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章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章惇1035—1105北宋大臣。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举进士,任商洛令。神宗时王安石爱其才,任为编修三司条例官。三司衙门失火,神宗遥见章惇部署兵卒救火,井然有序,任他为三司使。元丰三年(1080年)拜参知政事,因故罢相。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尽复旧法,他因反对恢复差役法,被黜知汝州,并多次受到弹劾。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后,起用他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倡议“绍述”,一反元祐年间顽固派所推行之旧法,恢复免役、青苗、保甲、保马等新法,贬逐顽固派首要人物刘挚、梁涛、刘安世、范祖禹等,追贬司马光、王珪,起用蔡卞、林希等人。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死,徽宗继位,他迁特进,封申国公,因与曾布、蔡卞等变法派内部相互争夺权位,罢知越州。后又数次被弹劾贬职,迁徙并死于睦州(治今浙江建德梅城镇)。 章惇(1035—1106)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浦城(今属福建)。字子厚。宰相章得象族侄。家苏州城南,号“南章”。嘉祐四年(1059 年)进士。历商洛令、雄武军节度推官,改著作佐郎,知武进县。熙宁二年(1069 年)为编修三司条例官。支持王安石变法。除秘书丞、集贤校理、中书检正,五年察访荆湖北路,平乱置沅州。七年入修起居注,除右正言、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权三司使。首请议设三司会计司。八年贬知湖州,移知荆南府,还知湖州,改杭州未至。除翰林学士,起判三馆秘阁、知审官东院,元丰三年(1080 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复行新法,四年三月罢政。出知陈州、定州。五年召为门下侍郎。哲宗即位(1085 年),迁知枢密院事。以护持新法贬知汝州。元祐三年(1088 年)改知苏州。绍圣元年(1094 年)召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恢复新法。设元祐提制局力排元祐党人。对西夏主战,不肯以官爵私所亲,有“惇贼邦曲”之号。徽宗立(1100 年),迁特进,封申国公。以元符党人历贬知越州、武昌军节度副使、雷州司户参军。崇宁元年(1102 年)改舒州团练副使。卒后追赠太师,追封魏国公。葬于今浙江长兴九龙山。善书法,能攀绝壁题字。著有《熙宁新定孝赠式》《元符敕令格》等。 章惇 北宋大臣。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父章俞徙居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博学善文,举进士。他耻于居其侄章衡名下,再举甲科。熙宁初,王安石秉政,重其才能,任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吕惠卿去位,邓绾论他同恶,出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元丰三年(1080年)任参知政事,旋被罢,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又历陈、定二州。哲宗即位,知枢密院事。时高太后听政,用司马光等人反对变法,并欲废免役法、恢复差役法,他力陈新法不可废罢。司马光建议得到实行,他在太后面前愤而争辩,言辞与太后相抵触,太后怒,又为刘挚、苏辙等所劾,贬知汝州(今河南临汝)。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意图恢复新法,又被起用,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倡“绍述”之说,恢复青苗、免役等法。引蔡卞、林希等入朝任要职,力排元祐党人。甚至请掘司马光、吕公著墓,请编类元祐诸臣的奏章,又提议派吕升卿、董必察访岭南,打算把被流放的人杀尽。哲宗未允。又兴同文馆狱,想以旧党与高太后勾结谋废哲宗的罪名,追废高太后。反对还西夏故地,断绝岁赐,战争再起。哲宗死,曾反对议立徽宗。徽宗立,为山陵使,灵车陷泥沼中,过夜而行。言者劾其不恭,贬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今湖南长沙)安置。右正言任伯雨论其欲追废高太后,又贬雷州(今广东海康境)司户参军,徙睦州(今浙江建德)卒。 章惇1035—1105北宋大臣。字子厚。建州浦城 (今属福建)人,徙居苏州。博学善文。举嘉祐进士。他不甘心居其从子章衡名下,再举甲科。王安石悦其才,任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哲宗初,知枢密院事,为刘挚、苏辙所构,贬知汝州。绍圣元年 (公元1094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又被起用,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擢用其党蔡京、蔡卞等,倡“绍述”之说,恢王安石青苗、免役等法,力排元祐党人。徽宗即位后,被贬睦州 (今浙江建德),死于贬地。 章惇1035—1105字子厚。宋建州浦城(福建浦城)人。为人豪俊,博学善文。举进士。王安石变法,用为三司使,是推行新法的主要人物。司马光当权时被贬知汝州。后为哲宗起用,恢复熙丰新法。引用蔡卞、黄履、邢恕等人据要津,请发司马光、吕公著墓、毁其棺,穷治元祐党人,为哲宗所阻。反对立端王(徽宗)为帝,徽宗即位,被窜死岭南。 章惇(北宋)福建浦城人。字子厚,號大滌翁。登嘉祐( 1056—1063)進士,王安石悦其才,知樞密院事,元豐三年(1080)參知政事。蘇轍等 交 章擊之,黜知汝州。哲宗(趙煦 ) 朝( 1086—1100 ),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封申國公。引用蔡京、蔡卞,盡復熙 (熙寧)、豐(元豐)之政,力排元祐黨人,國民交怨。徽宗 (趙佶)初,累貶睦州卒。性豪隽,博學善文,耽於臨池。宋黄伯思《東觀余論》曰:“近世書人,惟章申公能傳筆意,雖精巧不迨唐,而筆勢超越,意出褚(遂良)、薛(稷)上。暮年愈妙,一以魏、晉諸賢為則,正者殊類逸少 (王羲之)。”明趙崡《石墨鎸華》曰: “子厚 〈草堂寺題記〉用卧筆,間作渴筆游絲法,亦遒勁。”嘗與蘇軾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臨絶壁萬仞,横木其上,惇揖軾書壁,軾懼不敢書。惇平步過之,垂索挽樹,攝衣而下,以深墨大書石壁,曰:“蘇軾章惇來。”既還,神采不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