和人格理论两方面。他对本能看法的改变始于《论自恋》(1914),认为里比多可脱离外界而贯注于自我,而且常常带有两极性,如成人的“露体癖”和“窥体癖”、“施虐癖”和“受虐癖”等。他目睹大战中人类的自相残杀, 把个人的自卫本能和种族保存的本能结合起来,称为生的本能。为了因生的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又假设了一个“死的本能”。他企图以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解释生长原则和衰亡原则之间的动力关系。关于人格理论,他在潜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潜意识的组成部分,包括着先天本能和原始本能。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和外部实现之间,对本我作缓冲和调节。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其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平稳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在这一学派日趋成熟且蜚声国际之时,弗洛伊德门徒阿德勒和荣格因同其师发生观点分歧,先后于1911年和1914年另立学派,形成个体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

☚ 行为主义心理学   日内瓦学派 ☛

精神分析学派

又译“心理分析学派”,又称“弗洛伊德主义”。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20世纪初创立于奥地利,主要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精神病的治疗方法,也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套心理学理论。最后又发展成一种关于人类行为和精神生活、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综合性理论。基本观点是:1.人类心理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意识又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意识)和现在虽然意识不到但可以想起来的(前意识)。潜意识是不能意识到的,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其中主要是性本能。人类的一切行为皆由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本能所推动。2.人生而具有生与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动力,死的本能是杀伤、虐待和破坏的动力。3.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所组成,依据快乐原则活动,总是设法追求自己的满足。自我意识的结构部分,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按至善原则活动。弗洛伊德用以对精神病、梦、艺术创造直至宗教与文化现象作出了独特的解释。对心理学的发展以及文学理论和文艺创作、哲学等许多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建者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人。最初从事于神经病学研究,曾在Meynert、Charcot、Bernheim等著名的神经精神病家那里学习和工作过。1880~1882年,弗洛伊德和Breuer发现癔症患者在催眠过程中说出自己精神创伤的经历,醒后症状消失,遂用这种方法治疗癔症。1895年,他们又发表了《癔症的研究》,提出“疏泄疗法”(Catharsis)作为治疗神经症的一种基本方法。弗洛伊德认为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一些事件,表面上似乎已被遗忘,实际上并未从记忆中消失,只不过被压抑在意识的深处;与这类事件相伴随的情感,仍然在起作用,可影响个体的行为,或成为患病的原因。鼓励患者回忆遭受精神创伤时的情景,重新体验当时的情感,使被压抑的内心活动得到“发泄”,即可获得治愈。最初,采用催眠的方法使患者重新恢复记忆,但有时遇到困难。于是,他创用“自由联想”法,让患者处于安静的环境,不受外界干扰,任意联想,并把想到的一切,立即口述出来,供医生分析,以达到揭露被压抑的内心冲突,使疾病获得治愈。以后弗洛伊德还把这一方法应用于遗忘、过失和梦的分析,并建立了一整套“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理论。
弗洛伊德把关于“无意识”的概念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人的心理分为三部分:
❶意识,即当前注意所及的心理活动领域。
❷前意识,即当前未被注意,但一经他人提及便可想到的心理活动领域。
❸无意识,即受到压抑,隐藏很深的心理活动领域。认为无意识内包含着各种本能欲望,是人类心理的原动力之所在,对心理活动有重大影响,其活动遵循“享乐原则”,而意识活动则遵循“现实原则”,它使无意识的要求在社会规范允许的情况下得以实现。他认为,处于无意识的最深层有一个“它我”(id),是行为动力的源泉。在意识中有一个“自我”(ego),是从无意识中产生的,其作用在于指导行为采取社会容许的方式满足“它我”的需要。另外还有一个“超我”(superego),其作用在于对“自我”起监察作用,不让“自我”有越轨行为,否则就给予惩罚。部分“超我”处于无意识之中,另一部分则进入意识领域。
弗洛伊德关于性本能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在性本能背后有一种潜在的力量,称为“力必多”(libido),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人出生以后不久,“力必多”就开始发展。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力必多经历着:口爱期、肛爱期、自爱期、乱伦期、同性爱期和异性爱期等一系列发展阶段。如果发展受阻,停顿在较低级阶段(“固定”fixation),或倒退到较低级阶段(“退行”regression),均可形成精神上的各种病态。许多成年人的神经症,被归因于“力必多”固定在婴儿阶段,而精神病患者则可因退行作用固定在更早阶段。此外,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伊迪泼斯情综”(Oedipus complex,或译作恋母情结)的概念。他认为男孩子常亲近母亲,而疏远父亲; 女孩子则相反,就是因为存在伊迪泼斯情综之故。这一情综不能正常发展,也可能成为神经症的原因。由于性的学说是弗洛伊德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因而他的理论被称为“泛性论”(pan-sexualism)。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作用”(repression)是人的心理活动中重要的机制之一。人的本能欲望常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于是都被压抑到无意识里去。这种受到压抑的本能要求,虽不能被意识到,但并未消失; 它们具有潜在的力量,力图冲破阻碍,进入意识领域,并获得满足。一旦压抑的力量减弱,这些本能欲望就可采取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他认为,梦的工作(dream-work)就是使被压抑的愿望经过伪装进入意识领域,成为一般的梦,称为 “显梦”。不论显梦的内容是明显的或隐晦的,都无足轻重;他认为重要的是隐藏在梦的表面现象之内的含义,即无意识中本能的愿望或要求,他称之为“隐梦”。隐梦之所以转化为显梦,这是由于在无意识与意识之间存在着稽查作用(censorship)。压抑在无意识中,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本能欲望,只有经过伪装,才能躲过稽查作用的“检举”,而进入意识领域。他认为梦具有象征作用 (symboliza-tion),显梦常为隐梦的象征。对显梦进行分析,可以揭露其隐藏的含义;弗洛伊德称之为释梦或梦的分析,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日常生活中的遗忘、口误或笔误等细小过失,都不是偶然现象,而有其隐藏的动机和目的。对过失进行分析也可把其潜在的意义揭露出来。这是精神分析的另一种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梦和过失是反映内心冲突最常见的形式。此外,还有一些心理机制,使人类被压抑的本能获得满足,如:“推诿”(或译投射,projection)、“升华”(subli-mation)等。他认为,艺术就是性本能升华的一种方式。弗洛伊德常把神经症的一些症状看作是某种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使被压抑的“力必多”得到发泄或满足。例如,他认为性的兴奋受到挫折,使“力必多”受到压抑,便以焦虑的方式加以发泄,而神经衰弱是由于“性紧张”未能获得满意的解除所致。癔症的躯体症状也被理解为被压抑的情感得以疏泄的一种方式。由于癔症这类症状的产生通过了“转换作用”(conversion),因此,具有这类症状的癔症,称为 “转换性癔症” (conversionhysteria)。所谓“转换”乃是一种无意识的防御机制,起源于内心冲突的焦虑,通过这种机制遂转换和表现为象征性的躯体症状。至于强迫症状,也被认为具有“象征作用”,象征着患者性生活中遭受到的创伤。
自我和它我的概念,也常运用到精神病理学中去。神经症被理解为自我与它我矛盾冲突的结果,而精神病则解释为自我被它我所控制或淹没所致。
除了性本能之外,弗洛伊德还提出“死的本能”和“爱的本能”,前者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甚至连自我也被毁坏的冲动。他用死的本能来解释战争。
弗洛伊德把他的上述理论称为“动力心理学”(dynamicpsychology)。由于他的理论是从常识出发,把人类生物学本能加以渲染,然后进行逻辑推演,提出假说,形成体系,进而对一些精神病理现象进行解释,适应了当时对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理论的迫切需要,遂为广为传播。二十世纪初,精神分析理论达到了风靡一时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派别。但与此同时,也受到了普遍的、严厉的批判。一些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如Kraepelin、Korsakov、Jaspers等,均对精神分析持否定态度。而弗洛伊德的后继者,如Jung和Adler等人也发现精神分析理论存在严重问题,相继离开了弗洛伊德学说的正统,而自创新说。Jung以他的性格类型学说而闻名,Adler则开创“个人心理学”一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以Horney为代表,在美国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方面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加以修正,形成了新弗洛伊德学派。这一学派的基本特点是以社会文化因素代替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但仍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压抑、象征作用等概念,以及自由联想和释梦等精神分析技术。继Horney之后,Fromm和Sullivan等人也都强调文化因素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因此被统称为“文化派”。
我国精神科对于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是不接受的,特别是对他的“性本能论”和“力必多论”,更持异议。他的心理分析治疗在我国基本上从未采用。但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推诿”、“疏泄”等病理心理机制及心理治疗的解释,有可以借鉴之处。见“精神分析治疗”条。

☚ 心身医学   精神生物学派 ☛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欧美现代心理学派别之一,也是广泛影响西方美学、文艺批评和社会学的流派之一。1895年奥地利医师弗洛伊德和布鲁耶尔合著出版《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释梦》,开始奠定精神分析学说。其后弗洛伊德又创办学会、年鉴、公报、杂志、国际出版社,广为宣传。精神分析学说逐渐由精神病治疗的理论和技术,扩大为心理学的思想体系,进而扩大到人生哲学和宣传研究领域。该学派亦称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层结构组成的。“本我”是一个无意识的结构,是同肉体相联系的本能和欲望,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一个意识结构,是认识过程,按“现实原则”活动,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超我”是一个由社会灌输的伦理观所形成的结构,按“至善原则”活动,用来制约自我。本我是人类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社会借助超我来压制本我,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矛盾之中;自我则在二者之间起平衡作用;这三者之间的动态过程构成了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在早期特别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认为存在于潜意识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脱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性本能的活动,由于良心的压抑,不得不采取迂回曲折的途径,求得变相的象征性的满足。例如文艺家的性力受到压抑,形成“情结”,通过幻想,升华为文艺作品,使文艺家和读者获得变相的满足。运用精神分析的批评家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都解释为性的象征。精神分析开拓了原为心理学者所忽视的无意识领域,扩展了人类了解自身的眼界,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由于把社会生活心理化,把心理活动本能化,把本能性化,不能揭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其缺陷是明显的。参见“弗洛伊德主义”。

☚ 精神文明   辩证法 ☛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亦称“精神分析”、“心理分析学派”、“心理分析”。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弗洛伊德创立于19世纪末,因而又称“弗洛伊德主义”。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二势力”。该学派以非理性的反意识的心理因素解释个性的发展和结构,并提出和实施以这种观点为根据的心理治疗技术。它在解释和治疗神经症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人、社会和文化的一系列原理。其基本概念是潜藏在人脑深处的无意识力量(主要是性欲,称为里比多)。认为来自环境的禁忌造成精神创伤,压抑无意识欲望力,这种力以迂回方式表现为神经症症状、梦、错误动作(口误和笔误)、不愉快事件遗忘等。认为个性包括三个成分: 本我、自我和超我。由于本我和超我对自我的要求是矛盾的,所以人必然处于冲突之中,引起难以承受的紧张。个人借助各种防御机制可以摆脱这种紧张,如压抑、文饰、回归、升华等。心理治疗的任务在于阐明创伤性体验,使被治疗者通过宣泄,意识到受排挤的欲望,理解神经症症状原因而摆脱这种体验。治疗方法有梦的分析、自由联想等。

☚ 符兹堡学派   精神分析 ☛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亦称“心理分析学派”。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弗洛伊德创立于19世纪末,因而又称“弗洛伊德主义”。该学派以非理性的反意识的心理因素解释个性的发展和结构,并提出和实施以这种观点为根据的心理治疗技术。它在解释和治疗神经症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人、社会和文化的一系列原理。其基本概念是潜藏在人脑深处的无意识力量(主要是性欲,称为里比多)。认为来自环境的禁忌造成精神创伤,压抑无意识欲望力,这种力以迂回方式表现为神经症症状、梦、错误动作(口误和笔误)、不愉快事件遗忘等。认为个性包括三个成分: 本我、自我和超我。由于本我和超我对自我的要求是矛盾的,所以人必然处于冲突之中,引起难以承受的紧张。个人借助各种防御机制可以摆脱这种紧张,如压抑、文饰、回归、升华等。心理治疗的任务在于阐明创伤性体验,通过宣泄,意识到受排挤的欲望,理解神经症症状原因而摆脱这种体验。治疗方法有梦的分析、自由联想等。

☚ 符兹堡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 ☛
0000010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